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异黄酮大豆新品种中豆27选育及栽培技术

高异黄酮大豆新品种中豆27选育及栽培技术

一、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杰,陈怀珠,覃夏燕,韦清源,汤复跃,郭小红,陈渊,梁江[1](2021)在《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文中指出【目的】调研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2018—2020年对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的大豆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对象为大豆种植及加工相关合作社、企业及地方农业局,主要调查广西大豆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区域分布、加工情况及原料来源等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各地栽种大豆较普遍,以夏大豆和秋大豆为主(约占72%)、春大豆次之(约占28%)。自2000年以来,广西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整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桂林、河池、百色、南宁及崇左等5个市,2017和2018年5个市的大豆产量分别占广西总产量的68.31%和69.77%。广西大豆多为山区旱地零星种植,且以玉米套种、果园间种或田埂豆的方式种植为主;生产上新品种更新速度较慢,春大豆品种仍以桂春8号和桂早2号等品种及地方农家种为主,夏大豆则以桂夏1号和桂夏3号等品种为主。1992—2020年广西共选育审定大豆品种45个,其中春大豆29个、夏大豆16个;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41个,通过国家(南方)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9个。广西传统豆制品加工以腐竹、豆腐、豆豉、腐乳、酱油和豆酱等为主,其加工原料主要来自我国东北地区;进入21世纪后新增大豆压榨(主要产品为油脂和豆粕)加工,其加工原料100%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广西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种植效益低且自给率低,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豆制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率低,科企联合攻关少,大豆生产优势发掘不足。【建议】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大豆产业发展中机械化程度低、品种产量低及专用型品种少等瓶颈问题;强化科学布局,重点支持大豆优势区域和重点品种,促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桂字号品牌;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同开发东盟大豆种植市场,进而促进广西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段雪梅[2](2020)在《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等营养物质,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植物肉”,在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大豆异黄酮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大豆发育过程中次生代谢的产物。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大豆异黄酮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生长因子活性和激素分泌等。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丰富,如抗氧化,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等,是目前医疗领域研究的潜在抗癌物质。因此选育高异黄酮大豆品种对于医疗健康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含量除由其合成分解过程中相关酶基因决定外,还受到MYB类转录因子的调控。MYB型转录因子是功能最为多样的一类转录因子,目前已有研究证实MYB转录因子参与了植物中苯丙烷次级代谢途径的调控,黄酮类代谢途径就是其分支之一。研究表明,MYB类转录因子可以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的积累,但也有研究证实GmMYB39基因的过表达会抑制大豆异黄酮的合成[1]。MYB类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其功能涉及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以及植物次生代谢等多方面。这些先前的研究成果为GmMYB12B2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实验室原有的转基因植株基础上运用Elisa、Western blot、South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完成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完成了GmMYB12B2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对GmMYB12B2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成熟大豆种子异黄酮的含量。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South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当中,且是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Western blot证实目标蛋白和抗除草剂蛋白都已在大豆中稳定表达;ELISA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目标蛋白表达量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MYB-1和MYB-2达到了非转基因株系的5倍以上,MYB-3达到了非转基因株系的3倍以上。2.qRT-PCR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胚中表达量较高,在茎叶中的表达量偏低;同一植株中在胚发育前期表达量大致随着胚的成熟而升高,但在30天胚中的表达量有所下降,在40天胚中表达量又再次回升。3.对目标产物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MYB-1和MYB-2转基因植株异黄酮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有显着提高,分别为4.07mg/g和4.75mg/g,其中MYB-2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提高了约1.82倍,主要是大豆苷与染料木苷提高较为显着,分别提高了1.77倍和1.90倍。表明在大豆中过表达GmMYB12B2基因,有助于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4.对GmMYB12B2转基因大豆和受体对照大豆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YB-1株系在株高和底荚高度上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MYB-2在株高上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与转基因植株其余农艺性状表现均为差异不显着。

王继峰[3](2019)在《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及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异黄酮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能对人体内的雌激素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其抗氧化、抗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在必要条件下均很理想。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须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育目标。要想获得理想的基因组合,就要采取大豆异黄酮含量较高的搭配,这样的组合出现正向或负向的超亲机率小,出现高异黄酮的个体较多。

汤复跃,陈渊,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4](2019)在《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西大豆育种进展,并结合广西大豆生产需求和自身优势,对今后广西大豆育种提出相关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公开发表文献资料及育种单位提供的内部材料,从遗传育种研发体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开始—"八五"(S6.5-8.5)、"九五"—"十五"(S9.5-10.5)、"十一五"(S11.5)和"十二五"至今(S12.5-)4个时期的广西大豆育种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今后广西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结果】广西大豆育种项目、经费及其来源均迅速增加,其中项目由S6.5-8.5时期的2个增加至S12.5-的23个,经费由S6.5-8.5时期的5万元增加至S12.5-时期的1260万元,S11.5时期起建成5个大豆育种平台。至今,正式通过审定命名的大豆品种共39个,其中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双审定品种3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5个,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31个;S6.5-8.5、S9.5-10.5、S11.5和S12.5-时期分别有4、10、12和13个品种通过审定;37个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个通过系统选育而成;高蛋白品种15个,高油品种2个,双高品种4个,菜用品种1个、高异黄酮品种2个、高抗镉金属品种2个。39个大豆品种共追溯到40个祖先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03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且祖先亲本中,有11个是广西本地种质,占27.5%;有22个是我国其他省(区)种质,占55.0%;有7个是国外种质,占17.5%。春大豆育种骨干亲本9个,夏大豆育种骨干亲本6个。优良大豆新品种的育成及大面积推广,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广西大豆高产育种主要利用育成品种(祖先亲本含丰产性好的种质材料)或丰产性好的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广西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至今收集保存有6000余份,但利用率低(地方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2%,野生大豆种质利用率为0)。【建议】加大科研投入,丰富育种手段,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尤其是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驯化和利用;在保持广西大豆高蛋白优势的同时,加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耐荫、适宜机械化的绿色大豆新品种,尤其是夏大豆品种;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李冬梅[5](2018)在《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大豆异黄酮组分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异黄酮不仅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防御过程,同时在保护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豆是天然异黄酮的主要来源,为了满足市场对大豆异黄酮的需求,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品种选育成为育种人员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哈尔滨,长春和沈阳3个地点对180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大豆黄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含量进行评价,并利用高密度SNP图谱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不同环境下大豆异黄酮组分性状的遗传位点、预测控制异黄酮组分含量的优异等位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为选育优质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多环境大豆种质资源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大豆异黄酮组分含量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表型值均表现为连续单峰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特点;在不同环境下3种异黄酮组分的变异系数大小受环境、年份影响较小;总异黄酮与大豆黄素、黄豆黄素、染料木黄素间呈极显着正相关;高异黄酮品种中豆27和低异黄酮品种九农20的异黄酮3种组分积累量增减幅度各有差异,但在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动态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大豆种质资源籽粒总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了244个与异黄酮含量相关的SNP位点,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SNP位点rs42031764同时控制总异黄酮和大豆黄素含量,并且在多个试验点重复检测到,是控制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重要位点;选取与关联位点距离小于20Kb的14个候选基因,其中候选基因Glyma.08G309500和Glyma.08G310300表达量模式在中豆27和九农20的差异较大,基因注释分别为蛋白激酶和锌指结构,推测这2个基因可能参与异黄酮的合成。3.候选基因Glyma.08G309500和Glyma.08G310300初步功能鉴定转Glyma.08G309500基因过表达根中异黄酮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对照,转Glyma.08G310300基因过表达根中异黄酮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推测候选基因Glyma.08G309500具有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功能;且转Glyma.08G309500基因敲除靶点的毛状根中异黄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转Glyma.08G310300基因敲除靶点的毛状根中异黄酮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进一步明确Glyma.08G309500基因可能参与大豆异黄酮的合成过程。4.Gm MPK20-6基因功能鉴定根据基因序列比对,Glyma.08G309500基因与拟南芥At MPK20基因同源性较高,因此,将Glyma.08G309500基因命名为Gm MPK20-6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Gm MPK20-6基因与逆境和胚乳合成有关。通过根癌农杆菌子叶节法转化大豆受体东农50,得到3个T3代转基因稳定株系,3个转基因株系籽粒的总异黄酮含量、大豆黄素、染料木素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Gm MPK20-6基因在大豆籽粒异黄酮合成中起到正调控作用;3个转基因株系抗病性明显高于对照,推测Gm MPK20-6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异黄酮含量来提高大豆对生物胁迫的抗性。

李真,梅淑芳,梅忠[6](2017)在《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豆异黄酮具有显着的保健、药理功能,为了推动高异黄酮大豆的育种及应用,本文对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和药理功能、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分析、高异黄酮大豆的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高异黄酮大豆高效栽培技术、大豆异黄酮的检测与提取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孙君明,韩粉霞,闫淑荣,杨华,李斌[7](2015)在《高异黄酮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68的选育》文中提出高异黄酮大豆品种中黄68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的低豆腥味大豆品种中黄18为母本,日本引进的7S蛋白亚基缺失(α’亚基缺失和β亚基含量低)的大豆材料7S3(Karikoi-43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后代籽粒的异黄酮含量,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EFPAGE)技术检测脂肪氧化酶基因缺失,并进行多年生化标记辅助选择而成。该品种2013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异黄酮含量高(5 135.86 mg·kg-1)、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商品性好、综合性状优良,属高异黄酮含量低豆腥味的特用大豆新品种。

孙恺[8](2015)在《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的筛选、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且大豆中的含量较高。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能够降低胆固醇水平、防癌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和开发,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大豆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野生大豆品系ZN01为材料,辐射诱变获得了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SHIS-01。以野生型为对照,对比研究了突变株的异黄酮组分、营养成分和主要农艺性状。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效率,并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尽管异黄酮总含量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种植有所变化,但突变体SHIS-01的异黄酮含量在连续3个育种世代都显着高于野生型。除黄豆苷元外,突变体的黄豆苷、大豆苷、染料木苷、丙二酰黄豆苷、丙二酰染料木苷、丙二酰黄豆黄素苷、染料木苷元等组分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除幼苗新生叶片颜色、籽粒皮色和较长的全生育期外,突变体的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仿。除膳食纤维外,高异黄酮突变体的营养成分与野生型基本相同。但突变体的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与野生型相比差异较大,可能是由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化所引起。2、微波辅助法和超声波法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提取量分别为4.74mg/g和7.01mg/g。超声波法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效率显着高于微波辅助法,是微波辅助法的1.48倍。但超声波法所需的最佳时间有待深入确定。3、观察了生大豆、现磨豆浆、煮熟大豆和烘熟大豆中的异黄酮含量的变化,发现异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现磨豆浆>生大豆>烘熟大豆>煮熟大豆。现磨豆浆(含豆渣)所含异黄酮是生大豆的1.93倍,而煮熟大豆中异黄酮损失量达16.67%。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研磨豆浆的方式摄入大豆,可以明显提高大豆异黄酮的摄入量。突变体SHIS-01稳定的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特性,为未来高异黄酮大豆的生物育种拓宽了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大豆异黄酮的加工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孟珊[9](2014)在《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解析、区域分化和优化组合设计》文中提出异黄酮是大豆等豆类植物中富含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从大豆籽粒中共分离出12种组分,依据苯环配基的差异可归为三大类:大豆苷类异黄酮,染料木苷类异黄酮和黄豆苷类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功能,主要集中在预防癌症、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不同组分也具有各自特定的保健功效,如大豆苷类异黄酮可调节人体内雌雄激素水平,染料木苷类异黄酮可有效预防癌症,而黄豆苷类异黄酮则对骨质酥松症具有疗效并具有抗氧化活性等。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的专用品种选育可成为现代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方向。我国大豆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地方品种作为几千年来农民在耕种过程中选育出的品种,其遗传多样性为现代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与基因宝库。了解资源群体中异黄酮的遗传变异情况,明确控制异黄酮含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结构,准确定位异黄酮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是开展异黄酮育种的必要前提。植物育种的主要过程是通过优化杂交亲本组合和后代精准的选择从而获得优异等位变异的最佳组合。分子标记技术为解析目标性状遗传体系进而设计最优亲本组合和辅助后代选择提供了有力工具。利用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能对群体进行较为全面的遗传解析,但SNP标记的双等位变异特性不适用于具有丰富复等位变异的资源群体,同时自交作物中较长的LD衰减距离也会在定位中带来较多假阳性结果。一套适用于自交作物资源群体GWAS的遗传标记以及由其结果生成的数量性状位点-等位变异矩阵(QTL-allele矩阵)可以为亲本组配提供全面的遗传结构信息,从而实现将分子生物学整合进传统育种的梦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366份来自于中国大豆6大生态区24个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种资源(Chinese soybean landrace population,CSLRP)。对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异黄酮总含量(total isoflavone content,TISF)、大豆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daidzin group content,TD)、染料木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genistingroup content,TG)和黄豆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glycitin group content,TGL)在4个环境下获得表型数据,分析不同生态区的遗传变异特点,并针对不同性状筛选出一批优异资源供育种利用。根据具有广泛遗传变异的地方品种群体CSLRP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水平建立一套由遍布全基因组SNP衍生的SNPLDB(SNP linkage disequilibrium block,SNP连锁不平衡区段)标记,分析其在全基因组的分布特点,通过比较SNP和SNPLDB标记在异黄酮含量GWAS中的效用,说明SNPLDB是有效的关联分析标记。利用SNPLDB标记并通过“两步法”对资源群体的异黄酮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而分析该群体中异黄酮性状的遗传结构,构建关联位点的QTL-allele矩阵,了解不同生态区材料遗传结构的差异,发掘优异等位变异,为后续的异黄酮组分含量育种提供亲本信息并进行杂交组配预测。分析4个异黄酮相关性状遗传体系的共性和特异性,利用总含量性状的遗传信息辅助进行组分含量性状的亲本组配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中国大豆地方品种异黄酮性状具有很大的遗传变异,各生态区遗传变异存在差异,并在各区中筛选出异黄酮特异种质.在CSLRP的四个检测环境中TISF性状均表现出很大的表型变异,环境间平均数据的变异范围为423.8~6,579.6μgg-1,个别环境中含量上限可高达8,514.0μg g-1,遗传变异系数GCV为27.1%,且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92.5%)。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与环境互作虽然显着,但远远小于材料基因型变异,环境对表型变异影响相对较小。性状TD、TG和TGL的遗传变异特点与TISF相似,变异范围分别为116.7~2,984.9μg g-1,319.4~4,040.0 μgg-1和8.5~1,208.0 μ g-1,三种组分占总含量的百分比大致为35.2%、51.9%和12.9%,黄豆苷类TGL含量变幅最广,但异黄酮组分含量最高的为染料木苷类TG含量。GCV分别为34.5%、32.1%和35.0%,可知三组分含量的遗传变异程度比异黄酮总含量更大。TD、TG和TGL的广义遗传率同样较高,分别为93.0%、93.4%和92.9%,说明异黄酮性状具有较高的育种选择效率。四个性状在6大生态区材料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对于性状TISF,第Ⅰ生态区品种具有最低的表型平均值和最高的遗传变异系数,而Ⅱ和Ⅵ区品种的表型平均值最高但遗传变异系数却最低,说明Ⅰ区品种异黄酮含量普遍不高但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而Ⅱ和Ⅵ区拥有较多的高异黄酮总含量的品种但变异范围却相对较小。三个组分含量性状中,TD和TG表型变异特点均与TISF较为相似,最低表型均值均来自Ⅰ区而最高表型均值均来自Ⅵ区,且Ⅰ区还具有最为广泛的变异。性状TGL的最低表型均值也来自Ⅰ区,但最高表型均值以及最广泛变异均来自Ⅱ区。另外除TG在Ⅵ区含量最高外,其余三个性状含量最高值均存在于Ⅱ区。以 TISF>6,000 μg g-1,TD>2,400 μg g-1,TG>3,200 μg g-1和 TGL>900 μg g-1为筛选标准,分别筛选出6、7、10和9份特异种质材料,共计24份,来自于全部6个生态区,其中Ⅱ区材料最多(13份),Ⅲ区的最少(1份)。TISF、TD、TG和TGL含量最高的材料分别为N23587(6,579.6μg g-1,Ⅱ区)、N24452(2,984.9 μg g-1,Ⅱ区)、N24603(3,894.8 μg-1,Ⅵ区)和N24296(1,053.4 μg g-1,Ⅱ区)。存在较多的兼具多个性状优点的特异种质,如来自Ⅱ区河南的N23587既为高大豆苷类(2,605.1 μgg-1)种质又为高染料木苷类(3,251.2 μgg-1)种质,同时也为高异黄酮总含量最高的种质;来自Ⅲ区陕西的N23576同时入选高大豆苷类(2,572.0μg g-1)、高黄豆苷类(933.4μg g-1)和高异黄酮总量(6,497.4 μg g-1)特异种质。2建立适用于资源群体GWAS和后续育种研究的SNPLDB标记.在CSLRP群体中,以全基因组116,769个SNP为基础,在200 kb片段长度的设定窗 口内以 D’(the standardized disequilibrium coefficient,标准化不平衡系数)大于 0.7为LD标准,共计获得29,121个SNPLDB,每个标记覆盖1~128个SNP,物理长度为1 bp~200 kb,等位变异个数为2~12个。通过与SNP进行GWAS结果进行比较发现SNPLDB具有显着优点:复等位变异特性更符合自然群体复杂性状的遗传构成特征;LD衰减距离缩短进而提高了作图精度;覆盖了更多的基因组信息;减少了假设测验时间以及GWAS第一类错误率;本身即为核苷酸序列的一段因此其变异类型更接近于目标QTL/基因特征。SNPLDB标记能有效的运用于复杂性状的关联分析以及后续的分子辅助育种工作中。3中国大豆地方品种异黄酮性状的全基因组遗传构成以及其在生态区间的分化.使用“两阶段”关联分析在CSLRP的366份材料中对4个异黄酮性状进行遗传结构解析,性状TISF的遗传部分解释了表型变异的92.9%,其中6个“主要QTL”(位点贡献率大于3.0%)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31.2%,其余38“低效QTL”(位点贡献率小于3.0%)的贡献率总和为41.0%,而未定位的微效位点解释了剩余20.7%的表型变异。对于三个组分性状TD、TG和TGL,遗传部分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同样较高,分别为93.3%、93.6%和93.6%;分别拥有8、7和5个“主要QTL”,其表型变异解释率均略高于TISF的“主要QTL”,分别为39.4%、36.4%和38.2%,TD位点最高;“低效QTL”的解释率则均低于TISF,分别为34.3%、37.1%和34.3%;未定位的微效位点解释率分别为19.6%、20.1%和21.1%,性状TGL最高。性状TISF获得44个SNPLDB关联位点,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3号染色体上拥有最多QTL(7个),且表型解释率最高(8.2%)的位点qTIsf-a-03-5也在该染色体上,图位约为29.2 Mb。三个组分性状TD、TG和TGL分别获得50、42和37个关联QTL。不同组分性状与总含量的遗传结构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TD、TG和TGL与总量位置一致或相近的位点分别位于14、12和12个染色体区间内。4号染色体上具有最多的控制TD的QTL(7个),但表型解释率最高(7.4%)的位点qTd-a-05-3则位于5号染色体的38.5 Mb附近。3号染色体上除TISF外还拥有最多的TG和TGL控制位点(均为6个),性状TG中解释率最高(8.3%)的位点qTg-a-03-2也位于3号染色体29.2 Mb附近,而性状TGL中位于11号染色体8.3 Mb附近的位点qTgl-a-l1-1为所有位点中唯一一个解释率超过10%的QTL(高达16.8%)。性状TISF的每个QTL位点等位变异个数变幅2~12个均值为4.5个,累计等位变异199个,而三组分TD、TG和TGL每个QTL等位变异数分别为2~10、2~10和2~11个,均值分别为4.2、4.7和4.6个,累计总数分别为212、198和171个,不同性状间单个位点等位变异数的差异不大,但由于位点个数的差异使得TD位点具有最多的累计变异个数,TGL位点则拥有相对较少的累计变异数。根据CSLRP群体中4个性状等位变异效应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4个QTL-allele矩阵,矩阵大小为位点标记数×366份材料,矩阵中整合浓缩了各个性状的遗传信息。所有矩阵中无论高值或低值材料均携带一定数量的增效和减效等位变异,意味着该群体中蕴藏着分离重组产生优良后代的巨大潜力。以中国大豆6大生态区为单位,CSLRP群体QTL-allele矩阵可分解为6个生态区的QTL-allele矩阵。在全部4个目标性状中,来源于不同生态区材料所含有的位点等位变异频率的差异导致了 QTL结构分化,这也是各生态区异黄酮表型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分化较严重的位点多数具有较多的等位变异类型。各生态区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Ⅱ和Ⅳ生态区位点多样性较高,而TISF和TGL性状的位点在V区、TD和TG位点在Ⅵ区遗传多样性较低。杂交亲本组配预测从各个生态区内部材料出发,兼顾跨生态区组合,性状TISF、TD、TG和TGL中分别获得了 34、49、42和38个代表性优异杂交组合,每个性状均具有获得高于亲本表型值后代的潜力,后代预测值与亲本表型值比率最高分别可达1.28、2.08、1.61和1.50倍,TD性状具有最高的育种潜力。4各异黄酮性状遗传体系具有共性可进行综合优化组合设计.CSLRP中四个异黄酮性状共计定位到173个关联QTL,分布在全部20条大豆基因组染色体上。异黄酮遗传体系中大多数位点(约总数四分之三)可同时控制2个以上性状,有37个长度较短的染色体区间(5 Mb左右)中包含2个以上性状的QTL,共涉及130个关联QTL,分布在除7、10和12号染色体之外的其余17条染色体上。3号染色体上拥有最多的区间(5个)。5号染色体上的36.6~38.5 Mb区间中同时检测到了与全部4个目标性状关联的QTL,可作为研究异黄酮组分含量遗传共性的重点区段。其余43个位点体现了遗传体系的特异性,是组分间含量差异的遗传基础。由于异黄酮各性状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各性状的选育均会对其他性状产生影响。结合异黄酮总含量性状,三大异黄酮组分含量育种中均有望获得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同时提高的后代,针对不同生态区来源材料分别预测了 32、24和13个综合优化组合。

梅忠,孙健,孙恺,舒小丽,吴殿星[10](2014)在《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生物合成及种质发掘与遗传育种》文中认为大豆异黄酮系一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属于二元酚类植物雌激素,具有显着的保健功能,为了更好地推动高异黄酮大豆生物育种及其产业化,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包括大豆类黄酮作用机制和保健功、产品开发和安全评估、生物合成、种质筛选鉴定与遗传育种。

二、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广西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2.1 广西大豆种植业概况
    2.2 广西大豆科技创新应用情况
        2.2.1 品种改良
        2.2.2 栽培技术
        2.2.3 机械化技术
    2.3 广西大豆加工业情况
        2.3.1 豆油加工企业
        2.3.2 大豆传统食品加工企业
3 广西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大豆种植效益偏低导致自产大豆不足,自给率较低
        3.1.1 单位面积产量低
        3.1.2 机械化程度低
        3.1.3 田间管理成本高
        3.1.4 受进口大豆和北方大豆双重挤压
    3.2 大豆品种同质化严重
    3.3 加工副产品利用率低
    3.4 科企联合攻关少
    3.5 大豆生产优势发掘不足
4 广西大豆产业发展建议
    4.1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大豆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4.1.1 联合育种、机械专家研发小型机械配套的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1.2 科企联合,选育专用型大豆品种
        4.1.3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延长大豆加工产业链
        4.1.4 增加科研支持力度,挖掘大豆生产潜力
    4.2 强化科学布局,重点支持大豆优势区域和重点品种,促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桂字号品牌
    4.3 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

(2)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基因技术发展与转基因作物
    1.2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和安全性
    1.3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现状
    1.4 转基因植株鉴定技术
        1.4.1 翻译水平检测方法
        1.4.2 转录水平检测方法
        1.4.3 其它检测方法
    1.5 MYB转录因子概述
    1.6 大豆异黄酮简介
        1.6.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质
        1.6.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1.6.3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价值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检测所需相关药品配方
    2.2 方法
        2.2.1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PAT试纸条检测
        2.2.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2.2.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
    2.3 结果
        2.3.1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PAT试纸条检测
        2.3.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
        2.3.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表达量分析
    3.1 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相关引物
        3.1.4 相关药品配方
    3.2 方法
        3.2.1 大豆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3.2.2 Real Time PCR分析
        3.2.3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蛋白表达量ELISA检测分析
    3.3 结果
        3.3.1 Real Time PCR分析GmMYB12B2 基因组织表达特性
        3.3.2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ELISA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试验设计
        4.1.3 农艺性状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质量性状结果分析
        4.2.2 数量性状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MYB12B2 转基因植株目标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与药品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异黄酮
        5.2.2 GmMYB12B2 转基因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5.3 高异黄酮大豆种质资源与育种利用潜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及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高异黄酮大豆品种结构组成
3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3.1 物理性质
    3.2 化学性质
4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
    4.1 调节人体雌激素
    4.2 抗氧化
    4.3 抗癌
    4.4 降低胆固醇
5 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
    5.1 培育品种的目标
    5.2 亲本选择
    5.3 新品种选育
    5.4 检测和提取

(4)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
    2.1 广西大豆遗传育种研发体系
        2.1.1 大豆生产需求与育种目标
        2.1.1. 1 S6.5-8.5时期
        2.1.1. 2 S9.5-10.5时期
        2.1.1. 3 S11.5时期
        2.1.1. 4 S12.5-时期
        2.1.2 育种相关科技项目
        2.1.3 研究平台与力量
        2.1.3. 1 育种单位
        2.1.3. 2 育种平台
    2.2 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利用
        2.2.1 大豆新品种选育
        2.2.1. 1 审定的大豆新品种
        2.2.1.2优质品种
        2.2.1. 3 特用品种
        2.2.1. 4 大豆高产育种
        2.2.2 标志性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2.2.2. 1 S6.5-8.5时期
        2.2.2. 2 S9.5-10.5时期
        2.2.2. 3 S11.5时期
        2.2.2. 4 S12.5-时期
    2.3 大豆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
        2.3.1 大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利用
        2.3.1. 1 野生大豆资源研究
        2.3.1. 2 生育期组归属和品质研究
        2.3.2 优异亲本解析与育种利用
        2.3.2. 1 春大豆骨干亲本
        2.3.2. 2 夏大豆骨干亲本
    2.4 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
3 建议
    3.1 加大科研投入, 丰富育种手段, 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
    3.2 加强绿色大豆新品种选育
    3.3 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5)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大豆异黄酮组分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1.1.1 大豆异黄酮的组成与结构
        1.1.2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机制
        1.1.3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1.1.4 大豆异黄酮的功能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2.1 关联分析的原理
        1.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
    1.3 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环境大豆种质资源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测定及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异黄酮的定量及定性分析
        2.2.2 大豆种质资源总异黄酮和其组分的表型值分布特点
        2.2.3 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组分的变异比较
        2.2.4 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组分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2.2.5 试验点的代表性分析
        2.2.6 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组分相关性分析
        2.2.7 优异大豆种质资源籽异黄酮积累动态分析
    2.3 讨论
        2.3.1 环境对异黄酮含量影响
        2.3.2 大豆异黄酮组分间的相关分析及积累动态变化
第三章 大豆种质资源籽粒总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豆籽粒总异黄酮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2 大豆籽粒大豆黄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3 大豆籽粒黄豆黄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4 大豆籽粒染料木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5 大豆籽粒油和蛋白质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6 QTN的稳定性和遗传重叠分析
        3.2.7 候选基因筛选
    3.3 讨论
        3.3.1 大豆异黄酮的关联分析
        3.3.2 大豆异黄酮相关基因的定位
第四章 大豆异黄酮候选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1.3 植物敲除表达载体构建
        4.1.4 发根农杆菌介导子叶节法转化大豆
        4.1.5 根癌农杆菌介导子叶节法转化大豆
        4.1.6 转基因大豆植株的WesternBlot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候选基因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2.2 候选基因Glyma.08G309500和Glyma.08G310300功能初步鉴定
        4.2.3 GmMPK20-6(Glyma.08G309500)基因的分析
        4.2.4 过表达GmMPK20-6基因大豆的创制及异黄酮含量分析
    4.3 讨论
        4.3.1 发根农杆菌转化在筛选异黄酮合成基因的可行性
        4.3.2 关于GmMPK20-6基因在大豆异黄酮合成上的功能探讨
        4.3.3 关于GmMPK20-6基因抗病性探讨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5.1 结论
        5.1.1 多环境大豆种质资源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5.1.2 代表性大豆种质资源籽粒异黄酮动态积累规律研究
        5.1.3 大豆种质资源籽粒总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1.4 候选基因Glyma.08G309500和Glyma.08G310300初步功能鉴定
        5.1.5 GmMPK20-6基因功能鉴定
    5.2 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6)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和药理功能
2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与表达分析
3 高异黄酮大豆的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
4 高异黄酮大豆配套栽培技术
5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提取及应用

(7)高异黄酮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68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亲本来源
    1. 2异黄酮含量HPLC检测
    1. 3脂肪氧化酶基因鉴定
    1. 4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测定
    1. 5数据分析
2中黄68产量、品质、抗性与特征特性
    2. 1亲本来源与选育报告
    2. 2产量表现
    2. 3品种特征特性
    2. 4品质与抗性鉴定
    2. 5适应种植范围
    2. 6栽培技术措施
3中黄68应用前景分析

(8)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的筛选、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及功能
        1.1.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
        1.1.2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机制
        1.1.2.1 抗氧化作用
        1.1.2.2 植物雌激素作用
        1.1.3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能
        1.1.3.1 防治更年期综合症
        1.1.3.2 防治更年期之后的骨质疏松
        1.1.3.3 防癌与抗肿瘤
        1.1.3.4 保护神经系统和抵抗神经退化疾病
    1.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
    1.3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检测
        1.3.1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
        1.3.2 大豆异黄酮的纯化
        1.3.3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
    1.4 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和安全评估
    1.5 高异黄酮大豆的种质发掘与遗传育种
        1.5.1 大豆异黄酮育种的评价标准
        1.5.2 国内外高异黄酮大豆的种质发掘
        1.5.3 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筛选与特性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种子的诱变与处理
        2.1.2 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的筛选
        2.1.3 突变体中的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稳定性分析
        2.1.4 异黄酮组分的变异分析
        2.1.5 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调查
        2.1.6 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的营养成分分析
        2.1.7 大豆突变体糊化特性及质构特性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突变体的筛选
        2.2.2 异黄酮总含量的稳定性
        2.2.3 大豆异黄酮的组分分析
        2.2.4 农艺性状的调查
        2.2.5 营养成分分析
        2.2.6 糊化特性及硬度的变化
    2.3 小结
3 提取和加工方式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3 不同提取方法对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3.1.3.1 微波辅助萃取大豆异黄酮
        3.1.3.2 超声提取大豆异黄酮
        3.1.4 现磨豆浆中异黄酮的含量测定
        3.1.5 大豆煮熟后异黄酮的含量变化
        3.1.6 大豆烘熟后异黄酮的含量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豆异黄酮提取方法的比较
        3.2.2 现磨豆浆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3.2.2.1 湿豆现磨豆浆自然冷却至不同温度时的异黄酮含量
        3.2.2.2 温度20℃时干豆与湿豆豆浆中异黄酮的含量
        3.2.2.3 干豆与湿豆豆渣中的异黄酮含量
        3.2.2.4 现磨豆浆对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3.2.3 大豆煮熟后异黄酮的含量变化
        3.2.4 大豆烘熟后异黄酮的含量变化
    3.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解析、区域分化和优化组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育种资源研究进展
        1.1 大豆种质资源的构成和保存现状
        1.2 大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特征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研究进展
    2 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和功能
        2.1 异黄酮在植物中的分布和组成
        2.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代谢途径
        2.3 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3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中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变异
        3.1 不同品种及种质资源间异黄酮的遗传变异
        3.2 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间异黄酮的遗传变异
    4 植物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4.1 连锁定位
        4.2 关联分析
        4.3 连锁定位与关联分析的比较
    5 大豆异黄酮的遗传与QTL定位研究进展
        5.1 大豆异黄酮的遗传
        5.2 大豆异黄酮含量和组分的QTL定位
    6 大豆异黄酮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7 QTL定位结果的育种利用
    8 本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CSLRP异黄酮性状的表型变异
        1.1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
        1.2 大豆异黄酮性状的表型鉴定
        1.2.1 大豆籽粒异黄酮的提取
        1.2.2 大豆异黄酮组分含量的HPLC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SNP连锁不平衡区段标记SNPLDB的构建、特性及优点
        2.1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
        2.2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的测序和基因分型
        2.3 SNPLDB组装
        2.4 群体连锁不平衡(LD)的衡量
        2.5 大豆异黄酮性状的表型鉴定
        2.6 群体结构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 大豆异黄酮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3.1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
        3.2 大豆异黄酮性状的表型鉴定
        3.3 全基因组分子标记
        3.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 QTL连锁定位
    4 异黄酮性状QTL-allele矩阵的建立、区域分化及优化组合设计
        4.1 QTL-allele矩阵的建立
        4.2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亲本组配预测
第三章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表型变异
    1 CSLRP中异黄酮组成的变异以及目标性状的确定
    2 CSLRP中异黄酮性状的总体变异情况
        2.1 异黄酮总含量的总体变异情况
        2.2 异黄酮组分含量的总体变异情况
    3 CSLRP不同生态区来源品种异黄酮性状的变异情况
    4 异黄酮性状特异种质的优选
    5 讨论
        5.1 异黄酮性状与生态区及地理因素的关系
        5.2 异黄酮各组分含量变异间的关系
        5.3 异黄酮性状特异种质材料的育种利用
第四章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中全基因组SNPLDB标记的构建、特性及优点
    1 CSLRP中基因组标记SNPLDB的构建和特性
        1.1 全基因组SNP的特性
        1.2 全基因组SNPLDB标记的构建
        1.3 基因组序列标记SNPLDB的主要特征
    2 CSLRP中使用SNPLDB进行异黄酮性状的GWAS研究
        2.1 利用SNPLDB和SNP发掘全基因组QTL
        2.2 关联结果的结构组成
    3 异黄酮关联定位中SNPLDB相对于SNP的特征
        3.1 SNPLDB为自然群体提供复等位变异信息
        3.2 关联SNPLDB涵盖更多的基因组信息量
        3.3 SNPLDB提高关联分析的准确性
    4 讨论
        4.1 自交作物的连锁不平衡特征
        4.2 在资源群体GWAS中使用SNPLDB的优点
第五章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GWAS解析
    1 CSLRP中异黄酮性状的遗传结构解析
    2 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GWAS解析
        2.1 异黄酮总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2.2 异黄酮组分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家系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的比较与定位策略的讨论
        3.2 与SSR标记相比使用SNPLDB进行关联分析的优点
        3.3 异黄酮性状的相关候选基因
第六章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QTL-allele矩阵的建立、生态区分化及优化组合设计
    1 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QTL-allele矩阵的建立
        1.1 异黄酮总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建立
        1.2 异黄酮组分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建立
    2 不同生态区间异黄酮性状QTL-allele矩阵的分化
        2.1 不同生态区间CSLRP的总体遗传分化
        2.2 不同生态区间异黄酮总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分化
        2.3 不同生态区间异黄酮组分含量QTL-allele矩阵的分化
    3 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优化组合设计
        3.1 异黄酮性状亲本组配预测的策略
        3.2 异黄酮总含量的亲本组配预测
        3.3 异黄酮组分含量的亲本组配预测
    4 异黄酮性状遗传体系的共性和特异性以及综合优化设计
        4.1 四个异黄酮性状遗传体系的共性和特异性
        4.2 目标性状选育过程对其他相关性状的影响
        4.3 高异黄酮组分含量的综合优化设计
    5 讨论
        5.1 异黄酮性状QTL-allele矩阵的特征
        5.2 不同生态区中异黄酮性状的育种潜力
        5.3 异黄酮性状共同的遗传基础
        5.4 异黄酮性状综合育种的探索
第七章 全文讨论、结论和创新点
    1 全文讨论
        1.1 研究所选地方品种样本的代表性
        1.2 SNPLDB对于改善种质资源群体GWAS的潜在效用
        1.3 基于全基因组QTL-allele矩阵的设计育种
    2 全文主要结论
    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生物合成及种质发掘与遗传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机制
    1.1 抗氧化
    1.2 调控作用
2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
    2.1 防癌与抗肿瘤
    2.2 防治更年期综合症
    2.3 防治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
    2.4 保护神经系统和抵抗神经退化疾病
3 大豆异黄酮的产品开发和安全评估
4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
5 高异黄酮含量大豆的种质筛选与遗传育种
    5.1 高异黄酮含量大豆的种质发掘
    5.2 高异黄酮含量大豆的遗传育种
6 展望

四、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陈文杰,陈怀珠,覃夏燕,韦清源,汤复跃,郭小红,陈渊,梁江.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2]大豆GmMYB12B2转基因株系的鉴定与分析[D]. 段雪梅. 吉林大学, 2020
  • [3]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及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研究[J]. 王继峰. 黑龙江科学, 2019(14)
  • [4]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J]. 汤复跃,陈渊,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2)
  • [5]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大豆异黄酮组分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D]. 李冬梅.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高异黄酮大豆的遗传育种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李真,梅淑芳,梅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9)
  • [7]高异黄酮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68的选育[J]. 孙君明,韩粉霞,闫淑荣,杨华,李斌. 大豆科学, 2015(05)
  • [8]高异黄酮大豆突变体的筛选、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D]. 孙恺. 浙江大学, 2015(09)
  • [9]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异黄酮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解析、区域分化和优化组合设计[D]. 孟珊.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1)
  • [10]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生物合成及种质发掘与遗传育种[J]. 梅忠,孙健,孙恺,舒小丽,吴殿星. 核农学报, 2014(07)

标签:;  ;  ;  ;  ;  

高异黄酮大豆新品种中豆27选育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