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忘象”认识论初探

王弼“忘象”认识论初探

一、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恒[1](2017)在《试论王弼易学的意象观》文中认为王弼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弼通过《周易注》和《周易略例》这两个文本,对《周易》的卦爻结构、取象体例及其哲学义理等作了系统的研究。王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周易》的新的诠释角度及方法,抨击了两汉象数易学繁琐零碎的解经风气,为义理派的新易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义理派易学的开创者。本文从“意象观”的角度来探讨王弼的易学思想。本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探讨王弼易学中的象。王弼虽重义理,但并非撇开象数不谈。本章分别从王弼的卦主说、爻位说、卦时说三个方面来分析王弼惯用的取象方法。可知王弼并不反对象数,心中严格掌握着卦象。第二章,分析王弼如何做到“象以达意”。首先阐述王弼易学中的意象关系,由此可知王弼肯定言、象的达意作用。接着分“由象生意”、“象随事意”这两种路径来看王弼是如何阐发义理的。最后王弼完成经传互参的工作,根据《彖传》与《象传》来解释卦爻辞。在实际注解时,王弼以传解经,大多数是根据《彖传》确定一卦之主旨,再根据《象传》来解释爻辞。第三章,论述王弼“得意忘象”说。首先探讨王弼“得意忘象”说的意涵。接着将王弼与两汉易学家的解经体例进行比较,以便知晓在“得意忘象”的解经思路下,王弼的义理易学与两汉象数易学的区别。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更多是一种新的解经态度和思路,将义理摆在首位,将象数作为工具,在方法论的层面来说并无太多运用,王弼大部分情况都是以自己的取象方式并循着《易传》来解释卦爻辞的字面意思。总的来说,王弼治《易》有其局限性,但一扫汉易之繁琐,重在领悟《易》书中的圣人之意,给《周易》研究携来一股清新之风。

邓心强[2](2012)在《近30年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象”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近30年古代文论界围绕"象"范畴的研究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象"范畴的发展演变史,"象"的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与表现,"象"的分类及其后世影响,"象"在哲学命题中的地位与功用,"象"的子范畴辨析",象"与"image"的中西对比,意象与意境的探讨,《庄子》散文的"象"言说分析。虽取得部分成就,但在某些方面诸如"象"范畴在先秦的泛化及其内涵、外延,"象"交织、渗透所形成的范畴群落,"象"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的运用,"象"进入文论层面成为元范畴后的内涵与外延、渗透与跨越,"象"所体现出的中国文论范畴之民族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张晓立[3](2012)在《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对本体论的理论突破是那个时候哲学家们的重要贡献。而言意之辨既做为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又做为一个哲学方法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思考的焦点。“言意之辨”做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哲学问题及其重要的方法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哲人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来追求人与天的契合。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综合考察魏晋玄学的重要问题和方法——“言意之辨”。“言意之辨”不仅是重要哲学问题,而且是儒道融合,构建形上思辨哲学的重要方法。本文还努力研究“言意之辨”的具体内涵,研究言意之辨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形态和作用,努力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研究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对以后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言意之辨”的源流。分析了“言”“意”的概念的产生及其变迁,探讨“言”、“象”、“尽”、“意”的具体来源及其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含义。“言意之辨”问题作为人类思索中常见的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中的文章中屡见不鲜。以“名实之争”为代表,先秦诸子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应用。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中国哲学传统的依经解义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并分析了汉末学术的转向和随之带来的新气象。接着本文考察了魏晋时期,王弼、嵇康、郭象、欧阳建等先哲对“言意之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分别分析了王弼的“得意忘言”,着重分析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解和发挥;郭象的“寄言出意”,与其独化论思想紧密结合;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强调理解与解释的同时性;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分析了欧阳建反对言不尽意论的特殊原因。然后又分析“言意之辨”作为方法论,对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思想的互相融合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探讨了“言意之辨”作为方法论对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言意之辨不仅对魏晋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还在近代中国哲学研究中被重新审视,冯友兰、金岳霖等各自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向西方解释中国哲学;言意之辨在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主要是借鉴西方诠释学方法来进行。

陈哲[4](2007)在《王弼“言意之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弼的“言意之辨”思想在魏晋玄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章。其基本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本文主要以《明象》章为依据,探讨王弼“言意之辨”思想丰富的理论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先秦儒、道两家的言意观和东汉末期的言不尽意论,它们是王弼“言意之辨”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文化先导。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王弼“言意之辨”的理论内涵。其“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言意关系思想不仅反映了其高度的理论思辨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人类思维活动作为心理活动的思维规律。第三部分则简要总结王弼“言意之辨”的理论意义。总之,王弼的“言意之辨”因其理论的丰富性和高度的思辨性,其意义已经远超解易注经之外,上升到哲学思维方法的高度。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的精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程辽[5](2006)在《王弼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时期。魏晋玄学正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中古时期思想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王弼正是这朵奇葩的创始人之一。在王弼的玄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 首先,王弼对“有无”关系的论证,阐明了万物之具象与抽象之关系,将社会人事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王弼从“有无之辨”出发,提出了“得意忘言”的哲学致思方式,从而厘清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有不同的功能,认为“得意忘言”的途径是越“言象”而体证“意”。在王弼的政治价值理念里,王弼进一步对“有”、“无”,“本”、“末”相互关系的论证,认为“有无本末之辨”是政治价值理念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之源。这样,王弼通过对“有无”问题的论证,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解决了封建政权与新兴士族之间的关系,将封建社会的形成、运行等纳入到“无”这个范畴,以满足于乱世中的封建国家建设的需要。 其次,王弼在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政治制度设计。在王弼看来,“本于自然之名教”是封建国家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王弼认为,“体用如一”的思维观念是沟通“自然”与“名教”的桥梁。他通过对“体用何以如一”、“理想社会的具体设计”来证明乱世中的封建国家,建立“本于自然之名教”的重要性,其具体措施就是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的政治伦理策略。王弼认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秩序应该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政治制度的设计者必须做到“守母以存子”,“以寡制众”、“以一御多”,要求封建君主在具体的治国过程中,应该遵从“适时居位”的伦理原则。王弼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的论证,包含着对老子“崇本息末”的继承和发展,这实为王弼玄学政治伦理思想显着特点。 再次,王弼提出了封建社会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封建君主的伦理问题。封建君主就是保证封建社会顺利运行的政治行为主体,他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就是封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乱世的魏晋士人说,渴望出现一个有情的封建君主来推行新的封建社会运行秩序,是保全他们利益的必需。于是,王弼首倡“圣人有情”。王弼通过“援道入儒”的方式,提出了孔子是“无”,老子是“有”,

张慧[6](2004)在《王弼“言意之辨”的探析》文中认为“言”“意”问题是一个蛰伏在人们思想和生活中的问题。长久以来,它一直被“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的思路困扰。王弼的“言意之辨”是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王弼在“言意之辨”中认为“意”是圣人之意,“言”和“象”是圣人用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方式和载体,“言”和“象”承载的“意”传达的是天地变化中的至理。“意”也是圣人对“宗”、“无”的体悟,是人得以保全性命的真意。所以,“言”和“象”要表现和传递的“意”是圣人之意而不是个人的“任意”、“妄意”和“固意”。王弼肯定了“意”需要“言”和“象”来表现和表达,“言”和“象”是表现“意”的必要形式,“象”和“言”共同承载和传递“意”,人们可以根据“言”和“象”来理解“意”。因此,在“言意之辨”中“言”、“象”、“意”各自归位,各有其职。 王弼在辨析“言意之辨”时不是将思路停留在“言尽意”或“言不尽意”,也不是用“言尽意”或“言不尽意”来解决“言”“意”问题的。他从“意”为“象”和“言”的存在依据的确立,再到从寻“言”而“明象”,寻“象”而后“得意”的认识方法线路确立,最后回到以“出意”为“象”和“言”作为表现方式的目的来解决的。他得出了“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观点。 王弼“言意之辨”的辨析是与他“以无为本”的玄思和圣人情结相互回应的,这是以他对思想的关注和现实生活关怀的态度进行的,所以“言意之辨”不是仅限于方法论的解决而且也是人生论的解决,是可以回归生活的思想。

哲学所资料室[7](2002)在《近期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胡维定[8](2001)在《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王弼《周易略例》的认识论思想为代表论述了以正始新义为发端的魏晋玄学所开创的思辨哲学一代新风。作者认为王弼的认识论思想扫荡了神学谶纬 ,把民族的思维水平和思辨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王弼易学的意象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弼易学中的“象”
    第一节 卦主说
    第二节 爻位说
    第三节 卦时说
第二章 象以达意
    第一节 王弼易学中的意象关系
    第二节 “象以达意”的两种路径
    第三节 经传参合,以传解经
第三章 得意在忘象
    第一节 “得意忘象”说的意涵
    第二节 王弼与两汉易学家解经体例的比较
    第三节 “得意忘象”说的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言意之辨溯源
    第一节“言”“意”的产生及特点
        一、言意的基本含义
        二、从《诗经》来看言意关系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名实之辨”
        一、儒家的正名思想
        二、道家的名实思想
        三、名家的名学思想
    第三节 汉代哲学的言意之辨
        一、汉代儒学的“经学化”
        二、道家思想的新发展
        三、董仲舒的名实相符思想
        四、汉末到魏初的学术转变
第二章 魏晋言意关系争鸣
    第一节 何晏和王弼的言不尽意观
    第二节 郭象的寄言出意观
    第三节 阮籍和嵇康的言意之辨思想
        一、阮籍的言意之辨思想
        二、嵇康的寄言广意的思想
    第四节 欧阳建“言尽意”观
    第五节 支遁和僧肇的言意之辨思想
    第六节 得意忘言作为哲学方法论的特征
第三章 魏晋以后言意之辨的发展
    第一节 佛教的言意之辨方法论——顿悟
    第二节 宋明理学的直觉方法
    第三节 近代中国哲学的言意之辨
    第四节 当代中国诠释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王弼“言意之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一、王弼“言意之辨”的文化前提
    (一) 先秦儒、道两家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二) 东汉末期的言不尽意论
二、王弼“言意之辨”的理论内涵
    (一) “言”、“象”、“意”的含义
    (二) 王弼“言意之辨”的内涵
    (三) 王弼“言意之辨”的心理学意蕴
三、王弼“言意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 “言意之辨”的哲学意义
    (二) “言意之辨”的人生旨向意义
    (三) “言意之辨”在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方面的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5)王弼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一、政治价值理念——“以无为本”
    (一) “有无之辨”——王弼政治价值理念提出的背景
    (二) “得意忘言”——提出政治价值理念的致思方式
        1、“言”、“象”、“意”之间的关系
        2、“言”、“象”的功用职能
        3、越“言象”而体证“意”
    (三) “有无本末之辨”——政治价值理念的最高地位的确立
        1、“有”、“无”的相互关系
        2、“本”与“末”的相互关系
二、政治制度伦理设计——“名教本于自然”
    (一) 本于自然之名教——最理想的制度伦理
    (二) “体用如一”——沟通“自然”与“名教”的桥梁
        1、体用何以如一?
        2、“体用如一”的理想社会设计
    (三) “祟本举末”——落实“名教本于自然”的政治伦理策略
        1、“守母以存子”
        2、“以寡制从”、“以一御多”
        3、“适时居位”
三、政治行为主体伦理——“圣人有情”
    (一) 政治行为主体伦理的基本品格——圣人有情
    (二) 圣人有情确立的依据——动静一源
    (三) 圣人有情的展示——性分自然
        1、人依性分,性从于自然
        2、因物之性、物性自得
        3、教民自化
四、王弼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 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理念的理解
    (二) 有助于加强我国和谐社会政治制度伦理的建设
    (三) 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加强政治行为主体伦理的建设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王弼“言意之辨”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王弼的“言意之辨”兴起的缘由
    1、“言意之辨”在正始的兴起
    2、“言意之辨”兴起的缘由
        (1)、士人参与现实方式的变化
        (2)、治学方法的变迁
    3、“言意之辨”在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辨析
        (1)、先秦儒家解决“言”“意”问题的思路
        (2)、先秦道家解决“言”“意”问题的思路
二、王弼“言意之辨”的形成
    1、王弼“言意之辨”的辨析
        (1)、“象”、“言”、“意”释义
        (2)、《明象》篇中的“言意之辨”
        (3)、王弼在其它着述中的“言意之辨”
    2、王弼“言意之辨"和他的玄学思想
        (1)、“言意之辨”与“以无为本”
        (2)、“言意之辨”与圣人情结
三、王弼“言意之辨”的价值
    1、治学的方法指向
    2、“象”在“言”“意”问题中的价值
    3、人生之路的指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

(8)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寻言观象、寻象观意的认识进程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认识目的
触类为象、合义为徵的认识辩证法
正始新义开创思辨哲学一代新风

四、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王弼易学的意象观[D]. 杨丽恒.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2]近30年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象”研究述评[J]. 邓心强. 武陵学刊, 2012(05)
  • [3]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D]. 张晓立.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2)
  • [4]王弼“言意之辨”研究[D]. 陈哲. 吉林大学, 2007(04)
  • [5]王弼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程辽. 重庆师范大学, 2006(11)
  • [6]王弼“言意之辨”的探析[D]. 张慧. 四川大学, 2004(02)
  • [7]近期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J]. 哲学所资料室. 哲学动态, 2002(02)
  • [8]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J]. 胡维定. 学海, 2001(06)

标签:;  ;  ;  ;  

王弼“忘象”认识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