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Basic和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巧

Visual Basic和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巧

一、Visual Basic与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崔展[1](2021)在《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旋转机械作为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常见机构,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部门。目前旋转机械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其摩擦副需要适应高速、高压、高温等极端工况条件,摩擦副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机的工作性能和安全。但目前用于研究摩擦副性能的计算软件普遍功能单一、操作不便,难以对复杂系统进行多人协同设计,且软件缺乏科学的设计流程。因此本文以高参数旋转机械摩擦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软件开发中的技术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计算功能单一等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现具有功能集成的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平台构建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加以整理,分别从摩擦副及其计算平台的设计方法、摩擦学仿真计算理论与数学处理方法、平台数据存储和远程功能实现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公理设计为主体,结合模块化、系统化等现代设计思想对平台进行概念设计的基本思路,并选择以Java和MySQL作为平台开发的基础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类型。其次,通过用户调研等途径对平台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利用质量功能配置对分析结果进行分解,并根据获得的功能特性重要度确定了平台设计的四项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公理设计方法对平台进行功能分解和模块划分,得到了平台的设计模型及开发流程。根据设计模型对平台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采用Java和Html编程语言分别实现了平台的数据接口设计和界面设计,并通过调用轴承、密封计算软件的可执行程序实现平台计算功能的集成。此外,针对不同专业水平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的参数输入界面,并实现了智能参数建议、本地数据共享、远程访问及数据安全保护等设计,完善了平台的功能和结构。最后,通过对平台进行使用功能检测,获得了滑动轴承和机械密封计算服务案例和各项设计参数。选取了其中最为典型的船用重载滑动轴承和高速高压火箭发动机机械密封等两个高参数摩擦副性能计算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结构及工况条件下的滑动轴承和机械密封进行性能计算,充分验证了平台计算功能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了本平台的工程实用价值。

龙立[2](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张玉博[3](2020)在《铝合金相贯线焊缝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是在机器人编程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机器人语言的拓展。它利用机器人图形学的成果,建立起机器人及其作业环境的模型,再利用一些规划算法,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和控制,在离线的情况下进行轨迹规划。用机器人离线编程方式编制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在不触及机器人及机器人作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图形技术,在计算机上提供一个和机器人进行交互作用的虚拟现实环境。近年来,离线编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并成为机器人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文利用改进的DH法建立了Kuka Kr60-3的连杆坐标系,并对其正逆运动学方程进行了推导,使用Matlab验证了正逆运动学方程的正确性,并运用Matlab的逆运动学机器人工具箱计算出了满足相贯线船形位置的关节角,相比反变换法更准确更简捷。对Kr60-3机器人的基坐标系、工具坐标系、工件坐标系进行了标定从而显着降低了离线编程的误差,推导并求解了Kr60-3机器人本体和DKP400变位机的协调联动方程,使用最短行程法则对船形焊位姿逆解进行了筛选,最后将合适的逆解输入到离线编程软件中完成轨迹规划。应用Pascal语言对KUKA Sim Pro 3.0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二次开发为Sim pro增加了焊接工艺模块和轨迹优化模块,这两个模块使得仿真程序中能够实时控制焊接参数和对生成的轨迹程序进行调整和优化,减少了工作人员在焊接现场设定参数和反复调整轨迹的时间,提高了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系统的实用性。根据相贯线焊缝的特点将焊缝分段并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焊枪姿态,将6061铝合金管相贯线焊缝的焊接工艺和焊枪姿态结合起来从而改善了6061铝合金相贯线焊缝的焊缝成形,并通过大量焊接工艺试验分析了机器人各项工艺参数对空间焊缝的影响,使用B样条曲线对焊接电流的变化进行控制,使得焊接空间焊缝过程中焊接电流的改变更加平滑,最后给出了6061铝合金相贯线焊缝焊接的最佳工艺参数。

蒋宽宽[4](2020)在《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计算机程序精确地仿真和模拟核动力装置的运行状态,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规避运行风险,保证系统的安全,也为先进控制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测试平台。RELAP5作为专用的核动力装置仿真软件,可针对核动力装置运行的各种典型状态进行高精度的仿真模拟,因而在核动力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该软件的设计成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并主要针对核动力装置中热工水力的研究,对于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试的支持较弱,无法满足较为复杂的先进控制系统的仿真和测试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利用标准数据接口技术,通过扩展RELAP5的输入输出功能,构建了基于RELAP5和MATLAB平台的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该系统在前端通过MATLAB构建的图形化界面支持复杂控制系统的构建,在后端利用RELAP5模拟被控过程。通过结合两个软件的优点较好地满足了针对核动力装置的先进控制器的仿真、测试需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核动力反应堆、自然循环式蒸汽发生器及稳压器的结构特点并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参考秦山一期工程的模型参数,在RELAP5仿真软件中分别搭建了反应堆堆芯、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模型后,将其联立构成一回路仿真系统,并对该仿真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所建系统的合理性。然后通过解析RELAP5技术文档,在掌握RELAP5软件的构架及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RELAP5子函数,利用SIMULINK中的接口函数实现了RELAP5与MATLAB/SIMULINK的数据交互。为实现仿真数据的实时存储,利用C++的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RELAP5在MySQL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功能。利用MATLAB的GUI函数建立联合仿真系统的前端界面,实现输入文件的读入、仿真程序的运行、数据显示及生成仿真曲线等控制功能,并完成了联合仿真系统的构建。将联合仿真系统用于一回路仿真系统的控制器测试,其仿真结果表明联合仿真系统在仿真速度与精度上与RELAP5几乎相同,而在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较RELAP5有明显的优势。

李晓飞[5](2020)在《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仿真平台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飞机在滑跑过程中会发生摆振,严重时会酿成飞行事故,加装减摆器可以有效的减缓飞机摆振。当前在飞机上应用较多的减摆器是油液式减摆器,缺点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合适大小的阻尼力,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过阻尼或阻尼力不足的现象。采用半主动控制的磁流变减摆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实时可控的阻尼力,很好地解决过阻尼和阻尼力不足等问题,在飞机起落架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针对磁流变减摆器,通过开发磁流变减摆器摆振仿真平台的方式,规范其设计流程。从初始结构尺寸计算、磁场性能分析和摆振仿真分析三个方面完成对仿真平台的开发。(1)分析磁流变减摆器各结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CATIA建立减摆器零件尺寸驱动模型,实现对磁流变减摆器的初始设计、三维建模以及工程图纸绘制。(2)根据磁流变减摆器的磁场分析流程,采用ANSYS二次开发的方式,建立磁场分析模型,实现对不同结构尺寸值磁流变减摆器的磁场仿真分析,并分析了阻尼通道长度L以及阻尼通道间隙h对磁流变减摆器磁场分布的影响。(3)通过拟合得到通电电流I与磁流变减摆器阻尼输出力F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结合轮胎型摆振方程,建立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轮胎型摆振仿真模型。对影响摆振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类后,采用VB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完成对摆振仿真功能模块的开发。最后,建立基于Visual Basic 6.0环境下的仿真平台,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与后台模型之间的有效调用以及数据交互。根据设计需求输入参数,调用后台模型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在人机交互功能界面上显示,从而完成对磁流变减摆器的设计分析。结果表明:仿真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对磁流变减摆器的结构设计、磁场仿真、摆振仿真以及模型图纸绘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磁流变减摆器的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李畅[6](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车速传感器线束与焊点检测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汽车电子技术是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车辆中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汽车的电子化程度。汽车速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最重要元器件之一,负责汽车行驶状况信息的采集与检测。霍尔式车速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响应频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视觉技术和光电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进的测量技术在工业生产中逐渐被人们采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全新高效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具有高分辨精度、高效率、与被检测对象无接触、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化的程度。因此运用机器视觉技术来提高传感器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将成为一个必然的途径。本文对机械结构设计、机器视觉技术以及PLC控制技术在车速传感器自动化生产设备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传感器线束颜色与焊点质量检测平台的总体方案设计。机械结构功能设计、检测流程设计、视觉检测系统中硬件(工业相机、镜头、光源等)的分析选型、电气控制元器件(PLC、阀岛、I/O通讯板卡、伺服系统)的分析选型、视觉检测系统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2015与图像处理工具Open eVison的选定、电气控制开发软件STEP 7 Basic的确定。2.机械结构中执行元件(滑动气缸、摆动气缸、伺服电机)理论计算与选型;楔形锁紧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受力分析以及锁紧力计算;利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光源旋转机构、送料机构、镜头移动机构、伺服运动机构以及锁紧机构进行建模装配。3.针对视觉检测系统中应用到的图像预处理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包括数字图像的类型、颜色空间、颜色空间转换、图像去噪、图像增强、图像分割、图像形态学处理、图像特征提取等技术;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Matlab仿真处理实验,对比分析各算法处理效果的优劣;应用中值滤波算法、灰度变换算法、最大类间方差算法、开运算与闭运算等算法、颜色特征、形状特征与几何进行图像预处理。4.应用Visual Studio2015中C#调用Open eVison中图像处理库进行视觉检测系统程序的设计,主要有相机连接、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检测程序以及可视化系统界面等;应用STEP 7 Basic控制系统设计软件进行电气控制HMI人机界面的设计。5.设计实验流程、制定试验方案并进行现场检测调试实验;分析与评估检测数据,得出颜色检测误判率为0,焊点质量检测误判率为4.67%,均符合检测平台预期的检测精确要求,满足了实际检测生产的要求。本文研究的视觉检测平台,将目前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与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有机结合,实现了车速传感器生产的自动化,提高了线束与焊点检测精度和生产效率,保证了生产的传感器的质量。

毛建超[7](2020)在《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交通发展的需求,隧道工程日益增多,当前的隧道开挖方法仍以传统的钻爆法为主。然而,由于传统的钻爆法在设计、施工和控振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寻找新的爆破设计方法和控振技术已成为隧道建设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选择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作为开发工具,结合爆破设计原理和爆破荷载计算理论,研发了一套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以安六铁路站前工程ALTJ-2标段地宗隧道为工程依托,进行了研发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并在查阅大量爆破振动监测标准及文献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信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超大断面隧道近距下穿房屋的爆破振动响应规律及减振措施研究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界面设计方面,通过合理布置Visual Basic 6.0中的相关功能按钮,设计出逻辑清晰、操作简单的操作界面;在功能设计方面,利用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结构化的特点,编写了系统各个预定功能的程序代码,完成各个预定功能的输入与输出。(2)针对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的工程应用,以地宗隧道DK41+945DK42+000里程段为研究对象,利用本系统设计了爆破方案。实际应用效果显示,以Visual Basic 6.0为系统开发平台,结合Auto CAD二次开发技术和OLE数组技术方法,按照本文所述的功能模块进行编程得到的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满足设计要求的预定功能,而且还能将各个独立模块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并运转良好的有机整体。(3)研究地宗隧道爆破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问题,基于地震波监测原理和监测点布置原则,对采用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所设计的爆破方案进行现场爆破振动监测;通过对不同爆心距下的振动速度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了地宗隧道爆破振动衰减公式,得出了爆破振动速度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4)针对超大断面隧道近距下穿房屋控制爆破振动的研究中,根据现场振速监测和振速峰值预测,发现既有的地宗爆破方案产生的最大振速已不满足房屋最大允许振速的要求。因此,基于爆破振动速度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通过减小最大单段装药量,和综合采用多级复式楔形掏槽、增设减震孔、微差爆破等多种减震措施,对既有爆破方案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小波(包)技术对优化前后的爆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优化的爆破方案实现地宗隧道两台阶安全、快速施工,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陆鹏杰[8](2020)在《基于B/S架构的XPNAV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宇宙深空探测工程相继展开,其中航天器自主导航技术一直是深空探测工程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X射线脉冲星导航(X-ray Pulsar-based Navigation,XPNAV)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导航方式,能为航天器提供位置、时间和姿态等信息。由于XPNAV飞行试验需在外太空进行,风险大,成本极高,国内外相继开展了针对XPNAV的地面导航验证系统研究。目前,XPNAV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与地面导航系统设计两方面,具体到XPNAV相关软件的设计开发方面,主要为卫星X射线源实测数据的软件开发以及导航验证系统软件开发,而针对XPNAV研究的在线数据处理、算法验证软件平台仍缺乏,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软件的设计及开发,算法研究效率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B/S架构的XPNAV数据处理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处理脉冲星的观察数据,获得脉冲星的观察轮廓、频率等物理信息,还提供了脉冲星信号仿真、数据处理及算法验证环境,使用者通过网络加载相关算法,即可实现算法的验证及与其它算法的比较。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XPNAV研究现状,提出XPNAV数据处理平台的研究目标与意义,然后简单阐述了XPNAV基本原理与常用数据处理算法,由此引出该平台的软件需求,并根据软件需求提出本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与详细设计。该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模型-视图-控制器(MVC)设计模式,通过C#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进行相关算法的调用,用户仅需要上传MATLAB编写的代码即可进行算法的验证。平台通过账户信息管理、导航数据在线处理、导航算法在线验证与平台信息管理四个功能模块实现平台信息管理与导航处理工作。在平台详细设计章节中,本文重点阐述了实现平台所用到的关键技术以及算法在线验证的思路与具体步骤。最后,本文针对设计开发的XPNAV数据处理平台进行了详细的软件测试与平台部署工作介绍。平台测试结果表明:平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X射线脉冲星导航数据信息在线获取与处理及导航相关算法上传验证功能,有效降低了研究者处理基本数据与算法对比验证的时间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大大缩短算法研究周期。

张磊[9](2020)在《实用化多模态脑-机接口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特殊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以头皮表面检测到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为信息载体,实现人脑对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BCI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EEG的BCI系统主要有四种类型: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s)、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和慢皮质电位。不同类型的BCI系统各有优缺点。混合BCI技术是通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传统BCI模式来弥补单一模式的缺点,开发出功能更强、稳定性更好的多模态BCI系统。尽管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方面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就目前而言,BCI系统在可靠性和普适性方面还不够完美。这些不足主要是由于脑电信号低的信噪比,易受噪声干扰和非稳态特性引起的。本论文主要对BCI研究领域的运动想象和稳态视觉诱发两大方向展开相关研究。以脑-机交互的自主可控性和稳定性改善为主要目标,并注重训练和操作过程的“自然性”和“舒适性”等指标,从而设计与实现实用化的BCI在线系统。围绕上述目标,分别从脑电信号采集、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模块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即理论研究和系统实现。理论研究的核心是EEG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的研究。在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 BCI,MI-BCI)方面,重点研究共同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CSP)和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空域滤波方法在MI-BCI中的合理应用。在SSVEP-BCI方面,重点研究典型相关算法(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在异步BCI中的应用。为了综合评测不同算法的性能指标,分别建立了MI-BCI和SSVEP-BCI数据库和算法评测平台。系统实现的难点是建立合理的脑-机协同控制策略,研究多模态BCI的融合技术,搭建在线和异步模式的BCI系统。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问题,例如软件系统的开发、数据的实时通信、算法的识别精度与执行效率之间平衡等情形。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传统的CSP算法稳定性不好和训练模型易受噪声干扰的缺点,本文综合现有多种类型CSP算法的优点,从时间-频率-空间联合优化角度出发,提出滑动频带滤波的CSP算法,用于自动寻找稳定的个性化特征参数。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检测阶段的计算成本,便于实现少导联和低成本的BCI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识别率好,而且执行效率高,满足在线模式MI-BCI系统开发的需求。第二,为了减少MI-BCI系统的训练时间和解决传统的ICA算法不易使用的劣势,通过对多种经典的ICA算法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一种应用于MI-BCI在线系统检测的改进的信息极大化ICA算法。该方法可从较少的无标签训练数据中自动检测和输出与运动想象类别相关的独立分量,大幅缩短训练时间,有效提高计算效率;此外,所提算法在不同被试之间具有较好的模型迁移性能,鲁棒性好,所设计的BCI系统运行状态稳定。第三,针对现有的MI-BCI系统目标较少和信息传输率较低的局限性,本文融合自发脑电alpha节律可以自主控制和SSVEP目标数量多的优点,设计一种新型模式混合的BCI系统。同时提出一种滑动窗投票判断策略的算法,能够将计算效率高效的CCA算法应用于连续控制的异步SSVEP-BCI系统中。结果显示,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ate,ITR)和灵敏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对开发实用化的多模态BCI在线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依照设计目标,分别设计与开发了基于空域滤波的MI-BCI同步在线系统、基于EEG和EOG混合的异步MI-BCI系统以及基于Alpha节律和SSVEP混合的异步BCI系统,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系统实现工作使得BCI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落地,表明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朱辉[10](2019)在《MATLAB远程实验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高等实验教育要求日益提升。传统的定时、定点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综合目前国内外对远程实验系统的研究历程来看。传统的实验系统的发展,从单一的单片机为主体的实验系统时代,再到以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时期。虽然实验系统不断升级改进,但是大多数的实验系统功能单一、数据信息处理不够完善,而且实验系统更新升级困难,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针对上述实验系统的缺陷,基于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型,根据实验系统需求分析确定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根据高校实验信息管理和用户类型的不同,该系统用户划分为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按照模块划分为登录校验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MATLAB实验功能模块、实验报告生成模块、相似度检测模块、数据信息管理模块。首先,多功能MATLAB的远程实验系统是实验系统的核心,本文基于ActiveX的MATLAB自动化服务器技术,解决MATLAB和.NET平台混合编程数据交互问题,通过对MATLAB文本程序进行识别,判定程序类型,该实验系统可以进行常规的MATLAB实验训练。接着,利用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后台编辑能力,结合PageOffice使实验系统具有实验报告自动完成功能。该实验系统支持在线可视化编辑数学公式、图片和表格插入等内容,通过VBA宏语言对实验报告文字段落模板格式进行统一,利用Pageoffice编辑接口对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获取、编辑和存储。其次,为提高学生实验质量、规范学生行为,该实验系统对学生实验报告提供反抄袭检测。利用盘古分词词库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中文分词处理,结合搜狗词库对实验报告文本内容进行特征向量提取和特征值计算,通过中文文本相似度计算算法计算用于比对的实验报告的相似度。最后对整个实验系统的各模块的质量进行软件测试。最后通过SQL数据库和LINQ语言完成用户数据库管理模块的构建。MATLAB是一款集数学计算、图象处理等多个应用领域于一体且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因此开发一款集MATLAB实验、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相似度检测于一体的MATLAB远程教育实验系统可以提高学校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减少教师工作量,目前该实验系统满足开设MATLAB课程的高校基本实验需求、提高了在校师生的实验工作效率。

二、Visual Basic与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isual Basic与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摩擦副设计方法的研究方面
        1.3.2 摩擦副仿真分析的研究方面
        1.3.3 摩擦副试验技术的研究方面
        1.3.4 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总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的理论技术基础
    2.1 现代摩擦副设计的一般流程
        2.1.1 摩擦副设计的发展过程
        2.1.2 摩擦副的现代设计流程
    2.2 摩擦副仿真计算的理论基础
        2.2.1 摩擦副的流体润滑理论
        2.2.2 基于有限元法的轴承特性计算
    2.3 平台构建过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2.3.1 摩擦副参数的数据库存储
        2.3.2 平台远程计算的技术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的概念设计
    3.1 平台的设计背景及需求分解
        3.1.1 平台的设计背景分析
        3.1.2 设计需求的质量功能配置
    3.2 基于公理化方法的平台设计建模
        3.2.1 平台的功能分解及模块划分
        3.2.2 平台的设计模型及开发流程
    3.3 本章小结
4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4.1 平台基本功能模块的构建
        4.1.1 摩擦副性能计算的功能集成
        4.1.2 平台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4.2 平台辅助功能模块的构建
        4.2.1 人机交互的平台服务功能设计
        4.2.2 摩擦副性能远程计算的功能实现
        4.2.3 摩擦副的智能化参数服务设计
        4.2.4 平台数据安全的保障功能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的使用功能检测
    5.1 船用滑动轴承的基本工作性能计算
        5.1.1 船用轴系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5.1.2 轴承常见工况下的静动特性计算
    5.2 偏载及椭圆轴瓦的轴承工作性能计算
        5.2.1 轴承的偏载工况分析
        5.2.2 轴承偏载工况下的静动特性计算
        5.2.3 椭圆轴承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5.2.4 椭圆轴承的基本静动特性计算
    5.3 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机械密封的性能计算
        5.3.1 涡轮泵机械密封的结构及工况分析
        5.3.2 气液两相下密封参数的优化设计
        5.3.3 槽深制造误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3)铝合金相贯线焊缝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机器人离线编程概述
    1.2 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的发展
        1.2.2 商品化的离线编程系统
        1.2.3 机器人公司开发的离线编程系统及应用
        1.2.4 机器人离线编程核心技术
        1.2.5 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实用化研究方向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铝合金相贯线焊接离线编程系统设计
    2.1 试验设备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使用的软件
    2.4 离线编程软件的二次开发
        2.4.1 工艺模块的开发
        2.4.2 轨迹优化模块的开发
    2.5 离线编程场景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运动学研究
    3.1 空间位姿的定义及转换
        3.1.1 机器人空间位置和空间姿态的表达及Matlab编程
        3.1.2 机器人的坐标系转换及Matlab计算
    3.2 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求解及验证
        3.2.1 改进的DH法建立机器人正运动学方程及验证
        3.2.2 机器人逆运动学方程的求解及筛选
        3.2.3 变位机运动学求解
    3.3 焊缝位姿定义及表达
    3.4 焊枪位姿定义及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合金相贯线焊缝轨迹规划
    4.1 相贯线焊缝特征分析
    4.2 相贯线焊缝数学方程的推导
    4.3 KR60机器人的协调运动方程
    4.4 相贯线轨迹的离散和船形焊姿态算法
    4.5 相贯线焊缝逆运动学求解
    4.6 离线编程误差补偿
        4.6.1 离线编程误差分析
        4.6.2 离线编程坐标系的标定
    4.7 离线编程轨迹优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合金相贯线焊接工艺优化及试验
    5.1 相贯线离线编程工艺优化原理
    5.2 引弧位置和焊枪姿态的优化与试验
    5.3 摆动方式和摆动参数的优化
        5.3.1 摆动方式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3.2 摆动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4 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的参数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分析软件及仿真模型
        1.2.2 基于RELAP5的二次开发
        1.2.3 联合仿真方法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系统数学模型
    2.1 反应堆仿真数学模型
        2.1.1 反应堆主要特点
        2.1.2 反应堆动态方程
    2.2 蒸汽发生器仿真数学模型
        2.2.1 蒸汽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2.2.2 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数学模型
    2.3 稳压器仿真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RELAP5的一回路仿真模型
    3.1 一回路系统仿真建模
    3.2 反应堆堆芯模型搭建
    3.3 蒸汽发生器模型搭建
    3.4 稳压器模型搭建
    3.5 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RELAP5与MATLAB的联合仿真系统设计
    4.1 联合仿真系统的结构设计
    4.2 RELAP5程序扩展
    4.3 Intel Visual Fortran调用MySQL数据库实现
        4.3.1 Intel Visual Fortran的优势
        4.3.2 MySQL的优势
        4.3.3 Intel Visual Fortran调用MySQL
    4.4 MATLAB端功能实现
    4.5 前端页面的功能实现
        4.5.1 MATLAB GUI介绍
        4.5.2 前端主要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联合仿真系统的验证
    5.1 典型控制器仿真验证
        5.1.1 核电站的典型控制方法
        5.1.2 RELAP5典型控制器
    5.2 仿真控制系统设计
    5.3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仿真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1.2.2 飞机前轮摆振的研究现状
        1.2.3 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仿真平台的结构体系分析
    2.2 仿真平台的需求分析
        2.2.1 数值计算模块
        2.2.2 参数化建模模块
        2.2.3 磁场仿真模块
        2.2.4 摆振仿真模块
    2.3 数据库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真平台后台模型的设计
    3.1 减摆器理论计算模块设计
    3.2 参数化建模模块设计
        3.2.1 减摆器各零件三维模型参数化设计
        3.2.2 减摆器各零件工程图纸模型设计
    3.3 磁场仿真模块设计
    3.4 摆振仿真模块设计
        3.4.1 前轮摆振模型
        3.4.2 磁流变阻尼力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平台的开发
    4.1 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1 登录窗口
        4.1.2 参数输入窗口
        4.1.3 结果查询窗口
        4.1.4 提示性窗口
    4.2 运行模型的调用与数据传递
        4.2.1 减摆器理论设计模块的程序实现
        4.2.2 参数化建模模块的程序实现
        4.2.3 磁场仿真模块程序实现
        4.2.4 摆振仿真模块程序实现
    4.3 平台运行与测试
        4.3.1 初始尺寸计算
        4.3.2 模型图纸绘制
        4.3.3 磁场性能仿真与分析
        4.3.4 减摆效果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机器视觉的车速传感器线束与焊点检测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视觉国内外现状
        1.2.2 颜色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焊点缺陷检测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视觉检测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1 检测系统功能分析
    2.2 检测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3 视觉检测部分设计
        2.3.1 工业相机
        2.3.2 镜头
        2.3.3 光源
        2.3.4 图像处理软件
        2.3.5 软件开发环境
    2.4 机械结构部分
    2.5 电气控制部分
        2.5.1 可编程控制器PLC
        2.5.2 阀岛(Valve Terminal)
        2.5.3 I/O通讯板卡
        2.5.4 伺服系统
        2.5.5 控制系统设计软件-STEP7 Basic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觉检测平台的机构设计
    3.1 概述
    3.2 气缸工作效率与气缸负载率
    3.3 执行元件的选型与参数计算
        3.3.1 摆动气缸的选型与计算
        3.3.2 滑动气缸选型
        3.3.3 伺服电机选型
    3.4 楔形锁紧机构设计
    3.5 结构设计建模
        3.5.1 光源旋转机构设计
        3.5.2 送料机构
        3.5.3 镜头移动机构
        3.5.4 焊接运动机构
        3.5.5 锁紧机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分析
    4.1 概述
    4.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4.2.1 数字图像的表示
        4.2.2 数字图像基本类型
        4.2.3 彩色空间
        4.2.4 图像噪声
        4.2.5 图像去噪算法
        4.2.6 图像增强算法
        4.2.7 图像分割算法
        4.2.8 形态学运算
        4.2.9 特征提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觉检测平台的试验系统设计与数据分析
    5.1 概述
    5.2 视觉系统设计
        5.2.1 视觉检测程序设计
        5.2.2 视觉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5.3 电气操作平台搭建
        5.3.1 控制面板区域设计
        5.3.2 HMI人机界面设计
    5.4 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5.4.1 线束颜色检测
        5.4.2 焊点质量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视觉系统检测程序
附录2 Matlab图像仿真处理程序

(7)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设计系统的现状
        1.2.2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1.2.3 爆破减震技术研究现状
        1.2.4 爆破信号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爆破设计原理与荷载计算理论
    2.1 爆破设计基本程序
        2.1.1 开挖方法确定
        2.1.2 周边眼爆破方式的确定
        2.1.3 单段最大允许装药量的确定
        2.1.4 掏槽形式的选定
        2.1.5 爆破器材的选择
        2.1.6 选择合理的段别间隔时差
        2.1.7 循环进尺的选定
        2.1.8 底板眼的爆破与起爆顺序
    2.2 爆破参数的选定
        2.2.1 炮眼深度
        2.2.2 炮眼数目
        2.2.3 炮眼布置
        2.2.4 总装药量的计算
        2.2.5 单眼装药量计算
    2.3 考虑微差爆破荷载时程曲线计算
        2.3.1 两种隧道爆破荷载的简化模型
        2.3.2 考虑微差效应的“群孔荷载模型”确定方法
        2.3.3 爆破荷载时程曲线计算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的开发
    3.1 可视化技术概述
    3.2 系统开发语言的选择
    3.3 系统架构与功能分析
        3.3.1 系统架构
        3.3.2 功能分析
    3.4 启动界面与主界面设计
        3.4.1 启动界面
        3.4.2 主窗口界面
    3.5 菜单栏设计
        3.5.1 文件工具栏
        3.5.2 操作工具栏
        3.5.3 计算工具栏
        3.5.4 查询工具栏
        3.5.5 导出工具栏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的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背景
        4.1.2 工程地质概况
        4.1.3 水文地质特征
        4.1.4 项目不良地质现象
    4.2 爆破方案设计
        4.2.1 工程信息录入
        4.2.2 隧道轮廓面设计
        4.2.3 掏槽孔设计
        4.2.4 炮孔布置设计
        4.2.5 装药量计算
        4.2.6 起爆顺序设计
        4.2.7 爆破荷载计算
        4.2.8 生成炮孔布置图与爆破参数表
        4.2.9 爆破方案
    4.3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4.3.1 现场监测方案
        4.3.2 监测结果
        4.3.3 基于爆破振动测试的振动参数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大断面隧道近距下穿房屋控制爆破优化分析
    5.1 下穿段工程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5.1.1 下穿段工程概况
        5.1.2 爆破方案存在的问题
    5.2 近距下穿房屋控制爆破方案优化
        5.2.1 最大单段药量确定
        5.2.2 降震技术及设计方案
    5.3 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5.3.1 监测点布置
        5.3.2 下穿房屋控制爆破振动的现场测试
        5.3.3 功率谱分析
        5.3.4 时间—能量分析
        5.3.5 基于小波包的振速及能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

(8)基于B/S架构的XPNAV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X射线脉冲星导航基本原理与数据处理算法
    2.1 X射线脉冲星导航基本原理
    2.2 导航数据处理算法
        2.2.1 航天器处光子到达时间序列仿真
        2.2.2 光子到达时间序列校正
        2.2.3 观测脉冲轮廓序列历元折叠
        2.2.4 脉冲星自转频率搜索
        2.2.5 脉冲星可见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PNAV数据处理平台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2 非功能需求
        3.1.3 设计约束
    3.2 总体框架设计
        3.2.1 Model设计
        3.2.2 View设计
        3.2.3 Controller设计
        3.2.4 平台操作流程设计
        3.2.5 平台与传统MVC模式软件不同处
第四章 XPNAV数据处理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
    4.2 功能实现面临的问题
    4.3 使用Entity Framework实现数据库数据访问
    4.4 C#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导航数据处理
    4.5 使用前端技术丰富用户界面交互
    4.6 算法在线上传验证设计与实现
        4.6.1 算法上传验证设计流程与实现步骤
        4.6.2 算法编写规范设计
    4.7 账户信息与个人文件存储管理设计与实现
        4.7.1 账户信息与个人文件存储管理详细设计
        4.7.2 账户信息与个人文件存储管理具体实现
        4.7.3 认证控制器防止身份不明用户登录
    4.8 MVC代码模块实现
        4.8.1 Model模块实现
        4.8.2 View模块实现
        4.8.3 Controller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PNAV数据处理平台测试与部署
    5.1 平台测试
        5.1.1 数据处理模块测试
        5.1.2 数据查询模块测试
        5.1.3 平台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5.2 平台软件部署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实用化多模态脑-机接口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机接口的定义与结构
        1.1.1 脑活动的记录方式
        1.1.2 BCI的信号处理技术
        1.1.3 BCI的控制与反馈模块
    1.2 基于EEG的脑-机接口
        1.2.1 EEG的采集方法
        1.2.2 EEG信号的分类
        1.2.3 EEG-BCI系统优缺点对比
        1.2.4 混合模式BCI系统
    1.3 BCI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3.1 BCI发展的历史性事件
        1.3.2 植入式BCI的研究历程
        1.3.3 非植入BCI的研究现状
        1.3.4 我国BCI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BCI系统性能评价标准
    1.5 BCI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1.6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研究基础
    2.1 MI-BCI理论研究基础
        2.1.1 脑功能分区和神经生理学基础
        2.1.2 MI-BCI的 ERD/ERS现象
        2.1.3 EEG的源定位和空间模型
    2.2 MI-BCI的信号处理方法
        2.2.1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2.2.2 MI-BCI的特征提取方法
        2.2.3 MI-BCI的分类算法
    2.3 MI-BCI的数据集
        2.3.1 国际标准数据集
        2.3.2 自主采集数据集
    2.4 MI-BCI的数据分析
        2.4.1 信号处理方法选取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2.4.2 MI-BCI领域的研究重点
    2.5 BCI的研究平台综述
    2.6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时-频-空联合优化的CSP算法在三分类MI-BCI中的应用
    3.1 CSP算法的相关基础
        3.1.1 CSP算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要点
        3.1.2 基于频带优化的CSP算法演变进程
        3.1.3 BCILAB平台中的CSP算法
        3.1.4 研究方法和工作路线
    3.2 时-频-空联合优化策略
        3.2.1 导联优化策略
        3.2.2 频带优化策略
    3.3 三分类CSP算法的相关策略
        3.3.1 二分类算法
        3.3.2 三分类策略
    3.4 三分类CSP算法的结果对比
        3.4.1 BCILAB平台分类算法比较
        3.4.2 最佳滤波频带与分类目标之间的联系
        3.4.3 时-频-空联合优化的三分类MI-BCI算法
    3.5 不同CSP算法的稳定性测试
        3.5.1 对比算法描述
        3.5.2 组间测试结果对比
    3.6 章节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信息极大ICA算法在三分类MI-BCI中的应用
    4.1 ICA算法的相关基础
        4.1.1 ICA基础理论和研究要点
        4.1.2 ICA算法计算步骤及对比算法描述
        4.1.3 ICA算法在MI-BCI领域的研究现状
        4.1.4 改进的信息极大ICA算法
        4.1.5 重点研究内容及工作路线
    4.2 MI-BCI的 ICA滤波器设计
        4.2.1 MRICs检测滤波器的自动选取
        4.2.2 MRICs检测和运动想象分类
        4.2.3 ICA滤波器设计及性能测试
        4.2.4 导联优化策略
    4.3 不同ICA算法性能比较
        4.3.1 对比算法描述
        4.3.2 不同算法自测试对比
        4.3.3 组间测试结果对比
        4.3.4 ICA算法的缺点及改进措施
    4.4 ICA和 CSP算法性能综合对比
        4.4.1 交叉测试算法说明及实验
        4.4.2 CSP和 ICA算法性能分析
    4.5 章节小结
第五章 MI-BCI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在线系统开发
    5.1 MI-BCI数据库系统建立
        5.1.1 MI-EEG数据文件说明
        5.1.2 不同算法的稳态性测试
    5.2 在线MI-BCI系统设计与实现
        5.2.1 MI-BCI在线系统的硬件平台框架
        5.2.2 同步MI-BCI系统在Matlab平台上编程实现
        5.2.3 同步ICA-MI-BCI系统在Vc++平台下设计与实现
        5.2.4 基于EEG+EOG混合模式的异步MI-BCI系统设计与实现
    5.3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由同步向异步跨越的SSVEP-BCI在线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1.1 混合BCI系统研究现状
        6.1.2 混合BCI系统的目标及类型
    6.2 方法
        6.2.1 系统框架和多模态混合策略
        6.2.2 视觉刺激器的设计
        6.2.3 脑电信号的采集
        6.2.4 软硬件实验环境搭建
        6.2.5 同步BCI系统实验范式的设计
        6.2.6 异步BCI系统实验范式的设计
        6.2.7 诱发脑电信号的识别算法
    6.3 实验结果
        6.3.1 同步范式BCI系统的实验结果
        6.3.2 窗口时间改变对识别率的影响
        6.3.3 设定合适的异步BCI滑动窗口长度
        6.3.4 异步BCI系统性能展示
    6.4 讨论
        6.4.1 刺激材质选取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6.4.2 识别算法比较
        6.4.3 系统的不足之处
    6.5 结论
    6.6 与SSVEP相关的其他研究
        6.6.1 基于SSVEP的字符输入系统设计与实现
        6.6.2 实用化BCI系统的脑电采集电路设计
    6.7 章节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MATLAB远程实验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远程实验系统研究现状
        1.2.2 电子实验报告生成系统研究现状
        1.2.3 文本相似度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说明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2.1 前端显示层设计
        2.2.2 后台逻辑层设计
        2.2.3 数据管理层设计
        2.2.4 总体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设计主要技术
    3.1 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选型
    3.2 软件开发平台选型
    3.3 MATLAB实验功能实现技术
    3.4 实验报告生成功能采用技术
    3.5 数据库管理功能采用技术
    3.6 系统页面设计采用的Web控件与技术
    3.7 中文文本相似度检测
        3.7.1 中文分词处理
        3.7.2 词频统计和特征值获取
        3.7.3 文本相似度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MATLAB的介绍
    4.2 MATLAB的Active X自动化服务器
    4.3 登录模块设计
    4.4 实验系统MATLAB功能实现模块
        4.4.1 前端设计
        4.4.2 后台设计
    4.5 实验报告生成模块
        4.5.1 实验报告头部生成
        4.5.2 实验报告内容生成
        4.5.3 最终实验报告生成
    4.6 教师管理模块
    4.7 学生管理模块
    4.8 数据管理模块
    4.9 实验报告相似度检测
        4.9.1 实验报告中文分词
        4.9.2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计算
        4.9.3 实验报告相似度计算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环境与测试
    5.1 系统环境
        5.1.1 系统软件环境
        5.1.2 系统网络环境搭建
    5.2 系统软件测试
        5.2.1 登录模块测试
        5.2.2 用户管理模块测试
        5.2.3 MATLAB实验模块测试
        5.2.4 实验报告模块测试
        5.2.5 报告相似度检测模块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Visual Basic与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参数摩擦副计算分析平台开发与案例分析[D]. 崔展.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铝合金相贯线焊缝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及试验研究[D]. 张玉博.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4]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D]. 蒋宽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仿真平台开发[D]. 李晓飞.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基于机器视觉的车速传感器线束与焊点检测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 李畅. 江苏大学, 2020(02)
  • [7]隧道掘进爆破设计与荷载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毛建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B/S架构的XPNAV数据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陆鹏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实用化多模态脑-机接口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张磊. 安徽大学, 2020(07)
  • [10]MATLAB远程实验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朱辉.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Visual Basic和Matlab的几种接口编程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