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

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

一、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欣欣[1](2020)在《用于制备氢化丁腈橡胶的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溶液加氢法和乳液加氢法制备氢化丁腈橡胶用催化剂,以及新型烯烃复配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金智军[2](2018)在《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载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丁腈橡胶氢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化改性是高分子材料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氢化后不饱和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大大提高。丁腈橡胶(NBR)的催化加氢是工业上典型的氢化改性例子,加氢后的NBR不仅保持了NBR原有的普通性能,还获得了耐老化、耐氧、耐候和耐热等特殊性能。目前已经工业化的NBR加氢工艺,存在催化剂难以分离回收、反应条件苛刻和经济成本高等缺点,因此研究制备一类兼具催化性能好、选择性高、易于分离回收和性价比适宜的加氢催化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含氮十五元三烯大环(MAC)中的三烯大环是一种优良的配位中心,且结构稳定;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PPI)具有高度支化、几何结构高度对称和末端基团可修饰性;MAC改性的树状聚丙烯亚胺可以与贵金属通过配位作用形成稳定的、形貌尺寸可控的纳米粒子。本论文采用MAC末端修饰聚丙烯亚胺制备MAC改性不同代数的树状聚丙烯亚胺,并进行MAC改性聚丙烯亚胺载Pt/Pd、Rh/Pd和Ru/Pt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氢化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亲核取代反应,将含氮十五元三烯大环接枝到不同代数的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G2-PPI、G3-PPI、G4-PPI和G5-PPI)末端,得到MAC改性的树状聚丙烯亚胺(G2-M、G3-M、G4-M和G5-M),并使用1H-NMR、FTI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分析表征。2.利用不同摩尔比的Pt(PPh3)4:Pd(PPh3)4与Gn-M(n=2,3,4,5)进行同步配体交换反应制备MAC改性的不同代数聚丙烯亚胺负载双金属纳米粒子(DSNs,GnM-(Ptx/Pd10-x)(n=2,3,4,5;x=10,7,5,3,0))。采用1H-NMR、UV-vis、XRD、XPS、ICP-OES、TEM、HR-TEM和原子吸收光谱等对Pt/Pd DSNs进行了分析表征。在Pt/Pd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研究了Pt/Pd DSNs和物理混合单金属催化剂对丁腈橡胶(NBR)和二聚酸(DA)催化加氢性能,结果表明Pt/Pd DSNs催化剂的活性远高于物理混合单金属催化剂,这归因于双金属之间的协同效应,此外比较了不同代数GnM-(Pt3/Pd7)(n=2,3,4,5)对DA和NBR的催化活性,探讨催化剂与催化体系的分离回收问题,分析表明Pt/Pd的总金属残留量均低于40ppm,此值约为相同条件下Wilkinson’s催化剂残留量(370ppm)的10%。3.通过络合还原法,以第三代树状聚丙烯亚胺(G3M)为模板,不同摩尔比的RhCl3·3H2O和Pd(OAc)2为原料,NaBH4为还原剂,制备了G3M负载的Rh/Pd双金属纳米粒子(DSNs,G3M-(Rhx/Pd10-x)(x=0,3,5,7,10))。采用1H-NMR、UV-vis、XRD、XPS和TEM对Rh/Pd DSNs进行分析表征。研究了不同Rh:Pd配比的双金属DSNs催化剂和物理混合单金属催化剂(G3M-(Rh)和G3M-(Pd))对丁腈橡胶加氢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证明了Rh和Pd协同效应的存在,且HNBR中的Rh和Pd的金属残留量均不超过70ppm,此值远低于Wilkinson’s催化剂的Rh金属残留量(370ppm)。4.采用同步络合还原法,以RuCl3·3H2O和H2PtCl6为前驱体,制备了第三代树状聚丙烯亚胺负载的Ru/Pt双金属纳米粒子(DSNs,G3M-(Rux/Pt10-x)(x=0,3,5,7,10)),通过1H-NMR、UV-vis、XPS、XRD和TEM等对Ru/Pt DSNs进行分析表征,其粒径尺寸在3nm以内。考察了不同摩尔比(Ru:Pt)的Ru/Pt DSNs催化剂和单金属物理混合催化剂催化氢化NBR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证实了Ru/Pt的协同效应,原子光谱分析表明,相比于Wilkinson’s催化剂的金属残留量(370ppm),氢化后HNBR中的Ru/Pt残留量仅为65ppm左右。

季美琴[3](2017)在《氢化天然橡胶及硅氢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橡胶(NR)作为一种天然绿色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制品弹性大、断裂伸长率高、机械稳定性好。但是天然胶分子链中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碳碳双键,容易受到热、氧、臭氧、光等的作用发生交联或断链反应,影响了它的应用范围。近年来,对NR中不饱和碳碳双键结构直接加氢引起人们关注,从分子结构上看加氢的NR,其类似三元乙丙橡胶(EPDM)。由于EPDM分子间内聚能低,分子结构中不含极性取代基,所以其在较宽温度范围内有良好的柔顺性。EPDM具备非常好的耐热氧老化、耐臭氧老化、耐气候老化、电绝缘性能、耐酸碱及优异的耐水性,这是由于其结构上的饱和性和非极性决定的。加氢的NR既能表现出EPDM的特性又保持了 NR的优异性能,是一种新型绿色橡胶。反式-1,4-聚异戊二烯(Trans-1,4polyisoprene,简称TPI),又称合成杜仲胶,是NR的同分异构体,结构规整度高,分子链高度结晶,常温下仅能作为塑料使用。本文对TPI进行硅氢化改性,破坏TPI结晶,以制备一种性能优异的改性TPI弹性体,扩大其适用范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采用水合肼/双氧水/硼酸催化体系对天然胶乳进行氢化改性,制备出了不同氢化度的氢化天然胶(HNR)。用1H-NMR,FT-IR表征HNR结构,索氏抽提法测定凝胶含量,DSC和TGA测定其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膨胀计法研究HNR低温结晶性,平衡溶胀法测硫化胶交联密度。结果表明,该乳液法可制备出不同加氢度的HNR;凝胶含量和分解温度随着NR氢化度的增大而增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硫化胶的交联密度随着氢化度增大而增加。2.采用三苯基膦氯化铑RhCl(PPh3)3 (威尔金森)为催化剂,使用溶液加氢法制备HNR。研究加氢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2压力、NR/甲苯溶液浓度和催化剂用量对加氢程度的影响,优选最佳反应条件。用1H-NMR,FT-IR表征生胶结构;以GPC测定不同加氢度HNR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加氢后HNR的分子量较NR分子量小,分子量分布指数MwD有所增宽。DSC和TG结果显示,随着加氢度增加,HN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明显,分解温度升高。3.研制了不同加氢度的HNR硫化胶,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加氢后的HNR物理机械性能较NR差;热氧老化实验显示,样品在100℃,72小时条件下,HNR耐老化性能优于NR。动态力学试验DMA结果表明,加氢后的HNR储能模量E’均小于未加氢的NR;当氢化度为9.5%、14.7%和29.6%时,E’变化不明显,当氢化度增大至74.6%时,E’明显下降;随着氢化度的增加,HNR损耗角正切tanδ峰值逐渐下降。4.以AFM法研究NR及HNR硫化胶的拉伸应变诱导结晶(SIC),在相同的应变条件下,NR中细纤维状的结晶区域最多,粗纤维状的取向无定形区最少;HNR随着加氢度增大,细纤维状晶区逐渐减少,而粗纤维状的取向无定形区逐渐增多,这是因为加氢度的增大使得C=C数量减少,HNR分子链柔顺性降低,分子链在拉伸过程中更难以进入晶格形成晶体,处于取向无定形的状态,因此随着加氢度增大,HNR应变诱导结晶越不明显,拉伸过程中取向无定形区占据了主要地位,承担了主要的应力分布。5.探讨TPI的硅氢化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三乙基硅烷对硅氢化度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运用1HNMR和SiNMR表征HsTPI的结构,确认三乙基硅烷接枝在TPI碳碳主链上。通过TG和DTG谱图分析可知,产品的热失重由TPI原有的一阶变为HsTPI的两阶,HsTPI的降解温度随硅氢化度的增加逐渐增大。DSC谱图表明,HsTPI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硅氢化度的增大而升高。XRD测试结果表示,随硅氢化度增加,HsTPI的晶型发生转变,随后结晶能力变小。随着硅氢化度的增加,HsTPI硫化胶的拉伸强度以及定伸应力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比氢化TPI (HTPI)和HsTPI硫化胶中白炭黑的分布情况发现,白炭黑在HsTPI分散更好。

周为[4](2017)在《改性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腈橡胶(NBR)和丁苯橡胶(SBR)等二烯类聚合物因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使其易于老化。氢化能将不饱和的碳碳双键变为饱和的碳碳单键,从而有效提高其耐热稳定性。目前氢化二烯类聚合物催化剂在催化性能、选择性、反应后的分离回收等方面存在缺点。因此开发出一类兼具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价格低廉且易于回收的新型催化剂是催化氢化领域一项重要课题。三烯氮杂环配体具有着独特结构和化学性质。大环配体中的氮原子因未共享电子对能单独与磺酰基共轭而不参与金属配位。该大环配体能与金属形成具有较高的抗氧化稳定性的配合物。树枝状聚合物具有立构规整性、高度支化和精确的结构。树状聚合物内部空腔能有效封装金属并能使其长时间保持稳定,此外通过对树状聚合物表面进行改性也能将催化活性中心转移到树状聚合物表面而更容易与反应底物进行接触参与其它反应。通过结合十五元三烯氮杂环和树状聚合物的优势,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2,4,6-三异丙基苯磺酰胺、4-(3-溴丙基)苯磺酰胺和1,4-二溴-2-丁烯为原料,利用氨基与溴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十五元三烯氮杂大环(MAC),反应过程中使用二碳酸二叔丁酯保护氨基。以FT-IR、1HNMR、MALDI-TOF-MS与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随后将MAC与第二代和第三代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G2-PPI和G3-PPI)表面的伯氨基进行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杂化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G2-M和G3-M)。采用1H-NMR、FT-IR和元素分析对G2-M和G3-M的结构与组成进行表征与分析。2.将不同配比的RhCl3.3H2O/RuCl3.3H2O和RhCl3.3H2O/Pd(OAc)2分别与G2-M配位反应,制备了第二代杂化树形聚合物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催化剂G2-M(Rh3+xRu3+10-x)和G2-M(Rh3+xPd2+10-x)。采用RhCl3.3H2O与G3-M配位反应,制备G3-M(Rh3+)催化剂。以1H-NMR、UV-vis、XRD和XPS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表明金属离子与G2-M和G3-M表面的MAC大环形成配位键,且表面负载双金属离子型催化剂中两种金属离子间存在协同效应。在相同Rh含量下,G2-M(Rh3+xRu3+10-x)和G2-M(Rh3+x Pd2+10-x)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G2-M(Rh3+x)/G2-M(Ru3+10-x)和G2-M(Rh3+x)/G2-M(Pd2+10-x)的物理混合催化剂。PPh3和G2-M(Rh3+)之间通过配体交换产生高活性物质[Rh(PPh3)3]1+,能显着促进NBR和SBR的氢化反应。当采用G2-M(Rh3+)催化NBR和SBR氢化时,NBR和SBR的氢化度均可高达99.8%以上。G2-M(Rh3+)催化氢化的HNBR和HSBR中Rh残留量分别为55ppm和33ppm。G2-M(Rh3+)中Rh3+还原为Rh0能被G2-M中的大环再捕获,而Rh0难以与三苯基膦生成配位化合物进入到氢化体系,从而导致回收G2-M(Rh3+)催化活性显着降低。G2-M(Rh3+)中催化氢化的HNBR和HSBR中Rh的回收率远高于Rh(PPh3)3Cl。G2-M(Rh3+)和G3-M(Rh3+)对NBR和SBR的催化氢化活性相近,但是G3-M(Rh3+)催化氢化的HNBR和HSBR中Rh残留量高于G2-M(Rh3+)催化氢化的HNBR和HSBR。3.通过G3-M和Pd(PPh3)4/Pt(PPh3)4配体同步交换法制备了G3-M(PdxPt10-x)。PdPt纳米粒子近似为球状双金属合金。采用双金属G3-M(PdxPt10-x)(x=7,5,3)催化NBR和SBR氢化的氢化度高于单金属G3-M(PdxPt10-x)(x=10,0),说明双金属PdPt纳米粒子的内部存在协同电子效应。此外,NBR的氢化度高于SBR的氢化度,这归因于SBR的分子量大于NBR分子量所致。G3-M(Pd7Pt3)催化NBR氢化所得HNBR中Pd和Pt金属的残留量分别为55ppm和58ppm。Pd和Pt的回收率为86.3%和66.2%,总金属回收率为80.2%。G3-M(Pd7Pt3)第一次催化SBR氢化所得HSBR中Pd和Pt金属的残留量分别为40ppm和43ppm。Pd和Pt的回收率为90.0%和75.0%,总金属回收率为85.5%。4.利用苯甲酰氯和丙酰氯分别与第二代G2-PPI表面的伯氨基进行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酰化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G2-A和G2-P)。采用FT-IR,1H-NMR,13C-NMR和元素分析对G2-A和G2-P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与分析。G2-A和G2-P负载Rh3+后,与叔氨基紧邻的碳原子的13C-NMR特征峰完全消失,并且在高场出现了新的特征峰。叔氨基和Rh3+的配位比为3:1。由于G2-M中的大环回收还原Rh0的能力比G2-A和G2-P更强,因此在G2-A(Rh3+)和G2-P(Rh3+)催化氢化所得HNBR和HSBR中的Rh残留量较大。

韩凯悦[5](2015)在《聚苯乙烯催化氢化制备聚环己烷基乙烯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苯乙烯(PS)催化加氢制备高性能聚环已烷基乙烯(PCHE)是一个具有良好工业前景的聚合物高性能化过程。PS加氢体系具有高分子尺度大、聚合物溶液黏度高等明显区别于小分子加氢体系的特点。关于PS加氢的反应机理、催化剂设计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针对PS加氢制备PCHE的过程面临现有加氢催化剂活性低、结构不适宜于工程应用等实际问题。本课题研究了催化剂载体结构和性质对PS加氢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优化催化剂结构设计,首次将纳米碳管(CNTs)催化剂应用于PS加氢领域,进一步探索整体式大孔泡沫陶瓷(CF)的制备及应用,对PS加氢过程提出机理性认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有如下几方面:(1)本文首先合成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的粉末状Pd/BaSO4催化剂,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考察了不同孔结构的粉末状Pd/BaSO4催化剂催化PS加氢的活性。采用低温N2吸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衍射(XRD)考察了催化剂载体孔结构对Pd/BaSO4催化剂中活性组分Pd的分散度及分散位置的影响。通过关联催化剂表征结果和加氢动力学数据,发现PS加氢反应活性不仅与活性金属的分散度有关,还与活性金属的分散位置有关。优选具有较大外比表面积的催化剂Pd/BSC-6H,以减小内扩散影响。不同孔结构的负载型Pd/BaSO4催化剂催化PS加氢相对氢气压力为零级,相对苯环浓度接近一级。(2)为了消除PS线团在催化剂表面的内扩散,本文将具有一维纳米结构的CNTs作为催化剂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d/CNTs催化剂,首次将其应用于PS加氢反应。实验表明其在PS加氢中具有十分高的活性。在同样的Pd负载量的情况下,初始加氢速度远高于5wt%Pd/BaSO4和5wt%Pd/活性炭催化剂。通过低温N2吸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TEM、XRD、CO化学吸附等方法对Pd/CNTs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结合动力学分析探究Pd/CNTs具有高活性的原因和PS加氢的反应机理。Pd/CNTs催化PS加氢相对氢气压力、苯环浓度均为零级。CNTs载体具有一维纳米级管状结构使得催化剂中活性金属Pd分布于CNTs的外表面,同时,CNTs具有纳米级的管状结构且C为sp2杂化,含有C-H结构以及苯环结构的大分子链可以与CNTs表面相互作用,使得大分子链可以在CNTs表面发生构型变化,促进PS线团在Pd/CNTs表面的吸附,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催化活性。(3)采用有机模板复制法制备了TiO2CF,对泡沫陶瓷的化学组成、制备条件等采用均匀实验设计进行优化,建立了泡沫陶瓷强度、孔隙率与浆料配方、陶瓷制备条件的相互关系式,优化制备了单元窗口直径为400-600μm、骨架含有200-300nm大孔的三维网络结构的TiO2CF。通过TEM、SEM-EDX、XRD、ICP-AES、XPS对负载Pd的Ti02泡沫陶瓷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组分Pd可以均匀分布在TiO2大孔泡沫陶瓷表面。骨架内PS线团扩散分析表明,Pd/CFs催化剂催化PS加氢过程的Weisz模数均小于0.30, PS线团在孔壁骨架内部大孔中扩散阻力可以忽略。(4)采用陶瓷表面HF蚀刻、溶胶-凝胶表面涂层等方法对陶瓷表面进行改性,以增加泡沫陶瓷的表面积。溶胶-凝胶法涂膜可以在陶瓷表面形成均匀的介孔SiO2涂层,且SiO2涂层在超声条件下结合牢固。HF蚀刻可以移除泡沫陶瓷表面的SiO2,制造直径为0.5-1.0μm的孔。SiO2涂膜和HF蚀刻均可以增加泡沫陶瓷比表面积,提高活性金属Pd在载体上的分散度,一定程度上提高泡沫陶瓷催化剂的PS催化加氢活性。(5)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直接在泡沫陶瓷表面生长纳米碳纤维(CNF),初步探索了整体式纳米碳纤维-泡沫陶瓷(CNF-CF)的制备及在PS加氢中的应用。实验表明,可以通过调控反应时间调节生成的碳纤维长度,制备得到基体表面生长着互相缠绕的CNF的整体式CNF-CF。进一步制备得到Pd/CNF-CF催化剂在PS加氢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这是由于CNF-CF明显增加泡沫陶瓷的表面积,避免催化剂内扩散,其一维纳米碳结构有利于PS线团的吸附和活化。

杨敏建[6](2010)在《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的关键在于其深度脱硫,有机硫的加氢脱硫程度是影响甲烷转化催化剂和甲醇合成催化剂寿命的重要因素。将镁基储氢材料用于焦炉煤气中含硫化合物的加氢脱硫是解决此问题的一项应用基础研究。本文以氢气反应球磨法制备了镁基储氢材料,对影响镁基储氢材料制备的关键参数——碳原料种类、Mg/C配比、金属催化剂、球磨时间等进行了研究;以焦炉煤气中二硫化碳和噻吩为镁基储氢材料加氢反应的对象,对镁基储氢材料放出的氢与二硫化碳和噻吩之间的加氢反应进行了对比,并对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与含硫化合物加氢的反应机理。碳原料是制备镁基储氢材料优良的分散剂、助磨剂和改性剂。无烟煤经脱灰、碳化可脱除煤中碳骨架上氢原子和氧原子,制得具有类石墨晶体结构的微晶碳。添加微晶碳40 wt.%制得的镁基储氢材料60Mg40C颗粒大小均匀,粒度为30~50nm,且微晶碳在储氢材料中的分布较均匀,没有团聚现象。微晶碳含量为30 wt.%和40 wt.%时,材料的储氢密度较大,分别为4.93wt.%和4.78 wt.%。微晶碳含量过少或过多都会使材料的储氢密度降低。针状焦比微晶碳对镁粉具有更加优异的分散性能,添加10 wt.%即可使粉体避免冷焊和粘附。针状焦在球磨过程中易发生非晶化。针状焦添加量对储氢材料储氢密度的影响显着,添加量为5 wt.%时材料的储氢密度可达4.35 wt.%,但添加量超过10 wt.%时,材料的储氢密度变得很低。活性炭对镁粉也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添加20 wt.%可使粉体不发生冷焊和粘附。在保证镁碳粉体分散性的同时,活性炭的添加量越高,材料的储氢密度越低。XRD显示,添加以上碳原料制备的镁基储氢材料中,Mg为主要的储氢体。此外,添加微晶碳、针状焦、活性炭可降低镁基储氢材料的放氢温度。金属催化剂Al、Co、Fe、Mo的添加能降低储氢材料的放氢温度,改善材料的放氢性能。其中添加Co的储氢材料50Mg40C10Co的初始放氢温度最低,为210.7℃。金属催化剂的含量以4 wt.%-7 wt.%为宜,所制储氢材料具有较明显的放氢吸热峰和较低的放氢温度。球磨时间能明显影响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适宜的球磨时间为4 h。储氢材料的循环吸放氢对材料的储氢性能并没有明显改善,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储氢密度会衰减。Co、Mo、Ni三种金属的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材料的放氢温度。储氢材料的成型性能与储氢材料中的金属含量有关,不同硬度的金属相互嵌合,可使材料的成型性能提高。储氢材料60Mg35C5Mo对二硫化碳进行加氢反应时,产物中有Mg和H2S生成,反应温度在350℃时,储氢材料中氢转入H2S的比例最高,为20.55%;对噻吩进行加氢反应时,产物中有MgS和H2S生成,反应温度在300℃时,储氧材料中氢转入H2S的比例最高。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含硫化合物利用储氢材料放出的氢进行加氢反应,只有在特定温度区间内才能促进储氢材料放氢与含硫化合物加氢,生成更多的H2S。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着储氢材料的放氢与供氢,还影响着储氢材料对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的程度。二硫化碳和噻吩与储氢材料进行加氢反应的活性不同,二硫化碳的C-S键键能较低,比较容易断裂,而噻吩由于具有硫杂环的芳香性,较难发生加氢反应。二硫化碳加氢反应采用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载气连续流动,含硫化合物与储氢材料的接触时间短,反应管内载气温度受流速影响,进入反应区后载气温度经加热才能达到反应温度。噻吩加氢反应的高压反应釜装置虽然可以延长噻吩与储氢材料的接触时间,但整个反应过程密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对反应产生不利影响。碳原料中以添加微晶碳制备的镁基储氢材料对含硫化合物的加氢反应性能改善效果最好,金属催化剂以Mo对加氢反应的催化作用最好。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与含硫化合物进行加氢反应,微晶碳对镁基储氢材料的供氢提供了扩散通道,金属催化剂对镁基储氢材料的供氢起到催化作用。

刘卅,贾德民,郭建维[7](2009)在《MlNi5-x (CoMnAl)x吸放氢性能及其催化聚合物双键加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新型聚合物双键加氢催化材料,采用XRD和自制吸氢装置等对贮氢合金MlNi5-x(CoMnAl)x的组成、吸放氢性能及其催化加氢活性等进行了研究.MlNi5-x(CoMnAl)x的P-C-T曲线表明,合金具有较低的平台压力,稳定性好;对比合金表面处理前后的吸氢动力学曲线发现:MlNi5-X(CoMnAl)x吸氢初期速度较快,后期则随时间延长吸氢量缓慢增加,而经过[6M KOH+1%KBH4]处理或Pd修饰后则可迅速达到吸氢平衡.催化聚合物双键加氢性能研究表明,未处理合金对NBR溶液加氢氢化度为零,经过[6M KOH+1%KBH4]处理和钯修饰后的合金可对NBR、SBS、NR等聚合物双键加氢,氢化度分别为33.5%、32.3%、31.1%.说明合金表面组成及结构对其吸放氢性能和催化活性均有明显影响.

刘卅,贾德民[8](2006)在《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溶液加氢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贮氢合金MlNi5-X(CoMnAl)X的氢化物对丁腈橡胶溶液双键加氢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氢化度也提高;当合金氢化物超过理论用量的2倍时,氢化度与催化剂的用量无关;氢化度与反应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关于溶剂的影响,发现溶剂为氯仿时无加氢反应发生,而在四氢呋喃中则可得到具有较高氢化度的产物。此外还发现丁腈橡胶氢化度受反应气氛、氢压等因素的影响。

刘卅,贾德民[9](2005)在《贮氢合金催化NBR双键加氢活性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采用贮氢合金LaNi5、LaNi4. 8Cu0 2和MlNi5 x(CoMnAl)x形成的氢化物作为氢源及催化剂,对丁腈橡胶溶液双键选择性加氢进行了研究.利用IR、1HNMR和碘量滴定法对丁腈橡胶及氢化后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SEM等方法分析了合金表面形态及组成.结果表明,在均未作任何表面处理时,LaNi5 和LaNi4. 8Cu0 2可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而MlNi5 x(CoMnAl)x催化加氢产物氢化度则为0.表面处理方式对LaNi5 合金催化活性影响不大,但严重影响MlNi5 x(CoMnAl)x催化加氢活性.MlNi5 x(CoMnAl)x经适当表面处理(包括以氢氧化钾、硼氢化钾等溶液浸泡)后,产物氢化度可提高到14 7%.研究结果还表明,合金中加入Pd、Pt等金属也能使加氢活性提高,加氢产物氢化度分别达到22 0%和18 7%.

刘卅,贾德民,郭建维[10](2005)在《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加氢动力学及加氢机理》文中认为详细研究了空气气氛下、 30~ 6 0℃、THF溶液中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的宏观动力学 .通过一系列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实验结果获得了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加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48 74kJ·mol-1) ,较低的表观活化能表明在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溶液加氢反应中 ,反应物较易活化且反应具有较低的温度敏感性 .利用IR和1HNMR研究了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 1,4 BD单元较 1,2 BD单元优先加氢 ,同时给出了trans 1,4 BD和 1,2 BD加氢的动力学研究结果 .根据动力学及其他研究结果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该机理较好地解释了反应中出现的现象 .

二、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制备氢化丁腈橡胶的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液加氢法催化剂
    1.1 非均相催化剂
    1.2 均相催化剂
2 乳液加氢法催化剂
    2.1 水溶性Wilkinson催化剂
    2.2 油溶性催化剂
    2.3 水合肼类催化剂
3 烯烃复分解催化剂
4 展 望

(2)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载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丁腈橡胶氢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NBR的结构与性能
    1.3 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方法
        1.3.1 丙烯腈-乙烯共聚法
        1.3.2 溶液加氢法
        1.3.3 乳液加氢法
    1.4 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纳米粒子
        1.4.1 树状聚合物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1.4.2 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纳米粒子及其制备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性
第二章 十五元三烯氮杂环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2.3 合成路线
        2.2.4 分析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3 G_n-M的元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载Pt/Pd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二烯类聚合物氢化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试剂
        3.2.3 G_nM-(Pt_x/Pd_(10-x))的制备方法
        3.2.4 分析表征方法与氢化度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_nM-(Pt_x/Pd_(10-x))(n=2,3,4,5;x=0,3,5,7,10)的分析与表征
        3.3.2 G_nM-(Pt_x/Pd_(10-x))催化NBR和DA氢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载Rh/Pd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丁腈橡胶氢化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试剂
        4.2.3 G_3M-(Rh_x/Pd_(10-x))的制备方法
        4.2.4 分析表征方法与氢化度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_3M-(Rh_x/Pd_(10-x))(x=0,3,5,7,10)的分析与表征
        4.3.2 G_3M-(Rh_x/Pd_(10-x))催化NBR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载Ru/Pt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丁腈橡胶氢化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试剂
        5.2.3 G_3M-(Ru_x/Pt_(10-x))的制备方法
        5.2.4 分析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_3M-(Ru_x/Pt_(10-x))(x=0,3,5,7,10)的分析与表征
        5.3.2 G_3M-(Ru_x/Pt_(10-x))催化NBR氢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氢化天然橡胶及硅氢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天然橡胶的化学改性
        1.2.2 TPI的化学改性
    1.3 橡胶加氢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乳液法加氢
        1.3.2 溶液加氢法
        1.3.3 本体加氢
        1.3.4 其他加氢法研究
        1.3.5 加氢度的计算测试方法
    1.4 聚合物硅氢化的研究进展
        1.4.1 烯烃的硅氢化均聚合
        1.4.2 烯烃的硅氢化共聚合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氢化天然胶乳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自制毛细管膨胀仪
        2.2.4 样品制备和配方
        2.2.5 测试方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NR生胶结构表征
        2.3.2 HNR生胶性能
        2.3.3 HNR硫化胶交联密度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溶液法HNR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样品制备和配方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影响NR氢化反应的因素
        3.3.2 HNR生胶的结构与性能
        3.3.3 HNR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3.3.4 HNR硫化胶性能分析
        3.3.5 AFM法研究硫化胶的应变诱导结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硅氢化TPI聚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不同硅氢化度HsTPI的制备
        4.2.4 HsTPI硫化胶样品配方和制备
        4.2.5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影响硅氢化反应的因素
        4.3.2 HsTPI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4.3.3 HsTPI硫化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改性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烯类聚合物氢化方法
        1.2.1 氢化物母体法
        1.2.2 溶液氢化法
        1.2.3 非均相催化法
        1.2.4 均相催化法
        1.2.5 乳液氢化法
        1.2.6 溶液加氢新方法
    1.3 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纳米粒子
        1.3.1 树状聚合物的结构以及合成方法
        1.3.2 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1.3.3 树状聚合物负载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性
第二章 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表面含十五元三烯氮杂大环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主要化学试剂
        2.2.3 合成路线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十五元三烯氮杂环(MAC)表征与分析
        2.3.2 G2-M和G3-M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杂化树状聚合物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2 主要化学药品与试剂
        3.2.3 合成路线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2-M(Rh_x~(3+)Ru_(10-x)~(3+))和G2-M(Rh_x~(3+)Pd_(10-x)~(2+))的表征和分析
        3.3.2 G2-M(Rh~0)的表征和分析
        3.3.3 G3-M(Rh~(3+))的表征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化树状聚合物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2 主要化学试剂
        4.2.3 氢化反应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2-M(Rh_x~(3+)Ru_(10-x)~(3+)) 和G2-M(Rh_x~(3+)Pd_(10-x)~(2+))催化NBR和SBR氢化
        4.3.2 G3-M(Rh~(3+)) 催化氢化NBR和SBR
        4.3.3 G2-M(Rh~(3+)) 催化氢化NBR和SBR的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杂化树状聚合物表面负载钯铂纳米粒子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2 主要化学试剂
        5.2.3 G3-M(Pd_xPt_(10-x))纳米粒子的制备
        5.2.4 G3-M(Pd_xPt_(10-x))催化NBR和SBR氢化
        5.2.5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G3-M(Pd_xPt_(10-x))的表征和分析
        5.3.2 G3-M(Pd_xPt_(10-x))催化NBR和SBR氢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酰化树状聚合物封装铑金属离子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6.2.2 主要化学试剂
        6.2.3 G2-A和G2-P的合成
        6.2.4 G2-A(Rh~(3+))和G2-P(Rh~(3+))的制备
        6.2.5 NBR和SBR的氢化反应
        6.2.6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G2-A和G2-P的表征和分析
        6.3.2 G2-A(Rh~(3+))和G2-P(Rh~(3+))的表征和分析
        6.3.3 G2-A(Rh~(3+))和G2-P(Rh~(3+))催化NBR和SBR氢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聚苯乙烯催化氢化制备聚环己烷基乙烯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不饱和聚合物的加氢改性
    2.2 聚合物氢化催化剂
        2.2.1 均相催化加氢
        2.2.2 非均相催化加氢
    2.3 聚合物溶液性质
    2.4 聚苯乙烯的非均相加氢机理
    2.5 聚苯乙烯催化氢化制备聚环己烷基乙烯研究进展
        2.5.1 聚合物加氢反应过程强化
        2.5.2 聚合物加氢催化剂结构设计
    2.6 整体型泡沫陶瓷载体
        2.6.1 添加造孔剂法
        2.6.2 溶胶-凝胶法
        2.6.3 有机模板复制法
    2.7 纳米碳管在催化加氢中的应用
        2.7.1 纳米碳管简介
        2.7.2 纳米碳管催化剂
    2.8 泡沫陶瓷表面改性
        2.8.1 浆料涂层
        2.8.2 溶胶-凝胶法
        2.8.3 化学气相沉积
第3章 催化剂载体结构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不同孔结构BaSO_4载体的制备
        3.2.2 负载型Pd/BaSO_4催化剂的制备
        3.2.3 聚苯乙烯催化加氢
        3.2.4 聚苯乙烯加氢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苯乙烯溶液性质
        3.3.2 不同孔结构BaSO_4载体结构表征
        3.3.3 不同孔结构BaSO_4催化剂的表征
        3.3.4 BaSO_4不同孔结构对PS加氢活性的影响
        3.3.5 Pd/BaSO_4催化PS加氢反应条件的影响
        3.3.6 负载型粉末催化剂催化PS加氢反应机理
        3.3.7 Pd/BaSO_4催化PS加氢动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型钯/纳米碳管催化剂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催化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4.2.1 Pd/CNTs催化剂的制备
        4.2.2 Pd/CNTs催化剂的表征
        4.2.3 聚苯乙烯加氢性能考评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NTs和Pd/CNTs的表征结果
        4.3.2 Pd/CNTs在PS加氢中的应用
        4.3.3 Pd/CNTs催化剂的回用
        4.3.4 还原方法对Pd/CNTs催化活性的影响
        4.3.5 Pd/CNTs催化PS加氢动力学分析
        4.3.6 Pd/CNTs催化PS加氢机理
        4.3.7 一维纳米碳材料在PS加氢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泡沫陶瓷催化剂的制备及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应用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 实验步骤
        5.2.1 大孔泡沫陶瓷CFs的制备
        5.2.2 泡沫陶瓷催化剂Pd/CFs的制备
        5.2.3 Pd/CFs催化剂催化PS加氢
        5.2.4 CFs载体的表征
        5.2.5 Pd/CFs催化剂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氨酯模板剂的选取
        5.3.2 陶瓷粉体粒径的选取
        5.3.3 有机模板剂脱除条件的确定
        5.3.4 制备CFs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5.3.5 CFs载体的表征
        5.3.6 Pd/CFs催化剂的表征
        5.3.7 Pd/CFs催化剂催化PS加氢
        5.3.8 Pd/CFs催化剂中内扩散行为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泡沫陶瓷载体表面改性及其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应用
    6.1 实验材料及仪器
    6.2 实验步骤
        6.2.1 表面SiO_2涂层泡沫陶瓷的制备
        6.2.2 HF蚀刻泡沫陶瓷的制备
        6.2.3 表面改性泡沫陶瓷催化剂的制备与考评
        6.2.4 表面改性泡沫陶瓷载体的表征
        6.2.5 负载Pd的表面改性泡沫陶瓷催化剂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SiO_2涂层对泡沫陶瓷结构特性的影响
        6.3.2 HF蚀刻对泡沫陶瓷结构特性的影响
        6.3.3 负载Pd的表面SiO_2涂层泡沫陶瓷催化剂的表征
        6.3.4 负载Pd的HF蚀刻泡沫陶瓷催化剂的表征
        6.3.5 负载Pd的SiO_2涂层泡沫陶瓷催化剂催化PS加氢
        6.3.6 负载Pd的HF蚀刻泡沫陶瓷催化剂催化PS加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整体式结构碳纳米纤维-泡沫陶瓷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其在聚苯乙烯加氢中的应用初探
    7.1 实验材料及仪器
    7.2 实验步骤
        7.2.1 整体式结构CNF-CF复合载体的制备
        7.2.2 负载Pd的整体式结构CNF-CF催化剂的制备
        7.2.3 负载Pd的整体式结构CNF-CF催化剂考评
        7.2.4 整体式结构CNF-CF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整体式结构CNF-CF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7.3.2 整体式结构Pd/CNF-CF催化剂在PS加氢中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焦炉煤气利用现状
    1.2 焦炉煤气脱硫方法
    1.3 储氢材料用于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1.4 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2 实验方法
    2.1 储氢材料制备用实验原料
    2.2 储氢材料制备用实验设备
    2.3 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
    2.4 镁基储氢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2.5 镁基储氢材料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方法
3 镁基储氢材料的控制性制备
    3.1 引言
    3.2 碳原料种类的影响
    3.3 Mg/C配比的影响
    3.4 金属催化剂的影响
    3.5 制备参数的优化
    3.6 小结
4 镁基储氢材料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
    4.1 引言
    4.2 对二硫化碳的加氢反应
    4.3 对噻吩的加氢反应
    4.4 二硫化碳、噻吩加氢反应的比较
    4.5 模拟焦炉煤气中噻吩的加氢反应
    4.6 小结
5 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与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机理的探讨
    5.1 引言
    5.2 镁基储氢材料供氢机理
    5.3 含硫化合物加氢机理
    5.4 供氢与加氢耦合机制
    5.5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7)MlNi5-x (CoMnAl)x吸放氢性能及其催化聚合物双键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
    1.2 X射线衍射分析
    1.3 吸氢PCT曲线测定和吸氢动力学曲线测定
    1.4 聚合物加氢方法
    1.5 加氢产物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金MlNi5-x (CoMnAl) x的XRD分析
    2.2 合金催化剂的吸放氢特性
        2.2.1 Ml Ni5-x (CoMnAl) x的P-C-T曲线和热力学分析
        2.2.2 Ml Ni5-x (CoMnAl) x合金吸氢动力学分析
    2.3 合金催化聚合物双键加氢活性
3 结论

(9)贮氢合金催化NBR双键加氢活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合金催化剂的制备
    1.3 合金催化剂的活化
    1.4 加氢方法
        1.4.1 空气气氛下的反应
        1.4.2 氢 (或氮) 气氛下的反应
    1.5 产物分析方法
        1.5.1 碘量法分析氢化度
        1.5.2 图谱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IR和1HNMR图谱分析
        2.1.1 IR图谱分析
        2.1.2 1HNMR分析
    2.2 贮氢合金催化NBR双键加氢活性及影响因素
        2.2.1 LaNi5系列合金
        2.2.2 MlNi5-x (CoMnAl) x系列
        2.2.2.1 合金组成和处理方式对加氢活性的影响
        2.2.2.2 加入Pd对合金催化性能的影响
        2.2.2.3 加入Pt对合金催化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四、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制备氢化丁腈橡胶的催化剂研究进展[J]. 孙欣欣. 合成橡胶工业, 2020(04)
  • [2]改性树状聚丙烯亚胺载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丁腈橡胶氢化[D]. 金智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氢化天然橡胶及硅氢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D]. 季美琴.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4]改性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的研究[D]. 周为.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5]聚苯乙烯催化氢化制备聚环己烷基乙烯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D]. 韩凯悦.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6]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D]. 杨敏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8)
  • [7]MlNi5-x (CoMnAl)x吸放氢性能及其催化聚合物双键加氢研究[J]. 刘卅,贾德民,郭建维.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9(04)
  • [8]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溶液加氢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J]. 刘卅,贾德民. 弹性体, 2006(02)
  • [9]贮氢合金催化NBR双键加氢活性及影响因素[J]. 刘卅,贾德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 [10]贮氢合金催化丁腈橡胶加氢动力学及加氢机理[J]. 刘卅,贾德民,郭建维. 化工学报, 2005(01)

标签:;  ;  ;  ;  ;  

MlNi_(5-x)(CoMnAl)_x催化丁腈橡胶双键加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