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工单微机管理实践

微型工单微机管理实践

一、缩微作业单微机管理的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菁[1](2018)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经历智慧的结晶。病历档案管理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历经近百年历史。归纳此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总结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规律,对于掌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历史脉络,把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规定,医务人员重视病历产生与运行过程,以及具体到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员开展病历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病历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史上的第一家病案室,开启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病历档案的新篇章。依据档案管理理论,将病历档案管理划分为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主要部分。病历档案管理的演进与发展一直是围绕着病历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将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相关的特定事件相结合,首次将1921年至今的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历经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中,不变的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客体,相对变化的病历档案管理的流程、内容和任务。管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建好病历档案和用好病历档案具有各自明确的病历档案管理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阶段与管理模式。作者以病历档案管理内容的演进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归纳出四个阶段对应的四类病历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主要对国内外病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厘定病历档案、病历档案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定义,分析四个病历档案管理阶段的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将1921年至1981年期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时期确定为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此阶段通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等环节实现管好病历档案。建立病案室,医院实现对病历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提供病历档案实体。此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是在病案室内进行。这一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病历档案实体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管好病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前后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管好病历档案的实体管理模式,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业务、科学研究等提供实体利用服务,体现为病历档案的备查、备考和凭证作用。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无法对病历档案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导致病历归档之后,发现病历档案内涵质量不高或存在缺陷时无法弥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医疗业务增长提速,病历档案数量快速增加,利用病历档案的频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卫生部从国家层面第一次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和《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分别从医院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两个层次对病历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将全程管理的理念运用于病历档案管理。这便要求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病历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之上,要走出病案室与临床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医务人员写好病历。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将病历档案管理职能前移到诊断治疗、检验检查和护理服务等病历运行阶段。病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在病案室,工作流程需要在原有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的基础之上,超前到临床业务阶段,通过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管理内容,控制病历的产生与运行,实现写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纳入病历档案管理范畴,标志着病案档案管理正式进入全程管理模式阶段,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成为病历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下,病历档案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医院之外的利用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同年卫生部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病历档案管理进入信息管理时代。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借助于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深化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病历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不仅病历档案数量增长加快,而且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利用等都对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关注病历档案内涵为主的管理内容,但是仅关注全程管理病历档案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快速、及时响应病历档案信息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前所建的病历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病历档案信息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了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病历档案管理的窘境,客观上需要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善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任务。病历档案管理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可以为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社会各界快速、及时提供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采集、组织、存储、传递和利用病历档案信息,实现建好病历档案的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运行病历内涵质量,提高归档病历档案的管理效率,既可以满足病历档案实体管理要求又可以实现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需求。随着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如何“用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健康管理要求病历档案跨医疗机构共享,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病历档案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一个病人,而是需要将病历档案信息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病历档案,产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病历档案的形式也不断拓展,由文本向图形、影像、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感信号,从单系统数据向大数据转换,并且出现从一个医疗机构向多个医疗机构转换,从医疗机构向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转换;病历档案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病历档案数据生产和挖掘,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病历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病历档案数据不断丰富,病历档案管理精细至数据层面,病历档案数据管理的结果将会不断提升病历档案的知识价值。病历档案数据管理一方面会将管理的对象向组成病历档案信息的数据转移;另一方面会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结果的价值,通过病历档案知识生产,充分挖掘病历档案的价值。作者对近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提出,可以依据典型事件划分病历档案管理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基于病历档案管理二元性特点,在理出管好、写好、建好、用好这一发展主线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病历档案管理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作用越来越大,流程更加复杂,由实体管理不断向信息管理演进与发展的规律。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是不断满足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作者关于病历档案管理演进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病历档案管理员掌握病历档案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李睿哲[2](2018)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可行性措施示例》文中指出档案数字化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太原供水集团用两年多的时间初步完成了档案数字化,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数字化前期准备工作、软硬件条件、档案加工整理和档案数据库的建立等等,旨在维护档案安全,优化管理手段,也可将此作为具体做法,与业内同行互通有无、互为借鉴。

刘剑楠[3](2011)在《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服务现状研究以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文中认为论文对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现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分析,以期能够获取世界先进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方式,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有一些启发。

赵德美[4](2012)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活动记忆的重要信息资源,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大多数国家都纷纷借助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但整体上来说,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尤其是中国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更是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而专门论及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论文就更微乎其微。本论文在深入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现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现策略,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从前期的建设规划、具体的业务建设过程,绩效评估体系等建设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除绪论、结束语以外共分六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概述从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形成、概念、种类方面进一步界定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含义、内容。2.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信息技术革命对档案工作,档案形式,档案管理人员等方面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现代社会要求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组织标准化。本章从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本身的价值特点,信息技术革命对档案工作的影响着手,从数字化建设对档案本身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进行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从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技术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条件、人才条件、标准规范、安全保障条件等方面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实施要素,制定实施目标,建立保障系统,从而制定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3.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从国内外档案信息数字化着手,分析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和业务基础工作,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档案网站水平、数据库建设情况、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重点分析。4.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标准规范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技术体系建设问题、法律保障问题、人才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以便有针对性制定相关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5.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现策略这部分从数字化建设的宏观策略方面来保障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宏观策略主要是针对数字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从宏观上解决数字化建设面临的困难。6.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业务流程具体业务流程主要是指对数字化建设加强前期分析,掌握具体建设单位情况;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战略和各项具体规划;管理好具体的业务建设过程,确定好信息资源选择范围,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进行鉴定,精确的组织信息资源,科学存储信息资源,做好元数据的抽取工作,开发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维护的与更新,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建设的绩效评估。本论文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云南省乃至国内外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的缺憾,进一步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乃至国内外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艾险峰[5](2011)在《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文中认为博览会事业发展至今,其对人类科技文明的传播、思想的交流,以及城市建设诸多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武汉作为近代以来积极参与和率先举办博览会事业的城市之一,在展览业的发展历程上取得过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本文选取晚清至当代以来的武汉博览会事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展开对武汉市博览会事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全面把握武汉博览会事业,并谋求使武汉博览会事业更好地为推动地武汉城市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一,首先从宏观的层面考察我国博览会事业与城市发展之间互动发展的总体状况。重点考察博览会与城市社会互动发展中对意识形态的塑形,博览会对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二,考察近代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近代,武汉参加了自20世纪初期开始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湖北率先于1909年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地方性博览会。民国时期在湖北也举办了3次规模较大的国货展览会。博览会与城市社会是互动发展的。在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的发展驱动了近代博览会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博览会事业也促进了武汉城市社会的趋新发展。其作用可从博览会有利于城市发展的积极的宗旨和主观愿望,以及博览会的所作所为对城市发展所能起的效用看到。第三,考察建国后1949至1979三十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变动的关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政权和社会都开始发生异质性的发展演化,中国博览会事业也基本如此。新中国博览会事业更多强调展示、交流功能,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主,成为新政府巩固新政权,强化社会对新政权及社会主义认同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综合分析此段时期武汉的展览会,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展览会都被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了。1949至1979三十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的互动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指武汉城市社会的变动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办力量,通过展览会展示出来。同样,这些展览会通过强化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与动员效力,又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城市社会的变动。第四,考察1980年代以来会展业与武汉城市社会的互动发展。1980年代后,武汉市一切工作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开展经济建设。近三年来,在“两型社会”战略指针下,大武汉城市圈获得了较大发展。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国大环境变动的影响下,随着武汉经济社会发生的变迁,1980年代后,武汉的诸多展览会也褪去了高度政治化的色彩,基本与经济和商品有关了。1980年代到2000年间,武汉的展览会基本是一种经贸活动,纯属为了推销商品;2000年以后武汉的展览会逐步开始具有独立性,回归博览会之本位,逐渐产生会展行业,形成了会展经济。武汉最有影响的品牌博览会主要是“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和“农博会”。最后,在概述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后,阐述了在武汉大力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意义和如何促进武汉博览会事业的优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武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吴丽芳[6](2011)在《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后的今天,知识革命正席卷全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应用越来越被广泛用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全民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引擎,知识经济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业中最传统的部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之一,其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以图书馆技术创新为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分析,运用技术创新理论模型来揭示出图书馆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章的创新。第二章为研究基础,主要介绍图书馆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图书馆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国内外图书馆技术创新研究现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模型介绍,引入基于流程的技术创新模型,第五章为本文的主体,结合图书馆发展历程,利用史料统计方法,运用技术创新模型,分析图书馆技术创新的演化。最后第六章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图书馆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改良和非连续革命相互促进的过程。

李杨[7](2010)在《基于FPGA的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铺设更多的铁路新线路成为铁路交通建设的的重要任务。铺设铁轨主要由下轨车完成,下轨车是铺设钢轨和长钢轨的大型自动化专用设备。由于对铺轨施工作业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下轨车在高速运行和高负载作业过程中的速度监控和保持速度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T11B型液压四层500米长钢轨车组为研究对象,采用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芯片做为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核心器件,选择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做为长钢轨车的传感器,详细的研究了铺轨列车在铺轨作业过程中,其运动量参数的变化情况。该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实现了对铺轨列车运动量参数的采集,对信号的倍频、辩向、计数等功能。本文探讨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长钢轨列车的概括,阐述了对增量式光电编码器采集到的信号的进行倍频、辩向等处理方法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的基本设计思想、设计理论等。针对模块设计的要求,论文主要研究了FPGA的结构以及Xilinx公司生产的Spartan3系列中的XC3S400芯片的功能、了解FPGA开发流程等一些基本知识,采用以高度集成化的FPGA芯片为核心设计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实现两路光电编码器信号的同步实时处理,将传送的数据在FPGA芯片中进行倍频、辨向、计数以及运算等操作,最后将所得的数据以并行通讯的方式传递给机车主控室。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VerilogHDL语言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倍频、辨向、计数、运算等一些功能;设计并制作了FPGA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的电路板,进行了一系列的软硬件实验,验证了基于FPGA的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数据采集功能和对铺轨列车的运动量参数进行监控的可行性。在本文的最后,对基于FPGA的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前景以及如何进一步进行升级和完善进行了展望。

刘颖[8](2005)在《利用多媒体环境下协作式学习模式提高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文中提出我是一个职高的数学教师,近几年,由于普高的扩招,职高生源越来越差,大部分学生不参加中考而被提前招生。我们面对的是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和在学习中屡遭挫败,缺乏自信甚至放弃数学学习的学生,传统的数学教学面临巨大困难。因此,要提高职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是转变学生的认识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兴趣提高了,那么观察就细致了、记忆就深刻了、思维也敏捷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所证明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主要教育成果有15项,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42种方法,而这些方法中大多是根据心理学的一般结论和教学经验进行定性讨论,研究多为描述性的。我的课题着重于:多媒体环境下协作式学习模式对职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五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影响。即:教育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第一阶段:采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协作式学习创设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阶段又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1)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讲解概念突破难点协作学习激发学生兴趣。(2) 运用计算机的动态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 先播放录象观察数学实验,再让学生协作“动手操作”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4) 解题训练中应用计算机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 在课堂上把握好媒体运用的契机,实现媒体优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 利用情感因素“以情传情”激发学生兴趣。(7) 通过游戏活动,使课堂气氛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8)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入竞赛法激发学生兴趣。第二阶段: 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协作式学习激发外在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手段。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还有90%的潜力有待挖掘。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能促进学生用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比赛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果断、顽强、坚毅和合作的精神,收到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阶段:学生互评、互查、互考的协作式讨论及其教学模式(复习课)。在近一年的探索中,我感觉到科研和教研、科研和教学是能和谐地结合起来的。更感觉到,在探索之路上,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通过实践,多媒体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改变了职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协作意识、协作技能和协作性作业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于时间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我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并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周耀林[9](2005)在《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它和藏品的历史一样久远,并形成了技术性保护的传统。然而,当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表明,保护过程不仅存在着技术难题,而且越来越多地遭遇到管理体制缺位、保护组织不力、保护法规欠缺、保护信息分散、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的桎梏。因此,系统总结国内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传统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当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为文物、档案和图书保护的发展探求新的生长点,而且有助于整合文物、档案与图书的保护实践,为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保护、部门化组织、分散化管理、局部发展战略到综合性保护、集成化组织、集约化管理和全局发展战略提供实践指导。 本文紧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这一主题,通过“一个基点”(部门化保护的整合)、“两条线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三门科学”(遗产科学、保护科学、复杂性科学)、“六大方面”(预防、治理、修复、组织、法律和信息管理),初步构建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框架。笔者因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既立足于理论分析,又依托于实践调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适当案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宏观问题微观化,力求能够全面、系统地阐述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正确发展方向。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重点集中在保护技术动态推进策略和主要管理层面的变革两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 1 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笔者通过剖析国际遗产界常用的三对互补概念,重构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新审视可移动文化遗产奠定了坐标。在新的坐标系中,可移动文化遗产是人工制作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或社会价值的藏品的集合。一旦将其具体化,文物、档案、图书和工艺品等都是其有机的组分。由此可见,尽管可移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如此。有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便产生了遗产的保护技术。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推动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地建立在技术性保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技术性保护的传统。然而,以技术为本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步入了“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处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日益遭受漠视;内部则面临着管理不善、组织不力、法规不全、投入不足、人才不济等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代有责任心的保护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变、系统与外界关联三个方面对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进行了剖析,笔者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论证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特征对形成全球或地区、国家、机构的保护策略是一道无形的屏障。然而,系统资源的国家性和国际性双重特征及其保护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又决定了该复杂系统制定统一的战略既具有可能性,又具有必然性。 基于这种分析,笔者总结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并从如何分解总体目标、如何协调被分解目标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总体目标的途径。分解总体目标时,笔者首先根据复杂性科学的要求对其进行解构,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解构因子进行了科学的

刘学,张跃山[10](2000)在《缩微作业单微机管理的做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档案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走向现代化之路。辽宁省档案馆在1983年引进了缩微设备,经过试拍、总结经验、健全工作制度和完善作业流程至今,缩微技术日趋成熟。10余年共拍摄档案111个全宗,3613盘缩微品,形成了数以万计的缩微作业单、封...

二、缩微作业单微机管理的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微作业单微机管理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病历档案
        2.1.2 病历档案管理
        2.1.3 病历档案管理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管理理论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2.2.3 全程管理理论
        2.2.4 数据管理理论
        2.2.5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
        2.2.6 档案管理模式理论
第三章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1921-1981)
    3.1 建立病案室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3.2.1 收集
        3.2.2 整理
        3.2.3 鉴定
        3.2.4 保管
        3.2.5 供应
    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分析
        3.3.1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定义
        3.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特点
        3.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不足
    3.4 本章结语
第四章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1982-2001)
    4.1 两个文件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
    4.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4.2.1 规划
        4.2.2 指导
        4.2.3 监督
        4.2.4 协助
    4.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4.3.1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定义
        4.3.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4.3.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4.4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2002-2015)
    5.1 一个纲要标志进入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
        5.1.1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要求建好电子病历系统
        5.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5.1.3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类型
        5.1.4 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5.1.5 电子病历系统的三类功能
        5.1.6 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5.1.7 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革
    5.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5.2.1 采集
        5.2.2 组织
        5.2.3 存储
        5.2.4 传递
        5.2.5 利用
    5.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分析
        5.3.1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定义
        5.3.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
        5.3.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
    5.4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2016—)
    6.1 进入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6.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6.2.1 数据生产
        6.2.2 数据挖掘
    6.3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分析
        6.3.1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定义
        6.3.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特点
    6.4 本章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驱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
        7.1.2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7.1.3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2)企业档案数字化可行性措施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档案保存与数字化管理现状
二、企业档案面临的安全风险及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企业档案数字化所需条件及前期准备工作
    1. 档案数字化所需硬件条件。
    2. 档案数字化所需软件。
    3. 太水集团档案数字化前期准备工作。
四、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具体做法
    1. 档案整理。
    2. 档案数据库的建立。
五、企业档案数字化的效果、作用与意义
    1. 管理数字化与利用便捷化。
    2. 档案全息化与备份安全化。
    3. 队伍专业化与服务高效化。

(4)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具体内容
        1.4.3 创新之处
        1.4.4 研究局限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概述
    2.1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概述
        2.1.1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形成
        2.1.2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含义
        2.1.3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范围和种类
        2.1.4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价值特点
    2.2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关问题阐述
        2.2.1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
        2.2.2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
        2.2.3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3.1.1 信息技术革命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要求进行数字化建设
        3.1.2 发挥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要求进行数字化建设
        3.1.3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管理现状要求迫切进行数字化建设
    3.2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2.1 建设单位现实状况调查研究
        3.2.2 分析各建设单位是否具备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3.2.3 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4.1 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4.2 档案网站建设掀起高潮
    4.3 档案目录数据库相继开始建设
    4.4 政策法规建设步伐加快
    4.5 少数民族文字录入系统已经开发
    4.6 档案数字化人才队伍得到提升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
    5.1 标准规范问题
        5.1.1 标准化是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5.1.2 缺乏专门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标准规范
    5.2 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5.2.1 建设资金投入有限
        5.2.2 信息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
        5.2.3 区域发展不平衡
    5.3 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5.3.1 档案管理软件品种过多
        5.3.2 仍然以单机版管理软件为主
        5.3.3 档案网站建设水平及利用率不高
    5.4 数字化技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5.4.1 数字化的技术还不成熟且不经济
        5.4.2 数字化技术还停留在表层阶段
        5.4.3 数字化技术选择单一
    5.5 法律保障问题
        5.5.1 数字档案的法律效力难以界定
        5.5.2 档案信息数字化权归属不明确
        5.5.3 数字档案信息的网络传输权问题日益突出
        5.5.4 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保密与隐私权保护困难
        5.5.5 信息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5.6 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5.6.1 档案从业者信息化素养偏低
        5.6.2 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
        5.6.3 "中间型"人才缺乏
        5.6.4 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奖励政策
    5.7 威胁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
        5.7.1 技术因素
        5.7.2 人为因素
        5.7.3 环境因素
        5.7.4 管理因素
第六章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宏观策略
    6.1 数字化建设基本标准的构建
        6.1.1 元数据标准
        6.1.2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6.1.3 文档内容格式标准
        6.1.4 文档内容表现标准
        6.1.5 文档信息检索标准
    6.2 数字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完善
        6.2.1 多途径扩大资金投入
        6.2.2 优化信息设施配置
        6.2.3 加强区域研讨交流
        6.2.4 提高数字化建设意识
    6.3 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研发与推广
        6.3.1 推广统一标准的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
        6.3.2 联合开发符合标准的OA系统
        6.3.3 提高档案网站的建设水平
    6.4 数字化技术的建设方案
        6.4.1 数字化系统的模块设计
        6.4.2 数字化技术的选择
    6.5 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关法律问题的处理
        6.5.1 数字档案法律效力问题的处理
        6.5.2 档案数字化权问题的处理
        6.5.3 数字档案网络传输权问题的处理
        6.5.4 数字化建设中的保密和隐私权问题的处理
        6.5.5 信息法规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6.6 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建设发展
        6.6.1 树立正确的档案人才观
        6.6.2 依托高校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6.6.3 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6.6.4 完善信息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6.6.5 构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研讨、交流平台
        6.6.6 实施合理的人才政策
    6.7 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
        6.7.1 安全性的技术保障
        6.7.2 安全性的管理保障
        6.7.3 安全性的法律保障
第七章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业务流程
    7.1 加强前期分析,研究各单位具体建设条件
        7.1.1 建设社会环境分析
        7.1.2 具体建设部门情况分析
    7.2 做好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规划
        7.2.1 总体战略
        7.2.2 各项具体规划
    7.3 紧跟建设业务流程,管理好具体业务建设过程
        7.3.1 确定好档案数字化选择范围
        7.3.2 有效地获取数字档案信息
        7.3.3 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鉴定
        7.3.4 精确地组织数字档案信息
        7.3.5 科学地存储数字档案信息
        7.3.6 做好元数据抽取工作
        7.3.7 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7.3.8 进行数字档案信息的维护与更新
    7.4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建设绩效评估
        7.4.1 建设绩效评估的含义与意义
        7.4.2 进行建设绩效评估的原则
        7.4.3 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7.4.4 慎重选择建设绩效评估方法
        7.4.5 开展建设绩效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博览会与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的一般性论述
    第一节 博览会与城市社会互动发展中意识形态的塑形
    第二节 博览会与城市经济
    第三节 博览会与城市形象
第二章 近代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
    第一节 近代武汉城市社会之变动推动博览会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武汉参加国内外博览会之概况
        (一) 近代武汉参加国外博览会概况
        (二) 近代武汉参加国内博览会之概况
    第二节 近代武汉举办博览会之概况
        (一) 武汉举办博览会之萌芽
        (二) "我华万国博览会之起点"——武汉劝业奖进会
        (三) 民国时期武汉举办的国货展览会
        (四) 民国时期武汉举办的其他展览会
    第四节 近代博览会事业推动武汉城市社会之发展
第三章 1949至1979三十年间展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
    第一节 建国初期武汉社会环境与展览会事业的兴起
    第二节 1949至1979年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的互动影响
        附表(一) 建国初期三十年在武汉举办的中国展览会
        附表(二) 建国初期三十年在武汉举办的外国展览会
第四章 1980年代以来会展业与武汉城市社会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下武汉城市经济社会之变迁
    第二节 1980年代以来武汉博览会事业概况
    第三节 武汉重要展会介绍
        (一) "机博会"
        (二) "光博会"
        (三) "食博会"
        (四) "农博会"
    第四节 博览会对当代武汉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 场馆与武汉城市的发展规划
        (二) 博览会与武汉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优势与机遇
        (一)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优势
        (二)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机遇
    第六节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劣势与挑战
        (一)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劣势
        (二) 武汉发展博览会事业的挑战
    附表:1982—1997年在武汉举办的展览(销)会一览表
结语
    一、对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二、为何要大力发展会展业
    三、如何促进武汉博览会事业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创新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史之分
        2.1.2 内史和外史之分
    2.2 图书馆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
        2.2.1 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划分标准
        2.2.2 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
        2.2.3 图书馆各阶段的特点
    2.3 图书馆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3. 基于流程的技术创新模型
    3.1 流程
        3.1.1 什么是流程?
        3.1.2 流程的分类
    3.2 技术创新
    3.3 流程和知识的关系模型
    3.4 基于流程的技术创新模型
4. 基于流程的图书馆技术
    4.1 图书馆的基本流程
        4.1.1 基本流程的内涵
        4.1.2 基本流程图
    4.2 基于流程的图书馆技术分类
5. 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
    5.1 采访技术创新
        5.1.1 采访技术连续性改良
        5.1.2 采访技术的非连续性技术革命
    5.2 分类编目技术创新
        5.2.1 分类编目技术连续性改良
        5.2.2 分类编目技术的非连续性革命
    5.3 馆藏技术创新
        5.3.1 馆藏技术的连续性改良
        5.3.2 馆藏技术的非连续革命
    5.4 检索技术创新
        5.4.1 检索技术连续性改良
        5.4.2 检索技术非连续性革命
    5.5 共享技术创新
        5.5.1 共享技术的连续性改良
        5.5.2 共享技术的非连续革命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基于FPGA的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长钢轨列车概述
        1.2.2 信号调理器简介
        1.2.3 光电编码器简介
        1.2.4 FPGA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设计方案
    2.1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总体构成
    2.2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整体设计
        2.2.1 FPGA芯片的选择
        2.2.2 FPGA芯片内部的硬件逻辑设计
    2.3 从可编程器件发展看FPGA未来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GA的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硬件逻辑设计
    3.1 光电编码器对运动量信号的采集处理
        3.1.1 测速系统的现状
        3.1.2 光电码盘测速原理
        3.1.3 光电编码器的测量方法
        3.1.4 光电编码器实现数据采集
    3.2 信号调理器模块数据运算控制电路设计
        3.2.1 信号调理器倍频模块
        3.2.2 信号调理器鉴相模块
        3.2.3 信号调理器计数和测速模块
    3.3 输出模块设计
        3.3.1 PC机串行口简介
        3.3.2 串行通信协议
        3.3.3 串行通信协议串口软件编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仿真设计
    4.1 信号调理器模块仿真设计
        4.1.1 ISE简要介绍
        4.1.2 ISE功能仿真
    4.2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工程综合、布局布线与仿真
        4.2.1 项目建立及参数设置
        4.2.2 功能仿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外围电路设计与问题处理
    5.1 电路板的制作
    5.2 制板与布线
    5.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4 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的电路板的调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硬件原理图
附录B PCB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利用多媒体环境下协作式学习模式提高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1 题目来源
    1.2 本题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2 主要理论依据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过程
        3.4.1 研究方案设计
        3.4.2 具体方案
        3.4.3 实施研究
        3.4.4 关键技术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讨论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生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学生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协作学习观察表
致谢

(9)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
2 可移动文化遗产
    2.1 遗产概念的嬗变
        2.1.1 遗产概念的内涵
        2.1.2 遗产概念的外延
    2.2 交融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财产”
        2.2.1 文化遗产
        2.2.2 文化财产
    2.3 遗产坐标中的可移动文化遗产
        2.3.1 中外定义及其评介
        2.3.2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界定
    2.4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具体化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3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
    3.1 保护概述
        3.1.1 保护的含义
        3.1.2 保护的原则
        3.1.3 保护的动因
    3.2 保护的历史
        3.2.1 早期的保护实践
        3.2.2 保护科学的产生
        3.2.3 保护的发展
    3.3 保护的现状
        3.3.1 保护的成绩
        3.3.2 保护的缺憾
    3.4 保护的未来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4.1 保护系统的复杂性
        4.1.1 复杂与复杂性
        4.1.2 系统复杂性分析
        4.1.3 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4.2 复杂性与保护体系的构建
        4.2.1 保护体系构建的依据
        4.2.2 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
        4.2.3 总体目标的实现
    4.3 保护体系的应用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5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推进
    5.1 保护技术概述
        5.1.1 保护技术的含义
        5.1.2 保护技术的分类
    5.2 保护技术的推进
        5.2.1 推进的动因
        5.2.2 推进的要求
        5.2.3 推进的模型
    5.3 模型的应用条件
        5.3.1 应用条件略述
        5.3.2 基础条件分析
        5.3.3 技术条件详解
    5.4 保护技术推进策略
        5.4.1 前端控制技术
        5.4.2 整体性预防技术
        5.4.3 部分与个体控制技术
        5.4.4 数字化保护技术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6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组织实施
    6.1 组织再造:保护的必由之路
        6.1.1 组织与组织再造
        6.1.2 不良性:现有组织的基本特征
        6.1.3 再造:不良组织变革的法宝
    6.2 协调立法:保护的当务之急
        6.2.1 遗产保护立法的起源与发展
        6.2.2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复杂性
        6.2.3 互动与协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
    6.3 信息整合:保护的“软件”建设
        6.3.1 保护信息与保护信息系统
        6.3.2 面向藏品的保护信息系统
        6.3.3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中国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意义——文物和藏品重要性评估指南(摘录)
    附录Ⅱ 1986年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法
    附录Ⅲ 加拿大职业道德章程及业务指导
    附录Ⅳ 面向欧洲的预防策略
    附录Ⅴ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与高等教育机构
    附录Ⅵ 中国档案保护优秀科研成果一览表
    附录Ⅶ 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国家政策
    附录Ⅷ 论文图表与案例索引
后记

四、缩微作业单微机管理的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D]. 何小菁. 南京大学, 2018(04)
  • [2]企业档案数字化可行性措施示例[J]. 李睿哲. 兰台世界, 2018(03)
  • [3]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服务现状研究以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启示[J]. 刘剑楠. 新世纪图书馆, 2011(11)
  • [4]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D]. 赵德美. 云南大学, 2012(08)
  • [5]博览会与武汉城市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909-2010)[D]. 艾险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6]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D]. 吴丽芳. 山西大学, 2011(06)
  • [7]基于FPGA的铺轨列车运动量信号调理器模块设计[D]. 李杨.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2)
  • [8]利用多媒体环境下协作式学习模式提高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D]. 刘颖.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4)
  • [9]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周耀林. 武汉大学, 2005(05)
  • [10]缩微作业单微机管理的做法[J]. 刘学,张跃山. 兰台世界, 2000(01)

标签:;  ;  ;  ;  ;  

微型工单微机管理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