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高产栽培技术

蒲公英高产栽培技术

一、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龙治广,夏锦慧,邓禄军,甘建阳[1](2022)在《菜用粉葛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为给菜用粉葛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介绍了葛根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从选种繁苗、选地与整地、起垄装土、移栽定植、田间管理、搭架引蔓、修枝打顶及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菜用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谢璐欣[2](2021)在《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理清葛根、粉葛和葛花的药材基原,本课题从资源分布、形态、物候等多方面对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种质评价的基础上,对3变种根部和花部药用成分进行分析,为葛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全国关于葛3个变种的标本,结合11个省市的实地考察,对葛3变种在中国的分布概况进行梳理,并调查和采集葛的种质资源,对野生的葛种质多样性进行初步评估。2.2020年2月~2021年1月对栽种在江西中医药大学葛种质资源圃的11份葛种质进行物候统计,并进行茎、叶、花、果实等形态性状的观测,对比分析葛3变种的物候和形态差异。3.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来自多个省市的25份葛种质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得到的MS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通过VIP值筛选得到葛3变种根部主要差异化合物。同时,建立HPLC含量检测方法,对根部10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检测,评价不同种质的根部药材质量。4.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来自葛3个变种的28份种质花部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鉴定,并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得到的MS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通过VIP值筛选得到葛3变种花部主要差异化合物。同时,采用HPLC法对花部8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检测,评价不同变种的花部药材质量差异。结果:1.葛的3个变种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布差异,野葛主要以北方山林多见,粉葛和葛麻姆有广阔的共同分布区,主要以长江以南为主。同时,葛的3变种在西南地区形成共同的混合分布。实际调查发现,野生状态下的葛3变种在根、叶、花等形态性状上呈现丰富的种质差异。2.不同变种的物候期存在一定差异,野葛萌芽始于2月中旬,6月下旬开始开花;粉葛3月初发芽,9月初进入开花期;葛麻姆在种质内出现不同类型的变化,其中JXLB*(江西于都)具有发芽早,落叶晚的现象,而其他种质与粉葛种质物候近似。在性状观测上,花序轴长、花冠大小及果实形态在3变种间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区分3变种在不同时期的鉴别依据。3.从野葛、粉葛和葛麻姆的根部共鉴定得到84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类46个,黄酮类7个,三萜皂苷类17个,葛酚苷类8个,香豆素类2个,倍半萜类4个。野葛、粉葛和葛麻姆分别鉴定得到84个、81个和70个。通过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puerarin(葛根素)、puerarin-6?-O-xyloside(葛根素-6?-O-木糖苷)、3?-methoxy puerarin(3?-甲氧基葛根素)、3?-hydroxy puerarin(3?-羟基葛根素)、daidzin(大豆苷)、6?-O-malonyl genistin(6?-O-丙二酰基染料木苷)、6?-O-malonyl daidzin(6?-O-丙二酰基大豆苷)、genistein(染料木素)、daidzein-4?,7-di-glucoside(大豆苷元-4?,7-二葡萄糖苷)、puerarin-7-O-glucoside(葛根素-7-O-葡萄糖苷)、5,6,7-trihydroxy-4?-methoxy isoflavone-6,7-di-O-β-D-glucopyranoside、kudzusaponin A5、genistein-8-C-apiofuranosyl(1→6)glucoside、sophoraside A、glycitin(黄豆黄苷)、genistin(染料木苷)、daidzein-4?-β-D-glucopyranoside(大豆苷元-4?-β-D-吡喃葡萄糖苷)、3?-hydroxy puerarin-4?-O-deoxyhexoside(3?-羟基葛根素-4?-O-脱氧己糖苷)、apigenin 7-glucoside(芹菜素-7-O-葡萄糖苷)、daidzein(大豆苷元)、soyasaponin I(大豆皂苷I)、Isoorientin(异荭草素)、Sissotrin(印度黄檀苷)、Ononin(芒柄花苷)等24个差异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异黄酮类成分。4.从3个不同变种来源的葛花中共鉴定出35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类成分22种,黄酮类成分6种,皂苷类成分7种;野葛花、粉葛花及葛麻姆花分别包含32,35,33个。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葛花苷,鸢尾苷,6"-O-木糖鸢尾苷,黄豆黄苷,4’-甲氧基鸢尾黄素-7-葡萄糖苷,6"-O-木糖黄豆黄苷,葛花苷元,槐花皂苷Ⅲ,6"-O-丙二酰基黄豆苷,次葛花苷,鸢尾苷元,芦丁,大豆皂苷BB,牡荆素,鹰嘴豆芽素A,染料木苷,葛花亭,赤豆皂苷Ⅱ共18个差异化合物。结论:葛的3个变种在中国分布区域极广,不同变种在地域分布上呈南北差异,并在中国西南山区有同域分布。葛的不同变种野生种质形态多样性丰富,生长习性不同,有一定的物候差异,在种质驯化及品种栽培过程应当注意差异管理。同时,3变种的花序轴长、花冠大小及果序特征具有的差异,对野生植物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对根部和花部的成分对比中,筛选得到24个根部差异化合物及18个花部差异化合物,在作为葛3变种根和花的药材鉴别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药材应用上,葛根和粉葛尽管作为两味中药区分使用,但在功效上未有区分,二者在成分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临床使用中建议进一步区分药效使用。葛花目前收录野葛和粉葛的花共同作为药材来源,但在葛花苷、鸢尾苷等主要功效成分上具有显着的含量差异,建议二者应当区分使用。同时目前市场主要来源的粉葛花药材质量受种质差异影响较大,亟需建立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对葛花药材进行控制。本研究首次对葛麻姆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化学成分的研究评价该变种的应用价值。其根部葛根素等成分含量虽低,但具有更高含量的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葛麻姆花虽为混伪品,但鸢尾苷和6"-O-木糖鸢尾苷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黄秋连[3](2021)在《赣产栽培粉葛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江西是粉葛种植大省之一,目前有“赣葛一号”、“赣葛二号”、“小花叶葛”、“大花叶葛”等多个粉葛品种,其中“赣葛一号”推广最广,在湖北、陕西、河南、广东等地均有种植。本研究以赣产粉葛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与药用部位成分的相关性,药用部位周皮、非周皮组织的异黄酮和重金属分布规律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进行研究,同时对同质园栽培不同品种赣产粉葛的形态学以及不同器官异黄酮积累规律进行研究,为赣产粉葛的栽培、加工、品种区分及推广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与结果:(1)以同质园栽培的22株“赣葛一号”单株样品为材料,运用农艺性状测量法测量14个农艺性状、UV测定不同部位总异黄酮含量以及HPLC测定药用部位异黄酮含量,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药用部位异黄酮成分变异系数(超过30%)较大;藤直径、芦头直径和茎叶鲜重与根鲜重相关;顶生小叶宽、根鲜重和茎叶鲜重与根总黄酮含量相关;芦头直径与葛根素含量存在相关性。(2)通过HPLC测定赣产粉葛药用部位周皮和非周皮组织异黄酮含量,ICPMS测定周皮、非周皮和根际土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周皮组织异黄酮和重金属均高于非周皮组织;粉葛存在Cd、Cr和Pb三个元素超标问题,去除周皮组织后Cr元素超标情况有所改善,而Cd和Pb元素超标改善不明显;粉葛对土壤中Cd的富集能力强,对Pb的有一定富集能力,而对As、Hg、Cu和Cr富集能力较差。(3)运用直接观测和表皮撕片法对同质园栽培的“赣葛一号”、“赣葛二号”、“小花叶葛”、“大花叶葛”四个品种茎、叶的形态学和叶表皮微形态进行研究,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赣葛一号”、“赣葛二号”和两个花叶品种(大花叶葛、小花叶葛)可以通过叶面花斑、叶片大小、侧生小叶裂数和下表皮非腺毛长、下表皮气孔密度等进行互相区分。(4)通过UV和HPLC对同质园栽培的“赣葛一号”、“赣葛二号”、“小花叶葛”、“大花叶葛”四个品种粉葛的根、芦头、藤和叶在不同生长期的异黄酮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PCA和OPLS-DA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总异黄酮含量顺序为:芦头>根>藤>叶,且根、芦头和藤的总异黄酮积累规律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有波动的下降,而叶总异黄酮随着生长期的增加而增加;(2)根、芦头和藤中7种异黄酮积累规律基本一致,随着生长期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略有下降的趋势;根中异黄酮成分均在7月中旬达到第一个峰值,“赣葛一号”和“赣葛二号”在11月中旬达到第二个峰值,“小花叶葛”和“大花叶葛”在10月中旬达到第二个峰值;芦头中异黄酮在10月中旬达到峰值;藤中异黄酮“赣葛一号”和“小花叶葛”在10月中旬达到峰值,而“赣葛二号”在9月中旬达到峰值,“大花叶葛”在7月中旬达到峰值;(3)PCA和OPLSDA分析结果表明赣葛(赣葛一号、赣葛二号)和花叶葛(小花叶葛、大花叶葛)根和芦头中总异黄酮含量和葛根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赣葛一号”芦头性状与药用部位生物量和异黄酮成分具有相关性;赣产粉葛对土壤中Cd元素富集作用较强,存在Cd、Cr和Pb超标问题,去除周皮可以改善Cr超标问题。并初步对赣产粉葛品种进行了区分,以及阐明了不同器官中异黄酮成分的积累规律。

何美军[4](2021)在《粉葛代谢产物积累的组学解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文中指出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和血糖等多种药用价值,可制作葛粉、葛片等多种食材,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近年来,种植范围不断扩大,栽培面积迅速增加,但是粉葛的药用成分组成及高品质栽培技术仍缺乏研究。本研究以湖北主栽新品种“恩葛08”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三方面研究:1)粉葛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2)粉葛的转录组分析,挖掘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及淀粉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为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奠定理论基础;3)优化NPK肥料施用、栽培密度、补光、土壤水分含量等栽培条件提高粉葛产量、增加药用物质累积,并根据积累规律确定最佳收获期。经粉葛块根提取浸膏经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利用HR-MS、1D和2D核磁共振(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解析,获得了12种药用化合物,摸清了粉葛中主要含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是其药用物质的主要的活性成分。本研究中分离到的对香豆酸、香豆酸甲酯、(E)对香豆酸乙酯、4"-羟基异黄酮、甘草素、苯甲酸、5,7-二羟基-3-[4’-O-(3-甲基-2-丁烯基)-苯基]-异黄酮共7个化合物是首次从粉葛中分离出的次生代谢产物,且对香豆酸、香豆酸甲酯、(E)对香豆酸乙酯、4"-羟基异黄酮、苯甲酸、5,7-二羟基-3-[4’-O-(3-甲基-2-丁烯基)-苯基]-异黄酮共6个化合物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出,与文献鉴定的粉葛化学成分存在显着差异。粉葛还含有调味和消炎作用的甘草素,且在粉葛不同组织中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和鹰嘴豆芽素A的含量差异较大。粉葛叶、茎和根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44,339个非冗余转录本序列,其中43,195个有功能注释。基本弄清了粉葛中异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鉴定出了可能参与异黄酮和淀粉合成的结构基因。比较块茎与根部的基因表达水平,共鉴定出了9,225个差异表达基因,有32个潜在参与异黄酮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利用q RT-PCR检测了参与黄酮、异黄酮和淀粉合成8个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等基因在粉葛根中上升表达。进一步分析表明有437个转录因子可能参与调控潜在合成异黄酮的结构基因。micro RNA参与调控防卫反应,在粉葛中的mi R156a可能通过抑制SBP促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而micro R319可能通过抑制TCP和HB-HD-ZIP促进异黄酮的生物合成。利用粉葛的嫩芽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建立了粉葛组织培养体系,为遗传改良粉葛奠定了技术基础;构建了推测其参与异黄酮结构修饰的基因F01.PB15220的CRISPR/Cas9载体,并导入粉葛愈伤组织中进行基因编辑验证其功能。通过改变NAA的浓度优化愈伤组织培养条件,在愈伤组织中该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同时葛根素积累量上升,表明该基因参与葛根素的生物合成,并受到NAA的调控。探索了提高粉葛产量和品质主要相关成分含量的最佳栽培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粉葛是喜钾、喜光、偏磷、轻氮、忌涝的作物。叶面喷施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5%、0.75%和0.75%;最佳的栽培密度为950株/667m2(株行距70 cm×100 cm);补光3,000 lx效果最佳;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35%-40%。本研究粉葛总生物量、葛根重量、淀粉累积、总异黄酮等药用物质累积的规律表明:粉葛作为食材在12月份收获可以获得最高产量,但是作为药用材料在10月份收获可以获得最高的活性成分含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组学方法分析了粉葛代谢产物中药用化合物的种类和积累规律;转录组分析明确了粉葛中异黄酮化合物种类及合成的分子机制,为粉葛分子改良奠定理论基础;栽培措施优化研究建立了一套粉葛高产和高品质生产的栽培技术体系。

何绍浪,张昆,成艳红,朱卫丰,黄尚书,葛菲,王馨悦,王斌强,钟义军,黄欠如[5](2020)在《江西省粉葛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从植葛主产区、植葛技术、产品加工等方面分析了江西省植葛产业现状,指出了江西省植葛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及品种混乱、专用种采收机械缺乏、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生产与技术融合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俊,邓友军,封海东,张泽志,周军[6](2020)在《房县粉葛及其大田栽培技术初探》文中指出结合房县粉葛当前发展状况及其市场需求,从扦插条选择、环境要求、扦插与搭建棚架、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生产环节介绍了粉葛大田栽培技术。

余锦钦[7](2019)在《粉葛高产种植技术探究》文中提出粉葛是豆科植物中的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粉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不仅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少,而且给投资人员带来的风险也很小。另外,粉葛还具有优质和高产等特征,这也有助于粉葛种植效益的提升。基于此,通过论述粉葛高产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介绍了粉葛高产种植中各个环节的种植技术,为相关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彭月欣[8](2019)在《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葛的综合开发利用,本文从切片护色、热风干燥环节对葛全粉加工工艺及其功效成分变化开展研究,并研发了一款新型的葛全粉仙草冻。研究结果如下:(1)葛的主要成分分析粉葛的总黄酮、葛根素、膳食纤维、粗纤维含量明显低于野葛,淀粉含量远远高于野葛。干基桂林粉葛淀粉、葛根素、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8.92%、1.45 mg/g、2.59 mg/g,均高于部分产地粉葛品种,更适合作为葛全粉的加工原料。(2)切片护色条件研究经过研究发现,粉葛多酚氧化酶最适p H值为4.5、最适温度为40℃。在100℃热烫下,多酚氧化酶失活时间为45 s。依据预试验基础,以色差值为考核指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复合护色剂用量组合是25 g/L氯化钠、4 g/L柠檬酸、3 g/L抗坏血酸。采用此护色组合处理粉葛,最佳护色时间为30 min,色差值为17.90±0.24,护色效果最佳。(3)热风干燥工艺研究以总黄酮含量和碘蓝值为评价葛全粉质量的指标,采用归一化加权平均法统一两者,计算葛全粉的综合评分。选取单因素试验结果的较优试验水平,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葛全粉干燥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切片厚度2.5 mm,干燥温度56℃,干燥时间8 h。制得葛全粉总黄酮含量为2.43±0.18 mg/g,碘蓝值为19.08±0.72,综合评分为78.11±0.85,较未优化制得的葛全粉总黄酮保留率提高了13.55%,碘蓝值降低了7.74%,葛全粉综合评分提高了26.15分。优化工艺制备的葛全粉总黄酮含量为此实验中的市售葛粉4.85倍以上,葛根素含量为市售葛粉3.38倍以上,葛全粉能更好地保留原料葛中的功效成分。(4)葛全粉仙草冻的开发研究以粗仙草胶提取率作为仙草汁制备工艺的考核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仙草汁的最佳制备条件:料液比、碳酸钠浓度、提取时间分别为1:40、3 mg/m L、1.5 h,在此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粗仙草胶提取率,为11.78±0.24%。依据感官评定和正交试验结果,以本研究所制备的仙草汁和葛全粉为主要原料,研制一款葛全粉仙草冻,其最佳配方为仙草汁添加量20%、葛全粉添加量2%、白砂糖添加量10%,此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89.23±1.38分。此实验中,与市售同类产品比较,葛全粉仙草冻总黄酮含量为0.094±0.03mg/g,显着高于市售仙草冻、葛粉仙草冻的总黄酮含量(P<0.05)。通过对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本文发现异地葛的质量存在差异,桂林粉葛的淀粉、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较高,质量更优,适合作为加工葛全粉的原料;优化了葛全粉的加工工艺,提升葛全粉的品质。另外,本文还验证了水洗法制备葛粉会导致黄酮物质丢失,葛全粉能更有效保留原料中的功效成分;将葛全粉应用在仙草冻的开发上,能提高此类产品总黄酮含量,优化口感,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全营养的需求,对促进葛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何钰莲[9](2019)在《桂葛1号组培苗移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葛根(Pueraria lobata)为豆科蝶形花亚科葛属野葛或甘葛地下块根,多年生藤本植物,富含淀粉和葛根异黄酮,是中国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极大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长期以来,葛根产区种植品种比较单一,长期连作和无性繁殖使原有优良种质退化严重,病害频发、产量和品质下降。通过植物组培提纯复壮和脱毒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制约了组培脱毒苗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葛根新品种桂葛1号为材料,通过不同蔗糖浓度壮苗、遮荫、不同育苗基质、不同保水剂等处理,综合评价不同环境条件对葛根组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探讨制约葛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因子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建立葛根组培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规程、推广良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主要有:1、蔗糖浓度对组培苗壮苗及大棚移栽苗生长的促进效应从大到小排序:4%>6%>5%>3%;组培苗移栽大棚及大田成活率从大到小排序:4%>3%>5%>6%,其中移栽成活率最高是4%浓度蔗糖,达到86.7%,最低是6%浓度蔗糖,为68%,差异达显着水平。2、遮荫条件移栽成活率为84%,不遮荫对照成活率为53%,遮荫条件下葛根组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较非遮荫对照增加了31%,差异显着。3、不同育苗基质对组培苗大棚育苗和大田移栽成活率从大到小排序均为:基质Ⅰ>基质Ⅴ>基质Ⅱ>基质Ⅳ>CK>基质Ⅲ,其中基质Ⅰ移栽成活率最高为93.2%,对照为65.13%,差异显着;移栽后,对组培苗在大棚及田间生长的促进效应从大到小排序均为:基质Ⅰ>基质Ⅳ>基质Ⅱ>基质Ⅴ>基质Ⅲ>CK。对组培苗平均单株重和产量的影响排序为:基质Ⅰ>基质Ⅱ>基质Ⅴ>基质Ⅳ>CK>基质Ⅲ,品质的综合评价排序:基质Ⅰ>基质Ⅳ>基质Ⅱ>基质Ⅴ>基质Ⅲ>CK。4、保水剂处理对大棚育苗及大田移栽的成活率、组培苗生长的促进效应、块根品质的影响均表现为:蘸根+灌根>灌根>蘸根>CK。

梁杰[10](2017)在《粉葛无公害高产栽培相关问题探析》文中指出本文分别对粉葛高产栽培技术及其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旨在提升粉葛的高产栽培技术水平,扩大粉葛种植的经济效益。

二、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菜用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葛根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长习性
2 菜用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选种繁苗
    2.2 选地与整地
    2.3 起垄装土
    2.4 移栽定植
    2.5 田间管理
        2.5.1 水分
        2.5.2 追肥
        2.5.3 防治病虫草害
    2.6 搭架引蔓
    2.7 修枝打顶
    2.8 适时采收
3 结语

(2)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葛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 葛属植物的分类历史
    1.2 葛的古代产区及应用基原考证
    1.3 葛的种质资源研究
        1.3.1 地方栽培品种概况
        1.3.2 种质资源应用开发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葛的3 变种资源分布研究及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2.1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标本查阅结果
        2.2.2 实地调查及概况
        2.2.3 葛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
    2.3 小结与讨论
        2.3.1 药材产区的变迁
        2.3.2 中国葛资源分布及现状
        2.3.3 资源开发及保护
3 葛的3个变种的生物学特性观测
    3.1 实验材料
        3.1.1 种植材料
        3.1.2 实验样地
        3.1.3 种植管理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物候观测方法
        3.2.2 性状观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葛的3个变种物候特征
        3.3.2 形态性状差异比较
    3.4 讨论
        3.4.1 物候特征的差异
        3.4.2 影响葛开花的因素
        3.4.3 葛的3个变种的鉴定及差异性状的对比
        3.4.4 葛的种子结实率及种子繁殖的可能性
        3.4.5 种质栽培与开发
        3.4.6 葛麻姆的地域型种质差异
4 葛的3个变种根部成分差异及药材质量对比
    4.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葛3个变种根的成分分析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2 方法与结果
        4.1.3 讨论
    4.2 基于HPLC法对葛3变种根部异黄酮成分含量检测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方法与结果
        4.2.3 讨论
    4.3 小结
5 葛的3 个变种花部成分差异及药材质量对比
    5.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葛3个变种花部成分差异对比
        5.1.1 实验材料
        5.1.2 方法与结果
        5.1.3 讨论
    5.2 基于HPLC对葛的3个变种花部异黄含量检测
        5.2.1 实验材料
        5.2.2 方法与结果
        5.2.3 讨论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葛的3个葛变种植物及药材的差异鉴别
    6.2 根和花的药用开发
    6.3 葛麻姆的资源开发
    6.4 未来研究思路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赣产栽培粉葛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粉葛成分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概况
        1.1.1 粉葛成分影响因素
        1.1.2 粉葛质量控制方法
    1.2 农艺性状与产量和成分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1.3 重金属元素研究概况
    1.4 总结
2 赣葛一号农艺性状与药用部位成分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农艺性状测量方法
        2.2.2 总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2.3 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3.2 不同部位总异黄酮含量描述统计结果
        2.3.3 药用部位异黄酮含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2.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2.3.5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3.6 通径分析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2.4.1 农艺性状与成分变异系数研究
        2.4.2 主要农艺性状与药用部位成分相关性研究
3 粉葛药用部位周皮和非周皮组织异黄酮及重金属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去皮方法
        3.2.2 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3.2.3 重金属元素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组织粉葛药材7 种异黄酮成分分布规律
        3.3.2 不同组织粉葛药材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
        3.3.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
        3.3.4 药材与根际土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
    3.4 讨论
        3.4.1 异黄酮类成分分布规律
        3.4.2 粉葛药材安全性评价
4 赣产四个品种粉葛形态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形态学
        4.2.2 叶微形态
    4.3 讨论
5 赣产四个品种粉葛的不同器官异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供试样品
    5.2 实验方法
        5.2.1 田间管理方法
        5.2.2 总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5.2.3 异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器官总异黄酮含量规律
        5.3.2 不同器官异黄酮含量规律
        5.3.3 PCA分析
        5.3.4 OPLS-DA分析
    5.4 讨论
        5.4.1 不同器官异黄酮成分分布
        5.4.2 异黄酮成分积累规律
        5.4.3 品种种质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粉葛代谢产物积累的组学解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葛的概述
    1.2 葛的分布
    1.3 葛的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
    1.4 葛的药用成分及品质评价
        1.4.1 异黄酮类化合物在葛不同组织中的积累
        1.4.2 葛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1.5 葛属植物代谢组及转录组研究
        1.5.1 葛属植物代谢组研究
        1.5.2 葛属植物的转录组研究
    1.6 栽培条件对粉葛产量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1.6.1 施肥对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6.2 栽培密度对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6.3 光照对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7 土壤水分含量对粉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及意义
        1.8.1 技术路线
        1.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粉葛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粉葛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粉葛淀粉的分离与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2.1.4 粉葛不同器官组织中异黄酮单体化合物含量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粉葛淀粉与次生代谢产物获得
        2.2.2 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2.2.3 粉葛不同组织中三种异黄酮化合物含量测定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粉葛转录组及活性化合物合成分子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品种材料
        3.1.2 转录组测序分析
        3.1.3 转录本可变剪切分析
        3.1.4 基因功能注释
        3.1.5 长链非编码RNA及其靶基因预测
        3.1.6 microRNA及靶基因的预测
        3.1.7 qRT-PCR验证转录本的表达量
        3.1.8 粉葛基因编辑CRISPR/Cas9 载体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粉葛转录本的组合测序
        3.2.2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3.2.3 异黄酮和淀粉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
        3.2.4 粉葛的转录因子注释
        3.2.5 与异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谱
        3.2.6 预测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
        3.2.7 lncRNA鉴定及靶基因预测
        3.2.8 转录本可变剪切的分析
        3.2.9 CRISPR/Cas9 基因编辑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
        3.2.10 粉葛愈伤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与次生代谢产物检测
    3.3 讨论
第四章 葛根产量和关键品质提升的栽培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实验设计和实施
        4.1.3 主要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4.1.4 取样与检测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异黄酮单体线性范围、检测限及定量限
        4.2.2 不同栽培条件对粉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附录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房县粉葛及其大田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特性
2 插条选择
3 环境要求
    3.1 环境选择
    3.2 整地
4 扦插与搭建棚架
    4.1 粉葛扦插
    4.2 搭建棚架
5 田间管理
    5.1 整形修剪
    5.2 追肥
    5.3 病虫害管理
6 采收与收益
7 栽培前景分析

(7)粉葛高产种植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取优良品种
2 选地和整地
3 起垄作厢
4 定植移栽
5 搭架引蔓
6 定藤摘心
7 压藤育苗
8 肥水管理
9 病虫害防治
1 0 适时收获,科学存储
1 1 结语

(8)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葛根的概述
        1.1.1 葛根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1.1.2 葛根的品种与分布
        1.1.3 葛根的生长特性
        1.1.4 葛根种植现状
    1.2 葛根的价值
        1.2.1 营养价值
        1.2.2 药用价值
        1.2.3 生态价值
    1.3 国内外对葛根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葛资源的开发与加工现状
        1.3.2 国外葛资源的开发与加工现状
    1.4 葛全粉加工现状
        1.4.1 葛全粉的特性
        1.4.2 葛全粉的加工技术
        1.4.3 葛全粉的加工特点及存在问题
    1.5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葛的营养成分及功效成分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样品制备
        2.3.2 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2.3.3 主要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5.2 葛主要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2.5.3 葛根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5.4 葛根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5.5 高效液相色谱图
        2.5.6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绘制
        2.5.7 葛主要功效成分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鲜切粉葛片护色工艺优化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内容与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操作要点
        3.3.3 分析测定方法
        3.3.4 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3.3.5 鲜切粉葛片护色工艺研究
    3.4 数据统计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因素的确定
        3.5.2 鲜切粉葛片护色工艺参数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葛全粉干燥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内容与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操作要点
        4.3.3 分析方法
        4.3.4 葛全粉干燥工艺研究
        4.3.5 葛全粉与葛粉总黄酮、葛根素含量对比分析
    4.4 数据统计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葛全粉单因素干燥工艺参数的确定
        4.5.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葛全粉品质
        4.5.3 葛全粉与葛粉总黄酮、葛根素含量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葛全粉仙草冻的开发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内容与方法
        5.3.1 工艺流程
        5.3.2 操作要点
        5.3.3 分析方法
        5.3.4 仙草汁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5.3.5 仙草汁制备工艺的正交试验研究
        5.3.6 葛全粉仙草冻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5.3.7 葛全粉仙草冻制备的正交试验
        5.3.8 葛全粉仙草冻与市售同类产品总黄酮对比分析
    5.4 数据统计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不同因素对仙草汁中粗仙草胶提取率的影响
        5.5.2 仙草汁制备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5.5.3 葛全粉仙草冻制作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5.5.4 葛全粉仙草冻制作正交试验结果
        5.5.5 葛全粉仙草冻与市售同类产品总黄酮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附录
    附录 A 粉葛种植基地考察
    附录 B 试验附图

(9)桂葛1号组培苗移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葛根种质资源与分布
    1.2 葛根的主要成分
    1.3 葛根综合利用
    1.4 葛根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4.1 葛根栽培品种
        1.4.2 葛根种苗繁育方法
        1.4.3 葛根植物组织培养
        1.4.4 葛根田间栽培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蔗糖浓度处理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试验
        2.2.2 遮荫处理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试验
        2.2.3 不同基质下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试验
        2.2.4 不同保水剂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试验
        2.2.5 生长生理及其他指标的测定
        2.2.6 品质指标的测定
    2.3 数据与统计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不同蔗糖浓度处理对葛根组培苗壮苗及育苗移栽的影响
        3.1.1 不同蔗糖浓度处理对葛根组培苗壮苗的影响
        3.1.2 不同蔗糖浓度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蔗糖浓度处理对葛根组培苗大田移栽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
    3.2 遮荫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的影响
        3.2.1 遮荫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的影响
        3.2.2 葛根组培生根苗大田移栽后成活率及生长情况
    3.3 不同基质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的影响
        3.3.1 不同基质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基质处理对葛根组培苗大田移栽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基质处理对葛根组培苗成熟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保水剂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及大田移栽的影响
        3.4.1 不同保水剂处理对葛根组培苗育苗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保水剂处理对葛根组培苗大田移栽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保水剂处理对葛根组培苗成熟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组培苗质量与移栽成活率关系
    4.2 遮荫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3 保水剂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粉葛无公害高产栽培相关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粉葛高产栽培技术
    1.1 种植
    1.2 田间管理
    1.3 病虫害防治
    1.4 采收
2 粉葛无公害栽培技术
    2.1 合理施用化肥, 施加有机肥
    2.2 控制化肥投入量
    2.3 有效治理环境问题, 为粉葛种植创造环境
3 结语

四、粉葛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菜用粉葛高产栽培技术[J]. 龙治广,夏锦慧,邓禄军,甘建阳. 农技服务, 2022(02)
  • [2]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D]. 谢璐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赣产栽培粉葛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黄秋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粉葛代谢产物积累的组学解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D]. 何美军. 武汉大学, 2021(02)
  • [5]江西省粉葛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何绍浪,张昆,成艳红,朱卫丰,黄尚书,葛菲,王馨悦,王斌强,钟义军,黄欠如. 江西中医药, 2020(12)
  • [6]房县粉葛及其大田栽培技术初探[J]. 张俊,邓友军,封海东,张泽志,周军. 现代园艺, 2020(11)
  • [7]粉葛高产种植技术探究[J]. 余锦钦. 南方农业, 2019(21)
  • [8]葛全粉及其制品加工技术与功效成分的研究[D]. 彭月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9]桂葛1号组培苗移栽关键技术研究[D]. 何钰莲. 广西大学, 2019(06)
  • [10]粉葛无公害高产栽培相关问题探析[J]. 梁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0)

标签:;  ;  ;  ;  ;  

蒲公英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