介休张壁古堡加快旅游开发

介休张壁古堡加快旅游开发

一、介休张壁古堡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时丽珍[1](2021)在《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给了体育平台,而体育赋予旅游以内容,顺应要素资源融合性趋势,是晋中市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可拓理论知识分析山西省晋中市体育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休闲农业、医药养生、生态业的融合发展,为晋中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以及为创新体育旅游发展形式和空间提供更多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选取晋中市8处体育旅游相关景点进行融合可拓研究。首先界定矛盾问题:在晋中目前体育旅游的条件物元之下,无法有效实现其发展的总目标物元,构成矛盾问题。对比两物元,对二者进行发散、相关、共轭、蕴含与可扩分析,生成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两种可拓方案。其次,建立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访谈法选取5个一级指标与11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值,确立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过程中引入信心指数进行修正,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计算两种方案的关联度值,并将两种方案的最终量化指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方案一总体关联度优于方案二。再次,根据对两种可拓方案的综合比较得出结论如下:(1)政策方面:政府投资、招商引资都能实现景区经济发展,但政府牵头的统筹规划力度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大。(2)人力资本方面:目前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景区整体服务水平影响客流量及该地体育旅游发展前景,相对而言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的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强。(3)社会效应方面:晋中体育旅游形式多样性不足。根据两个方案的对比,结合文化、农业、生态、医养等多元化的体育旅游形式更能为景区引流助力,对当地居民收入与就业效果都呈现正向社会效应。(4)经济带动与生态环境资源方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会使当地环境承载力发生改变。选择重点开发晋中某几处景点对体育旅游经济提升速度较快、经济带动能力更强,但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改变也更大。(5)游客满意度方面:晋中体育旅游项目处于附属和补充位置,交通通达性和体育基础设施配置有待完善,而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交通条件较好、设施配置率高的景点。最后,提出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1.出台政策需多部门联动,筑牢体育消费理念;2.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降低人力资本侵蚀;3.打造晋中市体育旅游IP,拓宽体育旅游形式;4.适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5.完善晋中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业态全面融合。

王茜茜[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 ——以山西省介休市南庄村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时期我国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大多无法满足村庄长久发展需要,存在发展难、创收难的发展困境。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国家空间治理的重要依据,是解决特色保护类村庄当前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论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特色保护类村庄——山西省介休市南庄村为研究对象,旨在有针对性的推进南庄村村庄保护与未来发展,探索特色保护类村庄新的规划思路。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分析南庄村现状发展存在问题。结合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剖析南庄村村庄发展现状,得出南庄村具有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基础良好、特色遗存丰富的发展优势,但存在三产缺乏融合、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特色不够突出、村庄缺乏活力的发展问题。2.提出南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思路。针对南庄村现状调研分析,提出南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应遵循统筹发展、重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为本、村民参与的规划原则,将规划重点放在凸显村庄特色、加强产业融合、注重生态集约发展上,规划内容应包括村域、村庄、保护、风貌整治、旅游规划及实施安排六部分内容。3.编制南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案。运用构建完成的规划思路,提出南庄村应以特色文化旅游和休闲养生为导向,建设生态宜居、宜游示范古村落为发展定位,以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生活便利、风貌协调为村庄发展目标。通过实用性村庄规划对南庄村村庄建设发展给予规范引导,并保障村庄规划分步实施、有效落地。论文研究不仅能够指导南庄村走向全面且动态的发展轨道,为其他特色保护类村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参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乡村建设和规划领域的研究发展。

呼昊[3](2019)在《晋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去乡村旅行,体验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景致与历史文化。与此同时,不恰当的旅游开发方式势必会给相对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维护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成为构建“生态宜居”绿色乡村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乡村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依据,探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生态承载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基本思路为:首先,将乡村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因素与具体的生态承载力指标建立对应关系,总结出游客容量超载、生态空间占用、环境保护问题、服务设施承载力4个主要影响因素和对应的14个生态承载力指标;其次,构建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准则层因素和指标层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构建评价标准,评分由低到高划分出弱载、亚弱载、适载、亚超载、超载5个等级;然后,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条件较好的5个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具体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晋中地区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开发原则与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5个村落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2个村处于弱载水平,3个村处于适载水平,从主要影响方面来看,生态空间占用问题是5个村最主要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在对主要影响因子的总结中,生态用地占比和生态用地的破碎度是5个村存在的共性问题,属于影响水平较高的因子;废水污染处理率和卫生间设施承载力各出现2次,说明其处于中等影响水平,剩下的影响因子每个村都不尽相同,属于针对各个村的个性问题,其影响水平最低。针对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建议如下:首先,对村落的生态用地进行中长期规划,并针对性的解决每个村存在的现实环境问题;其次,做好村内旅居环境的绿化工作,加强村内各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对景区进行严格的经营与管理,做好节假日游客的疏导和限流工作;接着,加强环境教育建设,提升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与认识;最后,通过全域旅游的方式,对乡村资源环境进行优化整合。

黄丹[4](2019)在《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念,为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村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乡村振兴各类活动的载体,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有重要的现时意义。山西省介休市张壁古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经济社会形态和资源独特,但存在产业形态单一、人地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应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会和结合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逐步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为解决张壁古堡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土地利用问题,以村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推进张壁古堡振兴。本文基于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交互关系,以张壁古堡为研究区,探讨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内容下:(1)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理论,分析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交互关系,明确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2)用SWOT分析法明确张壁古堡振兴模式,在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原则指导下,构建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3)研究土地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定量地评价该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张壁古堡规划结果进行生态效益预评估,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基础要求在于高效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应集中于如何振兴产业与保护生态以及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并使三者之间协调,进而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2)针对张壁古堡这类旅游资源丰富的且依托第一、三产业发展的村庄,通过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驱动下,构建“三生用地空间的划分+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级控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更贴合新形势的需求。(3)基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宁梓成[5](2019)在《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旅游正在掀起热潮。从消费领域分布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从近年来的山西省旅游收入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山西晋中地区旅游总收入在省内位置名列前茅,但其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排名则非常靠后。在2017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晋中市仅位列第43名,居倒数第8,这个排行说明晋中市在旅游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与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目前处于发展转型阶段,正在从煤炭资源大省转型为文化旅游强省。山西省旅游发展潜力大、机会多,本质上是基于省内悠久醇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如何加强文旅产业的研究、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西省经济模式由资源型大省转型为旅游业大省的重大课题之一。深度挖掘和发展文化旅游业不仅是推动山西省经济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发展山西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在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中国原有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如何能够抵御国外文化的入侵,同时又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并有着深远意义的课题,旅游产业在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能去解决这一问题。晋中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不胜数,但因其地形、城市发展和政策等因素导致旅游价值尚未完全挖掘出来。本文将以晋中旅游景区为例,从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晋中市旅游产业面临的困难和痛点,并通过最新时事讯息来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和痛点,寻找解决方案,使晋中市的文旅产业得到可持续的提升和优化,为山西省发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案例。

闫慧芳[6](2018)在《山西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俗学是一种“感性的解放”,民俗学有作为生活文化去感受和体验的感性价值。面对农村的日益城镇化、空巢化,农村文物的不断被丢失和损坏等,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留存记忆显得至关重要。现如今对于介休古村镇的研究发现,之前的研究更加偏向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微观、细致的分析,均是从单一的方面对某一个村落进行分析,缺少结合公共记忆、集体记忆、个体记忆的角度对介休传统村落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进行分析与考察。为了有效的保护民俗文化,只有走进文化,才能把文化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村落民俗传统有关的个人叙事,来源于个人在村落生活经历中的身体经验,具有身体记忆、感受的性质,原住民的这种亲身体验也会赋予村落鲜活的文化意义。口述史作为研究地方文化的活态资料,基于民俗学与口述史学的交叉探索研究这些传统村落形成的原因、民俗传统在变迁中兴盛衰落的因素,追溯村落记忆,通过分析和叙述民俗传统的变迁,研究村落的重建,提出合理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在此基础上,基于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视角的考察,通过一定量的个体访谈追溯不同类型人群记忆中的介休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渊源,用口述史的方法通过与被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注重这些个体对于民俗传统变迁和重建后的感受、体验,根据不同老百姓的不同亲身经历及其感受来深切地感受不变的历史情怀和变了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就介休市传统村落中不同群体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识以及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地抢救和保护老一辈文化精髓做具体的说明和调查,从共性和个性、纵向和横向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区域下每个村落有各自的村落特征和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文化,延续了不同的村落历史,通过各个村落区别于其他村落的地方独特资源来了解村与村、村与区之间的关系,挖掘出不同村落之间共同存在的东西;纵向方面研究传统村落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后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横向方面研究传统村落中现在的空间布局、与其他庙宇之间的关联,加上时间、人物、事件,结合传统村落中原住民的记忆、表述与体验,充分运用村落中公共空间的功能,将整个村落和文化活态化,进而保护好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更完整的保留下来。

许赟[7](2014)在《山西介休古城的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山西省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遗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而介休是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该地拥有灿烂丰富的琉璃艺术遗存,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技艺的传承地;同时也是是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被国家授予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介休古城的营建集山水环境、文化理想和宗教信仰于一体,是从大区域环境入手进行人居环境营造的中国古代城市典范,浸润深邃的中华人民智慧。正是由于介休在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程中的不断创造,使得介休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文化名邦。论文基于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介休的历史沿革、历代建置隶属资料、以及城池建设等,总结了古城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分析介休古城的空间结构,以点、线、面的方式分层次将古城的构筑物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这三方面发掘出介休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继而介绍了市域范围内介休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将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分析归纳。最后针对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与保护所面临问题,提出了通过发展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方案,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汇编市域范围内的文物古迹,梳理整合历史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城的发展模式,即联动式开发,此点为论文的创新之处。希望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与现实价值。

王丽[8](2014)在《阳泉官沟村张家大院民居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地,山西地区自18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其中山西东部阳泉市官沟村张家大院作为清中期由官沟张氏一族修建、聚居并延续300多年历史保留至今的一处山西传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张家大院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沿革,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探讨张家大院传统民居所折射出的阳泉当地经济发展、民俗演变、审美趋势和社会变迁。总结张家大院有别于传统晋商大院的空间组织形式、多层次的街巷空间和内部建筑遵循“礼”文化而形成的长幼尊卑的建筑等级。并与山西介休张壁古堡的地道做对比,研究归纳张家大院内部“明窑套暗窑、暗道连明道”的独特地下空间结构。发现张家大院民居聚落建筑之内蕴藏的深厚文化遗产和聚落发展所反映出的晋商发展历史,肯定张家大院民居建筑和聚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结合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探讨民居聚落保护与城镇化发展浪潮间的矛盾。找到影响张家大院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发现张家大院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其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提出切实可行发展策略,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传承发展聚落文化,推动国内对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重视和合理开发,形成聚落的良性发展。

焦瑞莲[9](2013)在《浅谈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文中研究表明一、张壁村基本概况张壁村也称为"张壁古堡",属介休市龙凤镇,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三面环沟背靠绵山,属丘陵地貌,现有耕地3600余亩;人口1143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村均集体年均收入25万元,该村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辖区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壁古堡保存完整的堡内结构、特有的建筑风格、丰富的

高艺嘉[10](2012)在《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与地域结构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形态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农业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论文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运用增长极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农业区位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晋中市农业旅游的基础条件和现状,探讨了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及类型,剖析了晋中市农业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晋中市农业旅游地域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的内容:一是理论研究。以地理学、生态农业基础知识为指导,总结了国内外农业旅游研究现状,阐明了农业旅游的概念、特点、功能,并提出了发展农业旅游应以农业区位论、增长极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二是基础条件和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了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及资源背景。其次探讨了晋中市农业旅游现状及农业旅游发展类型。最后结合实地调查,提出了晋中市农业旅游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三是地域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从地域结构优化的思路出发,提出了晋中市农业旅游的开发战略空间为“两个产业带、五个小区”大格局,即西部平川产业带、东部山区产业带;现代农业观光区、休闲垂钓采摘区、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健身娱乐度假区。而后分别从政府角度、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四是结论。本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是对农业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发展农业旅游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分析了晋中市农业旅游的现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较系统的提出了“两个产业带、五个小区”的地域结构优化构想。

二、介休张壁古堡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休张壁古堡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旅游带动区域社会整体升级
        1.1.2 国家大力支持体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1.3 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市场需进一步激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2.1.1 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2.1.2 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
        2.1.3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2.2 可拓理论相关研究
        2.2.1 基础概念介绍
        2.2.2 可拓理论方法研究
    2.3 可拓理论应用于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
        2.3.1 体育旅游评价研究
        2.3.2 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总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拓分析
    4.1 可拓策划过程
    4.2 罗列体育旅游产业条件物元和目标物元并界定矛盾问题
        4.2.1 明晰体育旅游产品特点
        4.2.2 罗列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条件物元
        4.2.3 建立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总目标物元并界定矛盾问题
        4.2.4 利用可拓理论方法分析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4.3 对晋中体育旅游产业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拓分析
        4.3.1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发散分析
        4.3.2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相关分析
        4.3.3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共轭分析
        4.3.4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蕴含分析
        4.3.5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扩分析
    4.4 晋中市环境资源共轭分析
        4.4.1 晋中市体育企业发展氛围
        4.4.2 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研究氛围
        4.4.3 山西省晋中市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环境
        4.4.4 后疫情时期山西省旅游环境
5 生成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方案及方案评价
    5.1 生成可拓方案
    5.2 方案评价
        5.2.1 评价目的和原则
        5.2.2 建立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5.2.3 确定待评物元指标值
        5.2.4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5.2.5 确定关联度
    5.3 评价结果
        5.3.1 方案一评价结果
        5.3.2 方案二评价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出台政策需多部门联动,筑牢体育消费理念
        6.2.2 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降低人力资本侵蚀
        6.2.3 打造晋中市体育旅游IP,拓宽体育旅游形式
        6.2.4 适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6.2.5 完善晋中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业态全面融合
7 创新点、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山西省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指标评价表
附件三:方案一关联度计算过程
附件四:方案二关联度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 ——以山西省介休市南庄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村庄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外村庄发展研究
        1.3.2 国内村庄发展研究
        1.3.3 国内外村庄发展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保护类村庄
        2.1.2 国土空间规划
        2.1.3 传统的村庄规划
        2.1.4 实用性村庄规划
    2.2 相关理论
        2.2.1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特色保护类村庄——南庄村现状调研与综合分析
    3.1 现状调研
        3.1.1 区位概况
        3.1.2 社会经济
        3.1.3 村域现状
        3.1.4 村庄建设
        3.1.5 特色遗存
    3.2 综合分析
        3.2.1 村庄优势分析
        3.2.2 存在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特色保护类村庄——南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思路
    4.1 规划原则梳理
        4.1.1 统筹发展、重点先行
        4.1.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4.1.3 以人为本、村民参与
    4.2 规划重点分析
        4.2.1 凸显村庄特色
        4.2.2 加强产业融合
        4.2.3 注重生态集约
    4.3 规划内容构建
        4.3.1 村域规划
        4.3.2 村庄规划
        4.3.3 保护规划
        4.3.4 风貌整治规划
        4.3.5 旅游规划
        4.3.6 实施安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色保护类村庄——南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
    5.1 规划定位
        5.1.1 上位规划
        5.1.2 发展定位
        5.1.3 发展目标
        5.1.4 规划期限
        5.1.5 人口控制
    5.2 村域规划
        5.2.1 产业发展规划
        5.2.2 生态环境规划
    5.3 村庄规划
        5.3.1 用地布局规划
        5.3.2 道路设施规划
        5.3.3 景观系统规划
        5.3.4 市政设施规划
    5.4 保护规划
        5.4.1 保护分区与保护要求
        5.4.2 自然风貌和传统格局保护
        5.4.3 其他历史遗产保护
    5.5 风貌整治规划
        5.5.1 整体风貌提升
        5.5.2 整治沿街建筑立面
        5.5.3 农房及院落整治
        5.5.4 绿化风貌整治
        5.5.5 改造闲置空间
        5.5.6 内部环境及细节打造
        5.5.7 路面整治与亮化
    5.6 旅游规划
        5.6.1 旅游发展定位
        5.6.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6.3 旅游展示内容及线路组织
    5.7 实施安排
        5.7.1 近期建设规划
        5.7.2 远期发展策略
        5.7.3 规划实施保障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晋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
        1.3.2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理论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2.5 乡村生态旅游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与步骤
        3.2.1 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影响因子的确定
        3.2.2 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评价影响因子之间重要性比较与判断矩阵的构建
        3.2.4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计算与排序
        3.2.5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归纳与分析
    3.3 评分标准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应用
        3.3.1 评价标准的构建
        3.3.2 评价标准的计算方式
        3.3.3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晋中地区传统乡村旅游生态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对象的选定
    4.2 研究对象的分类
    4.3 研究对象的现状调查
        4.3.1 后沟村现状调查
        4.3.2 青龙镇村现状调查
        4.3.3 张壁村现状调查
        4.3.4 北洸村现状调查
        4.3.5 乔家堡村现状调查
        4.3.6 现状调查结果
    4.4 研究对象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评价结果的得出与分级
        4.4.2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4.4.3 影响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原则及对策研究
    5.1 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5.1.1 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5.1.2 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5.1.3 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5.1.4 多样性的发展原则
        5.1.5 城乡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5.2 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5.2.1 恢复生态用地的面积
        5.2.2 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
        5.2.3 提升旅居环境的绿化
        5.2.4 增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5.2.5 缓解游客数量的压力
        5.2.6 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
        5.2.7 提高环境教育的程度
        5.2.8 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晋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程度
        6.1.2 针对晋中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乡村振兴研究进展
        1.3.2 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3.3 土地利用规划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3.4 基本结论
    1.4 基本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1.5 相关理论基础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现存的问题
    2.3 数据来源
第3章 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关系
    3.1 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3.1.1 乡村振兴视角下人地关系的问题
        3.1.2 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
    3.2 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的支撑
    3.3 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交互关系
第4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的构建
    4.1 张壁古堡振兴发展模式
        4.1.1 张壁古堡振兴的重点和难点
        4.1.2 张壁古堡振兴模式定位
    4.2 基于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4.3 土地需求量预测
    4.4 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
        4.4.1 张壁古堡三生用地空间的划分
        4.4.2 张壁古堡土地用途分区
        4.4.3 张壁古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村土地利用规划效益评价
    5.1 村域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5.2 村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从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
        1.2.2 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宏观数据分析
        1.2.3 国家政策导向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法
        1.3.3 信息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化经济理念的理论分析和其对晋中市旅游景区的再开发意义
    2.1 文化经济理念的广义理论分析
    2.2 晋中地区旅游资源介绍
        2.2.1 晋中市旅游行业现状汇总
        2.2.2 晋中市旅游行业优势归纳
        2.2.3 晋中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2.3 文化经济理念对晋中市旅游行业的再开发意义
第3章 山西省及晋中市主要旅游景区区位分析及所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景区区位分析
        3.1.1 山西省景区区域关系
        3.1.2 晋中市景区区域关系
        3.1.3 区域关系分析
    3.2 山西省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3.2.1 王家大院存在的问题
        3.2.2 榆次老城
        3.2.3 常家庄园
    3.3 晋中市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第4章 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4.1 晋中市优质资源介绍及部分优秀案例发展规划
        4.1.1 晋中市旅游产业资源综述
        4.1.2 平遥古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4.1.3 乔家大院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4.2 新兴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
        4.2.1 千朝谷农业生态庄园
        4.2.2 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
    4.3 晋中市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4.3.1 王家大院
        4.3.2 榆次老城
        4.3.3 常家庄园
    4.4 深化文化再创新
        4.4.1 创新旅游新文化产品体系
        4.4.2 提升旅游新文化产品品质
        4.4.3 丰富旅游新文化产品种类
    4.5 促进经济再增长
        4.5.1 全力打造晋中本土新品牌
        4.5.2 培育旅游扶贫新模式
        4.5.3 多种产业融入旅游业
        4.5.4 多种模式鼓励旅游创业与再就业
    4.6 文化联动经济
        4.6.1 文化创新理念下的行业升级
        4.6.2 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
        4.6.3 文化联动经济的七大主要优势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山西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独创性与学术价值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近十年村落研究成果统计
        1.3.2 近十年村落研究成果综述分析
    1.4 研究目标与可行性分析
2 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存续状况
    2.1 介休古村镇村落分布与民俗传统
    2.2 标志性民俗传统中的物质文化与村落生活
        2.2.1 军事设防“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张壁古堡
        2.2.2 “黄金村堡”侯氏城堡式村落——北贾村
        2.2.3 防御性民居群——兴地村
        2.2.4 明清时空格局——南庄村
    2.3 标志性民俗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与村落生活
        2.3.1 宗教文化——佛道和谐的古堡文化
        2.3.2 村规民约——隐形的指挥棒
        2.3.3 龙天信俗——兴地龙天庙民间信仰
        2.3.4 水磨文化——磨沟村的自豪
        2.3.5 “和”的思想——张壁人的信念
3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民艺术
    3.1 独特的兴地地域文化
    3.2 洪山全料香生产技艺
    3.3 洪山琉璃烧造工艺
4 文化仪式、文化活动依存的村落空间
    4.1 祭祀性空间
        4.1.1 祭星——可罕王祠
        4.1.2 神社
        4.1.3 关帝庙“坐南朝北”形制
        4.1.4 民间信仰空间
        4.1.5 风水学说——真武殿
        4.1.6 “可罕崇拜”——可罕王庙
    4.2 教育性空间
        4.2.1 亲情文化空间
        4.2.2 公益文化空间
        4.2.3 私塾文化空间
        4.2.4 “龙鹤福”文化空间
        4.2.5 “魁星”文化空间
    4.3 公共性空间——古戏台
5 标志性民俗传统的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
    5.1 水磨文化的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
    5.2 窑文化的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
    5.3 西汉介休英雄宋昌史话——孟满喜
6 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流变与不变的文化情怀
    6.1 洪山源神水文化
    6.2 洪山陶瓷之殇
    6.3 张壁古堡“槐抱柳”
    6.4 水井、涝池文化
    6.5 歇后语文化
        6.5.1 方言歇后语的分类
        6.5.2 方言歇后语笑声中的教化功能
        6.5.3 方言歇后语文化的意义
7 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重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7.1 “张壁古堡”新村旧村齐发展
    7.2 介休“干调秧歌”——老一辈的心声
        7.2.1 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干调秧歌”
        7.2.2 介休市干调秧歌传习所的建立
    7.3 “红色历史追忆”——兴地革命老区
    7.4 建立洪山香文化博物馆
    7.5 建立南庄民俗博物馆
8 余论
    8.1 介休市文化发展进程
    8.2 介休市未来发展规划
    8.3 存在问题与展望
        8.3.1 村落中标志性民俗传统存续现状思考
        8.3.2 展望——村落“活态化”乡土重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山西介休古城的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选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综述
        1.2.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概况
        1.2.2 国外(欧洲)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概况
    1.3 文献、材料、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查研究
        1.3.3 动态对比研究
        1.3.4 整体归纳研究
        1.3.5 学科综合研究
    1.4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介休古城的环境特征研究
    2.1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环境分析
        2.1.1 区位条件
        2.1.2 地理环境
        2.1.3 气候特征
        2.1.4 资源特征
    2.2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社会人文分析
        2.2.1 地方主要名人
        2.2.2 民间工艺
        2.2.3 传统节日
        2.2.4 民间习俗
        2.2.5 民间艺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休古城的历史沿革
    3.1 古城历史渊源
    3.2 古城历史沿革
        3.2.1 春秋至三国时期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2.3 隋唐宋元时期
        3.2.4 明清至今
    3.3 城池建设
        3.3.1 城墙建设
        3.3.2 护城河建设
        3.3.3 桥梁建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休古城的历史格局
    4.1 古城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
        4.1.1 山川对格局的影响
        4.1.2 河流对格局的影响
    4.2 古城中的"点状"空间
        4.2.1 入口节点
        4.2.2 道路交叉口节点
        4.2.3 公建节点
        4.2.4 广场节点
        4.2.5 古树
    4.3 古城中的"线状"空间
        4.3.1 古城中的街道网
        4.3.2 街巷空间结构
        4.3.3 街巷空间界面
        4.3.4 街巷空间尺度
    4.4 古城中的"面状"空间
        4.4.1 民居特点
        4.4.2 商铺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域范围内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
    5.1 古城外的文物古迹分布情况
        5.1.1 历史文化名村
        5.1.2 古城外的文物古迹
    5.2 古城内的文物古迹分布情况
        5.2.1 历史文化街区
        5.2.2 古城内的文物古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现状与所面临问题
    6.1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现状
        6.1.1 古城城区现状
        6.1.2 古城街巷现状
        6.1.3 历史建筑现状
        6.1.4 历史文化名村现状
        6.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6.2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6.2.1 保护意识薄弱
        6.2.2 基础设施薄弱
        6.2.3 整体风貌不协调
        6.2.4 缺乏文脉的建设
        6.2.5 非物质文化遗产缺重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介休古城保护原则与发展建议
    7.1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
        7.1.1 有机更新原则
        7.1.2 重视历史原则
        7.1.3 环境优先原则
        7.1.4 社会公平原则
        7.1.5 "三效合一"原则
    7.2 以发展旅游业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7.2.1 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7.2.2 发展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分析
        7.2.3 旅游联动开发
        7.2.4 旅游联动开发结构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诗词
附录二: 城池修建记要
附录三: 介休商贾
附录四: 洪山窑
附录五: 传说故事、游记
插图表格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阳泉官沟村张家大院民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官沟村张家大院概况
    2.1 官沟村张家大院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区位特征
        2.1.3 交通特征
    2.2 官沟村张家大院历史解读及周边文化发展
        2.2.1 历史沿革
        2.2.2 历史名人
        2.2.3 文化特征
第三章 张家大院的建筑形式
    3.1 张家大院的空间组织
        3.1.1 张家大院的组合方式
        3.1.2 张家大院的组成要素
    3.2 张家大院的街巷空间
        3.2.1 街巷空间及其分类
        3.2.2 张家大院街巷空间的特征
        3.2.3 张家大院街巷空间旳功能
        3.2.4 张家大院的具体街巷空间
    3.3 张家大院地下空间与张壁古堡地道的对比研究
        3.3.1 自然地理
        3.3.2 历史发展
        3.3.3 结构功能
        3.3.4 保护开发
第四章 张家大院的民居聚落
    4.1 张家大院民居聚落
        4.1.1 聚落特征及其研究价值
        4.1.2 张家大院民居聚落的概况
        4.1.3 张家大院民居聚落的演变发展
    4.2 张家大院民居聚落的空间秩序与建筑等级
        4.2.1 “礼”文化带来的聚落空间秩序和建筑等级制度
        4.2.2 聚落空间中“礼”的体现与违背
        4.2.3 张家大院中的“礼”
第五章 张家大院民居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5.1 张家大院民居的保护意义
    5.2 影响张家大院民居的因素
        5.2.1 自然因素
        5.2.2 人为因素
        5.2.3 社会因素
    5.3 张家大院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5.3.1 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
        5.3.2 制定保护策略面对很多矛盾
        5.3.3 现有的保护方式不合理造成破坏加剧
        5.3.4 保护与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5.3.5 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和财力物力
    5.4 张家大院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设想
        5.4.1 提高公众群体的保护意识
        5.4.2 建立直属机构统筹规划
        5.4.3 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5.4.4 坚持发展要“以人为本"
        5.4.5 做到保护现状、突出特点
        5.4.6 兼顾保护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浅谈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壁村基本概况
二、主要成效与经验
    1、政府修路, 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2、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 激发了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3、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 新农村建设更加完美
    4、生活在美丽乡村的村民, 家庭更加和谐, 精神生活更加多样化
    5、建设清洁农村, 使新农村更加整洁漂亮
    6、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
    1、打好文化牌, 让张壁美在底气
    2、打好产业牌, 让张壁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3、打好生态牌, 让张壁更美丽
    4、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10)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与地域结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旅游的基础理论
    2.1 农业旅游的概述
        2.1.1 相关概念
        2.1.2 农业旅游的特点
        2.1.3 农业旅游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环城游憩带理论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晋中市农业旅游基础条件分析
    3.1 晋中市概况
    3.2 晋中市发展农业旅游基础条件
        3.2.1 自然基础条件
        3.2.2 社会经济条件
        3.2.3 农业基础条件
        3.2.4 区位交通条件
        3.2.5 客源保障条件
    3.3 晋中市农业旅游资源背景分析
        3.3.1 自然旅游资源
        3.3.2 人文旅游资源
第四章 晋中市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4.1 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4.1.1 发展概述
        4.1.2 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4.1.3 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分析
    4.2 晋中市农业旅游存在问题
        4.2.1 问卷调查
        4.2.2 考察和综合分析
        4.2.3 主要问题分析
第五章 以地域结构优化为主的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相关对策
    5.1 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2 市场导向原则
        5.1.3 协调发展原则
        5.1.4 因地制宜原则
    5.2 晋中市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措施
        5.2.1 科学规划农业旅游资源,优化地域结构
        5.2.2 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
        5.2.3 注重产品文化内涵和特色开发
        5.2.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6.1 结论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介休张壁古堡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研究[D]. 时丽珍. 中北大学, 2021(09)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 ——以山西省介休市南庄村为例[D]. 王茜茜. 兰州大学, 2021
  • [3]晋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D]. 呼昊.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D]. 黄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D]. 宁梓成. 天津大学, 2019(06)
  • [6]山西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研究[D]. 闫慧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7]山西介休古城的资源调查与分析[D]. 许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6)
  • [8]阳泉官沟村张家大院民居研究[D]. 王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9]浅谈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J]. 焦瑞莲.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3(12)
  • [10]晋中市农业旅游发展与地域结构优化分析[D]. 高艺嘉. 山西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介休张壁古堡加快旅游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