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物质酸碱度的测定

两性物质酸碱度的测定

一、两性物质酸碱性的判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昀朋[1](2021)在《神东煤矿物赋存与热转化特征对其黏温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煤中矿物显着影响煤灰黏温特性,进而产生堵渣等问题,制约气化生产。本文以煤中矿物和煤灰黏温特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浮沉试验、工业分析、煤灰成分分析及煤灰熔融性测试等手段分析了神东矿区煤的基础性质,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定量分析了神东矿区煤中主要矿物组成,利用煤灰高温黏度测定仪测得煤灰黏温曲线,采用Fact Sage7.3以煤灰成分为基础对其进行了黏温特性模拟,探讨了影响煤灰黏温特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煤中矿物类型和含量对煤灰黏温特性的影响机理,并以Urbain修正模型为基础,考虑六种修饰组分,形成黏温曲线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神东矿区煤中矿物组成主要有伊利石、方解石、黄铁矿、菱铁矿等,存在部分石英与伊利石共生;伊利石含量高并部分伴生石英造成煤灰中硅铝含量及硅铝比高且增大煤灰黏度;方解石是主要含钙矿物,钙含量过高会导致黏度增大且出现结晶渣;铁系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和菱铁矿,铁含量相对较高导致网络结构松散并降低煤灰黏度。模拟煤样混配后的黏温特性结果表明,煤样配比在4.1:5.9~8.3:1.7之间能够较好的满足液态排渣气化炉的操作温度和黏度区间。使用黏温预测模型计算时,对结晶渣型煤灰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但对玻璃渣型和塑性渣型煤灰计算效果较好。

王芳[2](2021)在《高性能有机层状硅酸盐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层状硅酸盐是一种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的粘土矿物,具有独特片层结构、高长径比和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将其作为聚合物增强填料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其进行有机化改性将其从原本的无机相转变为有机相,是一种增强与聚合物相容性的有效合理途径。本论文采用了一种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有机改性钠基蒙脱土(Na-MMT),阐述了有机改性的作用机理,明确了有机改性关键工艺参数,揭示了有机改性粘土/溴化丁基橡胶(BIIR)复合材料动静态性能,尤其是气密性能的响应关系。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调控CAPB与Na-MMT的质量比例制备有机改性粘土。有机改性条件为:粘土悬浮液固含量2%,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 h。粘土片层间距会随着CAP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接着将上述有机改性粘土与BIIR复合,发现粘土在橡胶基体中分散良好,气密性能明显提升,说明CAPB是无机粘土的优异改性剂。存在问题是有机改性粘土产率低,不利于工业化应用。针对如上有机改性粘土产率低的问题,调高粘土悬浮液浓度,CAPB与粘土质量比例与第三章相同,发现调高粘土固含量并不影响有机改性效果,且提高了有机改性粘土产率。接着采用少量有机改性粘土与BIIR复合,发现有机改性粘土就已经能够提高BIIR的气密性能。(2)探究了有机改性时间对粘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时间变量对有机粘土的微观性质无影响,可提高反应效率。将不同时间变量有机粘土与BIIR复合考察复合材料的动静态性能尤其是气密性能,发现当反应时间为3h就可以满足气密性能的提升的要求且表现最佳,同时提高反应效率而对其他性能影响较小。得出最佳的有机粘土反应时间为3 h。(3)探究了有机改性pH值对粘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从相关微观表征可以得出酸的量会影响粘土片层的电荷密度和所含羟基,因此酸量不宜多。考察利用HCl溶液调节不同pH值的有机粘土与BIIR复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动静态性能尤其是气密性能,发现弱酸性时气密性能最佳。

张雪莉,郭进利,杨金凤[3](2021)在《基于IrydiumChemistryLab的四重表征教学模式研究——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文中指出作者引入虚拟软件IrydiumChemistryLab,对四重表征教学模式应用于"盐类的水解"中进行研究,通过虚拟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水解的影响因素,监测溶液微观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粒子浓度柱状图,以化学符号用语表达盐类水解过程及盐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曲线表征与符号表征将"宏观层面观察实验现象"与"微观层面解释宏观现象"建立了有机联系,四重表征思维相互转化,形成独特的化学学习思维,最终实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成荣[4](2020)在《抗真菌肽MAF-1A抗近平滑念珠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抗真菌肽MAF-1A体外抗近平滑念珠菌的活性特点、对近平滑念珠菌转录水平的影响情况以及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的抗性特点,为抗真菌肽MAF-1A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向和奠定研究基础,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新型抗真菌肽类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FMOC固相合成获得抗真菌肽MAF-1A,通过微量液体-菌落记数法联用检测MAF-1A体外抗近平滑念珠菌活性。2.采用液体微量稀释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3.采用RNA-seq测序分析技术研究在抗真菌肽MAF-1A作用下近平滑念珠菌的转录反应,为MAF-1A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向,丰富近平滑念珠菌转录组研究数据。4.采用体外生物膜造模,吸光度检测,荧光标记等技术观察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细胞活性的影响,为抗生物膜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资源。结果:1.MAF-1A在不同稀释浓度SDB培养基中对近平滑念珠菌的抗菌活性不同,随着SDB稀释倍数的增加,多肽的抗菌活性增强。2.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菌活性,在1/4SDB培养基条件下,MAF-1A的MIC为0.3mg/m L、MFC为0.5mg/m L。时间-杀菌曲线显示MAF-1A作用于近平滑念珠菌0h至8h逐渐发挥抗菌作用,呈现先杀菌后抑菌效应。3.采用RNA-seq技术对抗真菌肽MAF-1A作用下的近平滑念珠菌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作用早期(6h),共检测到差异上调表达基因1122个,下调表达基因1065个。晚期(18h)影响上调表达基因101个,下调表达151个。这些差异基因中,编码麦角甾醇代谢相关的基因显着下调,而与氧化磷酸化反应相关的基因显着上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MAF-1A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氨基酸合成与代谢、氧化磷酸化、甾醇合成,细胞凋亡等过程。4.MAF-1A可抑制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该多肽可结合并聚集于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内,并使膜内细胞活性显着降低。结论:1.MAF-1A具有抗近平滑念珠菌活性,且其抗菌活性受到SDB培养基的影响。2.转录组研究结果表明,MAF-1A在近平滑念珠菌中可能存在多个作用靶点。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多个环节的正常功能而抑制近平滑念珠菌的生长。MAF-1A可能通过破坏近平滑念珠菌的细胞膜,影响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等功能的正常行使,发挥抗真菌活性。3.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抗生物膜感染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齐艳玲[5](2019)在《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朔州为例》文中提出山西在2016年中考中开始变革考试题目,在2017年中考中题目模式确立并沿用至今。山西中考题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山西化学命题的唯一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学科内涵,落实核心素养。朔州地区作为山西相对来说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教师对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知之甚少,笔者以山西朔州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师和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山西朔州地区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给出了应对策略和实践研究。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研究就本论文提出的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本研究就本论文中将使用到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本研究以山西朔州地区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中教师化学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况及教师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的调查。并以山西朔州地区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调查。通过两次问卷调查找出了目前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研究根据目前调查结果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文献及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在初中化学中落实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第五部分: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根据研究提出的策略,针对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中第十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做了详尽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希望对策略的有效性加以验证。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研究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确定了策略的有效性,并对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做了反思及展望。

万丽斌[6](2019)在《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去除环境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环境水污染日益加剧,其中药物类污染物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以金属离子为节点,在有机配体的桥连配位作用下自组装而成的一类多孔配位化合物。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可调的骨架结构及开放的金属位点等特性,被广泛地用于气体存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但MOFs的吸附选择性难以调节。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是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的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聚合物。MIPs具有亲和力强、选择性高和稳定性好的优点,可作为高选择性吸附剂去除环境中的目标有机污染物,但其吸附容量较低,尤其是在水相中的吸附效果较差。高级氧化技术能够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氧化降解,其被广泛用于目前水处理系统中。但催化剂与污染物之间的亲和力较弱,且复杂体系中目标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易受其他共存有机污染物的影响。针对以上技术的不足,基于MOFs材料高吸附容量及高催化活性和分子印迹技术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特点,本研究拟将分子印迹技术用于制备MOFs材料,赋予MOFs材料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孔,构筑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和催化氧化活性的新型分子印迹型MOFs催化剂,用于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高选择性去除。第一章分子印迹型MIL-101的制备及性能评价目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可调的骨架结构,可用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分离和去除,但其吸附过程特异性较低,难以选择性去除复杂水体中的目标有机污染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因具有专一识别目标分子的能力,可作为高选择性吸附剂去除环境中的目标有机污染物,但其吸附容量较低。本研究将MOFs的高吸附容量和MIPs的高选择性识别能力相结合,拟制备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并评价其吸附性能。方法:首次采用原位模板自组装策略,选择咖啡因(Caffeine,CAF)为模板分子,选择Fe(Ⅲ)为金属离子,选择2-氨基对苯二甲酸(2-Aminoterephthalic acid,NH2-BDC)为有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构筑以NH2-MIL-101为基底的分子印迹型MOFs吸附剂(MMOF-CMIPs)。采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包括XRD、FT-IR、SEM和TEM)对MMOF-CMIPs进行表征。通过研究单一组分和多组分溶液中MMOF-CMIPs对CAF的吸附能力评价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的吸附选择性;研究MMOF-CMIPs对CAF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评价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的特异性吸附性能。结果:SEM和TEM结果显示MMOF-NIP和MMOF-CMIP的形状均为正八面体型;XRD光谱显示MMOF-NIP和MMOF-CMIP的主要特征衍射峰与NH2-MIL-101相一致,表明模板分子的引入并未改变MOFs的晶体结构。热力学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MOF-CMIP和MMOF-NIP对CAF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模型,且MMOF-CMIP的最大吸附量(671.1 mg g-1)大约是MMOF-NIP(33.7 mg g-1)的20倍。动力学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AF在MMOF-CMIP上的吸附速率较快,仅需10min即可达到吸附脱附平衡,而在MMOF-NIP上需要60 min才能达到吸附脱附平衡。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体系中CAF的结构类似物和小分子干扰物均未明显抑制MMOF-CMIP对模板分子的吸附效果。以上结果说明印迹孔穴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MMOF-CMIP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吸附性能。结论: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高选择性的识别能力,本研究首次采用原位模板自组装策略制备了以NH2-MIL-101为基底的分子印迹型MOFs吸附剂。分子印迹孔穴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MOFs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识别性能。与传统的MOFs和MIPs相比,MMOF-CMIP对水相中的CAF不仅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还表现出超高的吸附容量。该体系为构筑能够高选择性去除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新型吸附剂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章分子印迹型UiO-66的制备及性能评价目的:酮洛芬(Ketoprofen,KET)是一种常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的抗炎药。KET的大量使用以及不合理的排放使其在全球许多地区的地表水和废水中被频繁检出,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了潜在的健康威胁。为了有效去除水环境中的KET,本章在第一章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制备以KET为模板的分子印迹型MOFs吸附剂。方法:选择KET为模板分子,以Zr(Ⅳ)为中心金属离子,以NH2-BDC为有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以NH2-UiO-66为基底的分子印迹型MOFs吸附剂(UMOF-KMIPs)。通过多种现代物理化学方法对UMOF-KMIPs的晶体结构、形貌、化学基团、比表面积和表面电荷等性质进行表征,并评价其对KET的吸附性能。结果:基于原位模板自组装策略,在溶剂热条件下制备了以KET为模板的UMOF-KMIPs。对合成过程中模板分子KET的用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KET的用量会显着影响UMOF-KMIP的特异性吸附效果,当Zr(Ⅳ)、NH2-BDC和KET的摩尔比为2:1:2时,UMOF-KMIP(即UMOF-KMIP-2)的特异性吸附性能最佳。SEM结果显示UMOF-KMIP-2是粒径约为30-50 nm的球形颗粒,而UMOF-NIP则是由片状堆积成块状且形状不规则的微米级颗粒(0.3-1.5μm)。XRD结果显示UMOF-KMIP-2的特征衍射峰与UMOF-NIP相一致,但UMOF-KMIP-2的结晶度更优于UMOF-NIP。孔径分布曲线显示,相比于UMOF-NIP,UMOF-KMIP-2含有尺寸更大的介孔孔道。通过优化吸附过程中的溶液pH可知,在较宽的pH范围(3.4-9.4)内,UMOF-KMIP-2的特异性吸附效果(即印迹因子IF)基本不受溶液pH的影响。吸附实验结果表明UMOF-KMIP-2的最大吸附量(295.2 mg g-1)大约是UMOF-NIP(196.6 mg g-1)的1.5倍,且其吸附平衡时间也较快,约为30 min。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UMOF-KMIP-2对KET以及与KET结构类似的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结论:采用原位模板自组装法制备的UMOF-KMIP-2对模板分子KET具有特异性的吸附效果,且对其结构类似物也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可用于水环境中KET及其结构类似药物分子的去除。该结果进一步表明本博士论文提出的原位模板自组装策略制备MOF-MIPs吸附剂的新方法具有普适性。第三章分子印迹型MOFs光催化芬顿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目的:抗生素是治疗传染病的特效药物,但因其大量使用及不合理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抗生素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饮用水中被不同程度地检出,表明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难以彻底去除抗生素。因此,亟需开发能够深度去除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采用原位模板自组装策略,制备的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在高选择性去除抗生素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污染物在吸附剂表面易达到吸附-脱附平衡,使得目标污染物难以被完全去除。高级氧化技术可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活性物种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本章将分子印迹型MOFs与高级氧化技术(光催化芬顿技术)进行结合,实现抗生素的选择性去除。方法:基于原位模板自组装策略,以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2)为模板分子,选择Fe(Ⅲ)为金属离子,选择NH2-BDC为有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以NH2-MIL-101为基底的分子印迹型MOFs(MMOF-SMIPs)光催化剂。通过多种现代物理化学方法对MMOF-SMIPs的晶体结构、形貌及表面化学基团进行表征,并评价其吸附性能。MMOF-SMIPs具有光催化活化H2O2的能力,因此本论文进一步评价MMOF-SMIPs的可见光催化芬顿氧化降解SM2的性能。结果:XRD表征结果显示MMOF-SMIP的特征衍射峰与MMOF-NIP相一致,表明模板分子的引入并未改变MOFs的晶体结构。吸附实验结果显示,MMOF-SMIP的最大吸附量(192.3 mg g-1)大约是MMOF-NIP(40.7 mg g-1)的4.7倍。选择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MOF-SMIP对SM2以及与SM2结构类似的磺胺类抗生素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可见光照射下,MMOF-SMIP能够进一步催化活化H2O2氧化降解SM2。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可见光照30 min后,MMOF-SMIP光催化芬顿氧化SM2的降解率达100%,且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294 min-1,大于MMOF-NIP光催化芬顿氧化降解SM2的速率常数(0.223 min-1)。以上结果表明分子印迹孔穴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MMOF-SMIP对SM2的吸附性能,还能够增强MMOF-SMIP可见光催化活化H2O2的能力,说明该体系中吸附和可见光催化降解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实现SM2的高效去除。结论: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识别性能和铁基MOFs的光催化芬顿活性,构建了分子印迹型MOFs可见光催化活化H2O2的新型光芬顿体系用于SM2的高效降解。该体系解决了传统MOFs光催化剂在使用时易受到污水基质影响的难题,并为选择性光催化降解水环境中的磺胺类抗生素提供了新方法。

张宇燕[7](2019)在《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关于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学科理解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和大学教育是两个相延承的阶段,两阶段的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中学化学教学是为大学化学教学打基础,在保证高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才会有较好的大学教学质量。近些年发现,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效果有些方面有待改进,如:有些大一学生出现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弱、不适应大学学习习惯等一些不良的现象。从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手可以发现在中学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漏洞,通过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合适的解决策略,来保障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比较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首先对高中化学选修4与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对比发现:高中知识主要是在宏观上给出概念,知识深度较浅,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定性的形式展开,而在大学给出严谨的概念,主要以定量的形式展开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总体上,两阶段关于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知识之间呈阶梯式发展关系。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处理问题的意识弱于大学生,但大学生在化学兴趣、主动性、听课的积极性等方面较高中阶段有所下降;高中关于平衡常数的计算、盐类水解等知识点是学习难点而大学两性物质酸碱性的判断、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等知识点是学习难点;大学生对新出现知识点理解困难;无机化学中重叠性知识经常与高中知识发生混淆;高中和大学学生均表现为计算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就能够加以避免,为大学化学的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这将大大改善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建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高中化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开辟第二化学课堂,在正常上课之外进行活动,开设化学难题公关小组、创意趣味化学小组、化学前沿小组等进行课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入大学先修课和化学竞赛课程;采用“巧用小视频”“画思维导图线”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对比-引申”和“老师举例-学生总结”等互动式教学;对学业成绩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本文旨在为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为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为高中生将来升入大学在化学相关学科的学习上做准备。

邱艳,刘凯[8](2017)在《一种处理混合体系酸碱性问题的新方法》文中指出在酸碱质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酸性系数""碱性系数""酸值""碱值"等新参数,通过比较溶液中各种物质总的酸值与碱值的相对大小,使混合体系酸碱性的判定和酸碱度的调节等问题的计算处理大为简化和准确.

刘公园,胡志刚[9](2013)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化学科分科考试评介》文中指出介绍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高中化学科分科考试的考试方案、考试内容等要项,并对2010年萨省化学科分科考试标准试卷进行了试题例析,旨在为我国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王苗霞,张小凤,张洋[10](2012)在《酸碱两性物质溶液酸碱性判定及溶液pH值的计算》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用比较酸碱解离常数的方法判定酸碱两性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并对酸碱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近似计算公式进行简化。

二、两性物质酸碱性的判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性物质酸碱性的判定(论文提纲范文)

(1)神东煤矿物赋存与热转化特征对其黏温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煤中的矿物质及分类
        1.2.2 煤灰熔融特性研究现状
        1.2.3 煤灰黏温特性研究现状
        1.2.4 煤灰熔融特性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2.5 煤灰黏温特性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样品分析及煤灰黏度测定装置
    2.1 实验样品
    2.2 主要实验方法
    2.3 煤中矿物组成及赋存形态研究
        2.3.1 矿物赋存定量研究方法
        2.3.2 矿物组成分析
    2.4 煤灰黏度测定实验及煤灰黏度测定仪
        2.4.1 实验流程及黏度测定方式
        2.4.2 实验设备
        2.4.3 测试条件与重复性限
    2.5 本章小结
3 煤灰黏温特性研究
    3.1 主要实验方法
    3.2 实验样品黏温特性测试
    3.3 煤中矿物及其热转化对煤灰黏度影响
        3.3.1 矿物富集物及其黏温特性分析
        3.3.2 伊利石型黏土矿物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3.3 方解石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3.4 铁系矿物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3.5 其他矿物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黏温特性调控及预测模型
    4.1 主要实验方法
    4.2 煤灰混配及结果分析
    4.3 调控方案
    4.4 预测模型
        4.4.1 预测模型理论基础
        4.4.2 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性能有机层状硅酸盐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3 层状硅酸盐
        1.3.1 概述
        1.3.2 钠基蒙脱土结构和性质
        1.3.3 蒙脱土的有机改性
    1.4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1.4.1 概述
        1.4.2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结构与性质
        1.4.3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应用
    1.5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RCN)
        1.5.1 概述
        1.5.2 RCN制备方式
        1.5.3 RCN结构
        1.5.4 RCN中粘土作用机理
        1.5.5 RCN阻隔性能
        1.5.6 RCN机械性能
    1.6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及工艺配方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基本配方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实验工艺
        2.3.1 粘土溶液及悬浮液制备
        2.3.2 有机改性粘土制备
        2.3.3 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2.3.4 实验工艺流程
    2.4 实验测试方法及表征
        2.4.1 固含量测试
        2.4.2 微观表征及测试
        2.4.3 常规性能测试
第三章 CAPB用量对粘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3.1 前言
    3.2 CAPB用量对有机粘土结构影响
        3.2.1 XRD分析
        3.2.2 FTIR分析
        3.2.3 TG分析
    3.3 CAPB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3.3.1 硫化特性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Payne效应分析
        3.3.4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3.3.5 DMA分析
        3.3.6 气体透过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固含量粘土液对粘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4.1 前言
    4.2 6%固含量粘土对有机粘土微观结构影响
        4.2.1 TEM分析
        4.2.2 XRD分析
        4.2.3 FTIR分析
        4.2.4 TG分析
    4.3 有机粘土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4.3.1 硫化特性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TEM分析
        4.3.4 Payne效应分析
        4.3.5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4.3.6 气体透过性能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改性时间对粘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5.1 前言
    5.2 改性时间对有机粘土结构影响
        5.2.1 XRD分析
        5.2.2 FTIR分析
        5.2.3 TG分析
    5.3 改性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5.3.1 硫化特性分析
        5.3.2 XRD分析
        5.3.3 Payne效应分析
        5.3.4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5.3.5 气体透过性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改性pH对粘土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6.1 前言
    6.2 改性pH对有机粘土结构影响
        6.2.1 XRD分析
        6.2.2 FTIR分析
        6.2.3 SEM分析
        6.2.4 TG分析
    6.3 改性pH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6.3.1 硫化特性分析
        6.3.2 XRD分析
        6.3.3 Payne效应分析
        6.3.4 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6.3.5 气体透过性能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基于IrydiumChemistryLab的四重表征教学模式研究——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于Irydium Chemistry Lab的四重表征教学研究———以“盐类的水解”为例
    1. Irydium Chemistry Lab软件功能及使用
    2.“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理念及分析
    3. 实现四重表征相互转化的教学策略
    4. 教学实施
三、小结

(4)抗真菌肽MAF-1A抗近平滑念珠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与实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抗真菌肽MAF-1A体外抗近平滑念珠菌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抗真菌肽MAF-1A的固相合成
        1.2.2 菌株培养条件
        1.2.3 不同稀释浓度SDB培养基对近平滑念珠菌生长的影响
        1.2.4 MAF-1A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检测
        1.2.5 MAF-1A圆二色谱测定
        1.2.6 MIC值浓度下MAF-1A时间-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研究
    2 结果
        2.1 MAF-1A合成与鉴定
        2.2 不同稀释浓度SDB培养基对近平滑念珠菌生长的影响
        2.3 MAF-1A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检测
        2.4 圆二色谱测定不同稀释浓度SDB中 MAF-1A二级结构
        2.5 MIC值下的时间-杀菌曲线
    3 讨论
第二章 MAF-1A作用近平滑念珠菌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抗真菌肽MAF-1A作用近平滑念珠菌模型的建立
        1.2.2 转录组测序样品准备
        1.2.3 近平滑念珠菌Total RNA的提取
        1.2.4 Total RNA样品的检测
        1.2.5 文库构建与质检
        1.2.6 上机测序
        1.2.7 数据分析
        1.2.8 转录组数据q RT-PCR验证
    2 结果
        2.1 转录组测序样本Total RNA提取的质量检测
        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3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
        2.4 定量分析
        2.5 差异分析
        2.6 富集分析
        2.6.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2.6.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抗真菌肽MAF-1A及其荧光标记衍生肽FITC-MAF-1A的固相合成
        1.2.2 不同近平滑念珠菌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1.2.3 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2.4 MAF-1A对近平滑念珠生物膜细胞活性的影响
        1.2.5 MAF-1A与近平滑念珠生物膜结合情况的观察
    2 结果
        2.1 MAF-1A、FITC-MAF-1A合成与鉴定
        2.2 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2.3 MAF-1A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2.4 MAF-1A对近平滑念珠生物膜内细胞活性的影响
        2.5 MAF-1A与近平滑念珠生物膜结合情况观察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朔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
        1.1.2 山西中考改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先行组织者理论
        2.2.4 项目式教学法
3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情况调查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结果分析
    3.2 初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结果
4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
    4.1 提升教师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
        4.1.1 理解化学核心素养
        4.1.2 提高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1.3 教师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
        4.1.4 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4.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合理组织教学
        4.2.1 设计合适的先行组织者材料
        4.2.2 设计合适的预习学案
        4.2.3 将课堂设计成不同的探究过程
        4.2.4 适当引入化学史进行教学
        4.2.5 设计引导性材料
    4.3 改进课后评价体系
        4.3.1 课后作业的改进
        4.3.2 设计家庭探究式小实验
        4.3.3 开展研究型学习
5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案
    5.2 教学实施
        5.2.1 “酸碱指示剂”教学案例
        5.2.2 “常见的酸”教学案例
        5.2.3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5.3 教学实践结果及分析
        5.3.1 知识掌握分析比较
        5.3.2 教学效果分析比较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朔州市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调查
附录2 朔州市初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3 知识检测试卷
附录4 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5 对照班授课教学过程
致谢

(6)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去除环境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分子印迹型MIL-101 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子印迹型UiO-66 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子印迹型MOFs光催化芬顿降解磺胺类抗生素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关于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学科理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依据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高中化学与大学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教材分析
    2.1 选修4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和无机化学“化学热力学的应用”的对比分析
    2.2 选修4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和无机化学“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反应速率”内容
    2.3 选修4中“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和无机化学“酸碱平衡和沉淀平衡”内
    2.4 选修四中“化学能与电能”和无机化学“电化学基础”内容
    2.5 结论
3 大学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衔接的调查问卷研究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2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结论
4 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4.1 开辟第二化学课堂
    4.2 引入大学先修课和化学竞赛课程
    4.3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4 采用互动式教学
    4.5 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
5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大学无机化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化学科分科考试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萨省高中科学科目设置
2 化学科分科考试介绍
    2.1 考试方案与科目
    2.2 考试内容
    2.3 试题例析[5]
3 化学科分科考试特点及启示
    3.1 考查对象设定
    3.2 考试内容选取
    3.3 考试试题设置

(10)酸碱两性物质溶液酸碱性判定及溶液pH值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两性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判定问题
2关于酸碱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问题

四、两性物质酸碱性的判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神东煤矿物赋存与热转化特征对其黏温特性影响研究[D]. 张昀朋.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高性能有机层状硅酸盐制备与应用研究[D]. 王芳.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基于IrydiumChemistryLab的四重表征教学模式研究——以“盐类的水解”为例[J]. 张雪莉,郭进利,杨金凤.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06)
  • [4]抗真菌肽MAF-1A抗近平滑念珠菌作用机制的研究[D]. 成荣. 贵州大学, 2020(03)
  • [5]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朔州为例[D]. 齐艳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分子印迹型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在去除环境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D]. 万丽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关于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学科理解的研究[D]. 张宇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一种处理混合体系酸碱性问题的新方法[J]. 邱艳,刘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10)
  • [9]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化学科分科考试评介[J]. 刘公园,胡志刚. 化学教育, 2013(06)
  • [10]酸碱两性物质溶液酸碱性判定及溶液pH值的计算[J]. 王苗霞,张小凤,张洋. 中国保健营养, 2012(22)

标签:;  ;  ;  ;  ;  

两性物质酸碱度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