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内皮瘤一例

肝脏血管内皮瘤一例

一、肝脏血管内皮肉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1](2020)在《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除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常见良恶性占位外,其它一些发病率较低的肝脏恶性肿瘤也屡见报道。临床医生对于这些少见肝脏非癌恶性肿瘤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不够。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缺乏特异性指标,即便在影像诊断技术显着进步的今天,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依然困难,在明确诊断后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考虑。【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探讨其临床特征,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制定合理诊疗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式、预后等,并应用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1、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非癌恶性肿瘤患者18例。其中包括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例,肝脏原发性肉瘤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例,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例。2、检索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期发表的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相关文献,最终检索文献共174篇,剔除重复及因数据不足够充分而导致无法区分的文献82篇,最终纳入92篇文献,共260例患者。其中不同疾病的例数分别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0例(29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肉瘤47例(7篇文献),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20例(38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17例(14篇文献),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2例(2篇文献),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3篇文献)。3、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5例(占71.4%),女性2例(占28.6%),男女比例5:2,平均年龄56.3岁,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占57.1%。肝功能异常占71.4%,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低回声占66.7%。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100%,增强无强化占66.7%。腹部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混杂信号占100%。病理学CD34、CD31有重要意义。治疗有肝切除、TACE、化疗、靶向治疗等,2例化疗患者随访超过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23例(占32.9%),女性47例(占67.1%),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6.6岁。首发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2.7%、放疗和化疗占15.2%、TACE占3.0%,分别随访2年、1年、4年,生存14例(占58.3%)、4例(占80.0%)和3例(占100%)。4、肝脏原发性肉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20.0%),女性4例(占80.0%),男女比例1:4,平均年龄49.6岁,首发症状腹部不适占60.0%。肝功能异常占100%,?-GT、ALP升高为主,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混合性回声占100%。腹部CT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占75.0%,不规则强化占50.0%,无强化占50.0%。病理检查Vimentin、Ki-67有重要价值。治疗方式有肝切除、TACE、对症治疗,2例确诊1-3个月即死亡。(2)文献报道组:男性30例(占63.8%),女性17例(占36.2%),男女比例约为2:1,平均年龄50.7岁。肝酶学升高占4.3%。首发症状、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24例行肝切除,平均随访52.7个月,生存10例(占41.7%)。5、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33.3%),女性2例(占66.7%),平均年龄41.3岁,均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异常占66.7%,NSE升高占33.3%,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腹部CT肝内低密度病灶占100%,均不规则强化。1例腹部MRI见T2等信号,均匀强化。病理学Syn、Cg A、CD56有重要意义。中药抗肿瘤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TACE各1例,最长随访4.5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50例(占41.7%),女性70例(占58.3%),男女比例为5:7,平均年龄52.1岁。临床特征、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病例组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3.1%、放疗和化疗占4.3%、TACE占10.8%、靶向治疗1.9%、对症治疗占2.2%,分别随访6-29个月、12-27个月、1-36个月、6个月、7-27个月,生存12例(占17.7%)、2例(占50.0%)、7例(占70.0%)、1例(占100%)。6、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临床病例组:1例51岁女性患者,腹痛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仅?-GT升高。腹部彩超示肝内低回声包块,腹部CT见肝内混杂密度团块。腹部MRI见T1混杂信号,T2高信号。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阳性。多次行TACE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随诊5年。(2)文献报道组:男性8例(占47.1%),女性9例(占52.9%),男女比例8:9,平均年龄51.5岁,首发症状腹痛、腹胀占47.1%,无症状占35.3%。常规实验室指标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不均匀回声占83.3%。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53.9%,增强后病灶均不均匀强化。腹部MRI均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不均匀强化占75.0%。组织病理学CD117、CD34、DOG-1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占82.4%)、中药抗肿瘤治疗(占5.9%),分别随访3-12个月、2年,生存2例(占14.3%)和1例(占100%)。7、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45岁男性患者1例,乏力、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中WBC、?-GT、ALP、CA125升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2g/L,AFP、CEA正常。腹部CT示肝内占位。中药抗肿瘤治疗2个月死亡。(2)文献报道组:71岁男性1例,46岁女性1例,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B,另1例正常,AFP、CEA、CA19-9、CA125正常。影像学诊断均为肝占位待查,均行肝切除。1例随访超过10个月无瘤存活。8、肝内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临床病例组:67岁女性患者1例,无症状。实验室指标仅肝功能异常。腹部CT、MRI示肝内囊性改变。肝切除术后随访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1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59.5岁。首发症状均为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占75.0%,CEA、CA19-9升高分别占50.0%。腹部彩超肝占位伴胆管扩张占75.0%。腹部CT肝内见囊实性和/或结节样低密度影占75.0%。1例腹部MRI检查表现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组织病理学Muc有重要意义。治疗肝切除为主(占100%),1例随诊4个月存活。【结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缺少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困难,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临床医生应根据肝脏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李俊杰,汪笑冬,马明,郑虹[2](2019)在《肝移植治疗非肝细胞肝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单中心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肝移植治疗非肝细胞肝癌的肝脏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进行的40例成人非肝细胞肝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资料。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3例,肝母细胞瘤患者2例,纤维板层肝细胞癌1例,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肝脏血管肉瘤1例,肝脏多发低分化软组织血管肉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结直肠癌转移3例,膀胱癌转移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2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2例,小细胞淋巴瘤肝脏受累1例。结果 23例胆管细胞癌患者中,1例患者因围术期肝内严重感染死亡。12例患者出现复发。肝母细胞瘤患者2例,1例因复发死亡;另1例无瘤存活。纤维板层肝细胞癌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术后复发死亡。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1例围术期死亡,1例无瘤存活。肝肉瘤2例,复发死亡。结直肠癌肝转移3例,1例无瘤存活。膀胱癌肝转移1例,复发死亡。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2例,均存活。胃肠道间质瘤肝脏转移2例,1例围术期死亡,1例存活。结论部分胆管细胞癌、肝母细胞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肝移植术后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部分胆管细胞癌、部分肝母细胞瘤、肝肉瘤则预后较差。

王湛博[3](2014)在《ERG在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种类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ERG和其他免疫组化标记物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肝血管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预后因素和ERG蛋白在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表达方式的差别及ERG基因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检出的11种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共1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随访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预后情况,并对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和其他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作为对照)进行ERG,Fli-1,CD34,CD31,FⅧRag等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肝血管肉瘤和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ERG基因的变化。结果122例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血管肉瘤24例(19.6%),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8例(31.1%), Kaposi肉瘤1例(0.8%),肉瘤样癌32例(26%),未分化胚胎性肉瘤8例(6.5%),平滑肌肉瘤3例(2.4%),横纹肌肉瘤1例(0.8%),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1.6%),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7例(5.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4.1%),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0.8%)。肝血管肉瘤比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预后差,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6个月和34.9个月(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血管肉瘤是否多发,就诊时有无肝外器官转移,核分裂像计数(mitotic count)分级,治疗方式等与患者预后相关。肝血管内皮瘤就诊时有无肝外器官转移,肿瘤中是否出现坏死,核分裂像计数分级,Ki-67增殖指数分级等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核分裂像计数分级,就诊时是否出现肝外转移等是肝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子。ERG在所有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100%),在血管肉瘤中胞核阳性,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有胞浆阳性现象。ERG在肉瘤样癌中的肉瘤成分有灶状表达。Fli-1在96%(61/63)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在肉瘤样癌,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也有表达;CD34在87.3%(55/63)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表达, CD31在80.9%(51/63)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表达, FⅧRAg在41.2%(26/63)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表达。ERG基因在肝血管肉瘤和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未见重排。结论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血管内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最为常见。血管肉瘤肝内多发,无肝外器官转移,核分裂像计数分级低,选择手术治疗者,预后好。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无肝外器官转移,肿瘤中无坏死,核分裂像计数分级低,Ki-67增殖指数分级低,预后好。核分裂像计数分级,就诊时是否出现肝外转移等是肝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子。ER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Fli-1,CD34,CD31,FⅧRag,是诊断肝内血管来源恶性肿瘤的首选标记物。ERG在肝血管肉瘤中和肝血管内皮细胞瘤中表达方式有差异,在血管来源恶性肿瘤细胞中没有发现ERG基因重排。

崔婷,王瑞涛,张月浪,侯惠莲,李晨霞,李香,仝聪[4](2022)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例PHA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同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主题词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的中、英文文献,纳入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9例病例资料。检测肿瘤内CD31、CD34、Vimentin、凝血因子Ⅷ(FⅧ)、Ki-67等表达,总结分析PH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共53例PHA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3)岁。腹痛28例,腹胀或上腹部不适5例,发热1例,腹部包块1例,腰痛1例,季肋区疼痛1例,咳嗽伴胸闷气急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15例。单发37例,多发16例。肿瘤位于左半肝12例,右半肝32例,肝中叶1例,双侧肝叶3例,全肝叶2例,3例未提供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1.7~25.0 cm。肿瘤为实性,质中,有包膜。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片状或交错排列,异型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示:CD31阳性率78%(21/27),CD34阳性率78%(21/27),Vimentin阳性率58%(21/36),FⅧ阳性率44%(12/27),Ki-67阳性率30%(8/27)。49例文献报道病例手术切除术后,13例行预防性静脉化疗,6例行预防性介入治疗。4例本院病例未进行化疗及介入治疗。随访期间复发1例,肝衰竭2例,转移1例。结论 PHA临床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检测指标,早期诊断困难,易与其他肝脏肿瘤混淆而误诊。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配合术后规律随访疗效确切,可改善预后。

陈哲,潘阿善,王旭荣,邱乾德[5](2021)在《原发性肝脏纤维肉瘤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纤维肉瘤(PHF)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8例(乐清市人民医院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5例)PHF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 女3例;年龄为50岁(39~60岁)。病人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 根据病人意愿和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术后将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治疗及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住院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病人生存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 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CT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病人术前均行CT检查, 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 肝内占位性病变3例, 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①肿瘤部位和大体观:8例病人肿瘤均为单发, 肿瘤位于肝右叶6例, 肝左叶2例;肿瘤呈椭圆形5例, 圆形3例;肿瘤长径为9.3 cm(4.0~15.0 cm), 其中长径≤5.0 cm 1例, 5.1~10. 0 cm 4例, >10.0 cm 3例。②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8例病人肿瘤均呈低密度, CT值为40 HU(29~43 HU), 其中密度不均匀6例, 密度均匀2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晰6例,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晰2例;瘤内坏死、囊变5例, 瘤内条片状出血灶2例, 瘤内小片状钙化1例;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③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8例病人CT增强扫描检查动脉期示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示肿瘤密度不均匀, 延迟期示肿瘤强化均缓慢退出, 密度低于肝实质。(2)治疗及病理学检查情况:①治疗情况包括8例病人均行手术切除治疗, 肝内和肝门区未见转移。②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8例病人中, 2例肿瘤分化为Ⅰ级(低度恶性), 5例肿瘤分化为Ⅱ级和Ⅲ级(中度恶性), 1例肿瘤分化为Ⅳ级(高度恶性)。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8例病人波形蛋白、内皮细胞10、p53均为阳性, 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19、上皮膜抗原、内皮细胞34均为阴性;8例均确诊为PHF。(3)随访情况:8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7~12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8例病人总生存时间为15~122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5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17个月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 7例生存时间>28个月。结论 PHF CT平扫检查示不均匀低密度肿块, 增强扫描检查动脉期示肿瘤环形或周边结节状不均匀强化, 瘤内条状强化血管, 门静脉期示瘤内小片状或网格样持续强化, 延迟期示瘤内强化缓慢退出。

袁理,王凤华,李丽萍,陈峥嵘,陈凯,曾亮,覃良军,牛会林[6](2021)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22例患者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20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标本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年龄1个月至2.5岁,平均年龄9个月。男10例,女12例。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5例,产前发现肝脏病变3例,伴有皮肤血管瘤1例,伴有贫血6例,均未出现Kasabach-Merritt现象。CT检查肝组织内孤立性病变17例,多灶性5例。病理学检查:肿瘤直径0.6~11.0 cm,切面实性,灰红灰褐色,6例中央见出血坏死。显微镜下,15例孤立性先天性肝血管瘤见特征性的中央坏死区,周围组织疏松,可见毛细血管增生,管腔之间较多残留小胆管,扩张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其中可见髓外造血及钙化。5例多灶性肝婴儿血管瘤见毛细血管分叶状或弥漫排列,管腔大小不等,可见较肥胖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2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由扩张的分支状薄壁血管组成,内衬扁平的内皮细胞。22例肝脏血管瘤均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及CD34,不表达D2-40。5例多灶性肝婴儿血管瘤Glut1阳性,其余Glut1均阴性。结论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罕见,其分型与成人不同,明确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陈优,何来昌,谭永明,占雅如[7](2020)在《肝脾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脾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脾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例肝脾血管肉瘤中,肝脏3例,脾内2例,肝、脾内均发1例。1例为单发肿块型,1例为多发结节型,1例为巨块型,1例巨块结节混合型,1例为弥漫结节型,另有1例影像学检查仅见脾大,未见明显结节及肿块。有2例病灶内出现T1WI高信号出血灶,1例主病灶周围有多发子灶。5例CT/MRI增强扫描中,均表现为不均匀向心性、延迟性强化,其中1例弥漫结节型呈结节、网格样持续强化并向内部充填,1例多发结节型,结节信号不一,强化方式不一,部分出现向心性渐进强化的特点,部分呈环形强化,其余3例表现为病灶边缘不均匀向心性、延迟性强化。病理示肿瘤细胞多呈条索样、上皮样、巢瘤样,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相互吻合,肿瘤细胞沿血管腔生长,部分可见乳头状结构,部分肿块内可出现出血、坏死。结论:肝脾血管肉瘤平扫常表现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病灶内常见囊变、出血,CT/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多表现为病灶边缘或中心动脉期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有向心性或离心性渐进强化。

贡其星,范钦和,丁颖,肖秋香,王前玉,唐锦玲,宋奇远,王标[8](2019)在《不典型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不典型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0至2018年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不典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8例,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WWTR1-CAMTA1融合基因及TFE3基因断裂重排情况。结果 8例不典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42~59岁(中位年龄47.5岁)。肿瘤发生于软组织3例,肺3例,肝脏1例,胸壁1例。发生于软组织者1例累及骨,发生于肺者3例发现时均已累及肺膜,另1例软组织病例及肝脏病例发现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呈上皮样,胞质丰富嗜酸,有中度或以上核异型性,核膜不光滑,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可见明显的小核仁;瘤细胞呈条索状、小巢状或实性片状生长;核分裂较活跃,(2~9)个/2 mm2(平均4.3个/2 mm2);均可见肿瘤性坏死。8例经仔细寻找,均可见水泡细胞,其中有6例出现经典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黏液玻璃样变背景。免疫表型上,瘤细胞表达CD31(8/8)、CD34(7/8)、ERG(8/8)、广谱细胞角蛋白(2/7)、CAMTA1(4/6),而TFE3阴性(0/6)。6例行FISH检测,均可见WWTR1-CAMTA1融合信号,未见TFE3基因断裂。7例均获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55个月(平均19.6个月),6例转移,其中3例死亡,另1例无瘤生存。结论 不典型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形态学上出现高级别核、核分裂活跃、实性片状生长方式及肿瘤性坏死,生物学行为更具有侵袭性,需要与上皮样血管肉瘤、癌、上皮样肉瘤等恶性肿瘤鉴别。

黄榆秀[9](2019)在《头面部血管肉瘤7例报告和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管肉瘤(angiosarcoma,AS)又名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类起源于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软组织来源肿瘤的1%,目前治疗方式无统一指南可参考。通过报告7例头面部血管肉瘤,并回顾分析1997年5月至2019年3月头面部血管肉瘤的相关文献,为头面部血管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详细报道并分析7例罕见的头面部血管肉瘤,结合知网及及其他数据库相关文献收录的68例,分析总结75例头面部血管肉瘤的一般统计学资料、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探讨血管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一步积累血管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7例头面部A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1。平均发病年龄为68.6岁,较国内其他文献报道的低。农民、从事有毒物质化验工作者、长期接触射线的工作者易患本病。我区统计的患者发病诱因多为长期日晒,而国内文献认为该病与外伤、染发、接触射线、有毒化学物质接触、日晒等有关。患者均因头面部结节及肿物而就诊,早期的临床表现为头面部紫红色、暗红色瘀斑、浸润性斑块,随后出现暗红色、紫黑色结节,伴溃疡、出血。由于AS发病率低,发病初期皮损无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病混淆,导致确诊时间较长(平均7.3个月)。多数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病,依次为皮炎、血管瘤、丹毒、带状疱疹、头皮血肿、毛囊炎、真菌感染、鳞状细胞癌等疾病,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其中2例患者确诊时已发生了淋巴结、腮腺、胰腺、肝等部位转移及骨转移。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无特异性,但通过CT、PET/CT、MRI,可了解肿瘤有无全身脏器的转移及肿瘤的范围。当头面部血管肉瘤患者伴血小板进行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提示预后较差。诊断头面部AS主要依靠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目前AS常使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有CD31、CD34、ERG、Ki-67、波性纤维蛋白(Vimentin)、Ⅷ因子。100%患者的血管内标记物CD31均阳性,6例CD34阳性(85.7%)。因此,在确诊本病时,CD31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国内头面部AS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手术联合放化疗,早期手术广泛切除皮损及其周围组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国内外对比:国外患者确诊时年龄较高,但中国患者确诊时肿瘤面积较大,且溃疡发生率高于国外,诊断时间晚,此时转移风险高,肿瘤恶性程度高。因此在治疗方面,国外选择早期手术及术后放疗的比例高于中国。结论:在紫外线较强的地区,中老年男性患者头面部皮肤出现迅速增多的瘀斑样皮损及蓝紫色斑块、结节,使用常规疗法不易愈合时,应考虑血管肉瘤的可能,应立即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刘柯,王人颢,温泉,张斌[10](2018)在《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3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HM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HMT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7例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6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不适。13例患者均行CT或MR检查,并通过术前穿刺或手术获得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观察。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5例、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肝血管肉瘤1例。结论 HMT起病隐匿,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为重要辅助诊断手段,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本病一旦发现,建议积极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或以介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肝脏血管内皮肉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血管内皮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肝移植治疗非肝细胞肝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单中心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3)ERG在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词汇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随访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二、PHA影像学特征
    三、PHA病理特点
    四、术后预后
讨 论
    一、流行病学特点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方法
    四、病理特点
    五、治疗措施及预后

(7)肝脾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血管肉瘤的概述及临床表现
    3.2 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学基础
    3.3 血管肉瘤的鉴别诊断

(9)头面部血管肉瘤7例报告和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资料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病例7
    结果
头面部血管肉瘤文献复习及讨论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
致谢

(10)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分析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病理学检查
    1.4 治疗及预后
2 讨论
    2.1 HMT的临床表现
    2.2 HMT的影像学特点
    2.3 HMT的病理学特征
    2.4 HMT的治疗及预后

四、肝脏血管内皮肉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张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肝移植治疗非肝细胞肝癌的肝脏恶性肿瘤:单中心病例分析[J]. 李俊杰,汪笑冬,马明,郑虹.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9(01)
  • [3]ERG在肝脏原发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王湛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4]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J]. 崔婷,王瑞涛,张月浪,侯惠莲,李晨霞,李香,仝聪.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2(01)
  • [5]原发性肝脏纤维肉瘤CT检查影像学特征[J]. 陈哲,潘阿善,王旭荣,邱乾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12)
  • [6]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22例患者临床病理分析[J]. 袁理,王凤华,李丽萍,陈峥嵘,陈凯,曾亮,覃良军,牛会林.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09)
  • [7]肝脾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 陈优,何来昌,谭永明,占雅如.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04)
  • [8]不典型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J]. 贡其星,范钦和,丁颖,肖秋香,王前玉,唐锦玲,宋奇远,王标.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08)
  • [9]头面部血管肉瘤7例报告和文献研究[D]. 黄榆秀.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肝脏原发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3例分析)[J]. 刘柯,王人颢,温泉,张斌. 山东医药, 2018(47)

标签:;  ;  ;  ;  ;  

肝脏血管内皮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