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黄芩中总黄酮的测定

豫北黄芩中总黄酮的测定

一、豫北地区黄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庆[1](2021)在《艾草氮、磷、钾吸收累计规律及其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艾草的药用部位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叶,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可采收2~3茬,药用历史悠久。艾草的人工栽培规模较大,但其采收条件主要为经验总结,不利于对其产量与质量的把控。本研究以艾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生长时期和采收茬期艾草生长发育特征、氮磷钾营养吸收特征及药用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最终总结艾草生长期间的需肥规律并寻得较高品质艾草的适宜采收期,旨在为杨凌地区艾草的栽培管理和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获得一下主要结论:1.在不同生长期和采收茬期下,N、P、K元素在艾草不同器官分布存在差异,顺序依次都为:叶>根>茎。在不同生长期,N、P、K元素分别优先分布于根、茎、叶。其中,在艾叶内三种元素间无显着相关性;在根、茎中的N-P元素之间显着相关。不同采收茬期,N元素在第一、二、三茬分别优先分布于茎、根、叶中,P元素优先分布于根中,K元素优先分布于叶中。根中P-K呈一定程度负相关;在茎、叶中N-P元素呈显着正相关。综合表明叶部能敏感反应艾草植株N、P、K营养变化,是指导艾草施肥重要部位;采收茬期对N元素分布影响较大,对P、K元素无显着影响。2.不同生长期和茬期处理对艾草的株高、茎直径、叶长等生理指标存在显着性影响,对根长和根直径没有明显的区分作用,采收茬期对艾草产量无明显影响。艾草折干率为2.78,出绒率15.47%。在不同生长期,艾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逐月递减。不同采收茬期,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7月第二茬、11月第三茬、5月第一茬达最高。总黄酮在5月第一茬含量最高,总萜类和桉油精在11月第三茬含量最大。表明采收茬期对艾草的生长、生理、有效成分等都有显着影响。3.不同生长时期和采收茬期对艾草根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显着,对土壤微生物无显着影响。抽取将特征值大于1的4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8.607%,表明艾草药用有效成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对生长时期和采收茬期处理下的艾草品质评价存在一定的贡献:第1、2个主成分结果表示艾草有效成分、土壤酶活性对品质评价有一定贡献;第3个主成分结果表示过氧化氢酶、真菌对艾草品质评价有一定优异;第4个主成分结果表示出绒率对艾草品质评价也有优秀表现。4.对优质高产的艾草适宜采收期寻优,结果为:5月27日产量为17635.5 kg/hm2,桉油精含量为113.49 mg/g,出绒率为12.95%,折干率为3.36;7月28日第二茬产量为21200 kg/hm2,桉油精含量为107.39 mg/g,出绒率为14.45%,折干率为3.46。

陈实[2](2020)在《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为传统大宗药材之一,科学的施肥技术是影响黄芪质量和产量的主要管理技术之一。本论文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采用ITS2序列对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应用田间试验研究两年生蒙古黄芪生育期生长特征、营养特性并对其进行整体品质评价,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并寻优得到最优施肥量,为蒙古黄芪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结果如下:(1)采用DNA条形码技术中的ITS2序列鉴定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各品种在Neighbor-Joining树上各自聚为一簇,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蒙古黄芪与沙苑子、刺果甘草、锦鸡儿、蜀葵、紫花苜蓿等混伪品,达到鉴定目的。(2)施肥对黄芪根长各处理间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性区分作用不明显,但能明显促进其株高的生长发育;7-8月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黄芪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根中黄芪多糖含量在9月达到较高水平,可在9月底采挖药材提取多糖;黄芪总黄酮在11月达到累积峰值,N0P2K2处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而氮磷钾配施三个处理产量较高,次生代谢物的积累量与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3)蒙古黄芪不同植物器官N-P,N-K和P-K元素分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生长在6-11月间受N元素限制作用,不同施肥处理下蒙古黄芪根中N-P、N-K和P-K元素之间均未呈现异速生长关系;茎中N-P元素之间则呈现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且N和P元素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茎对N、P元素之间吸收呈相互促进关系;N-K、P-K元素在叶中比例呈一定正相关,表明植物叶能促进根系对土壤中K元素的吸收,经茎将养分运输至叶片中。(4)施肥与黄芪品质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采用该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5.176%,表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总黄酮、多糖在施肥对品质评价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贡献:第1主成分结果表示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3个酶活性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第2主成分结果表示微生物生物量在施肥与品质评价方面有一定的表现;第3、4主成分结果表示总黄酮与多糖在施肥与有效成分品质评价方面表现优异。(5)通过对蒙古黄芪产量及品质施肥效应方程的模型建立及寻优最终确定:蒙古黄芪每公顷施氮(N)70.332~125.194 kg、磷(P2O5)148.225~206.159 kg、钾(K2O)87.019~166.269 kg时有望获得4500 kg/hm2以上产量;每公顷施氮(N)8.393~51.840kg、磷(P2O5)12.537~77.438 kg、钾(K2O)74.088~90.583 kg时有望获得黄芪甲苷高于0.28%的药材;每公顷施氮(N)36.098~119.839 kg、磷(P2O5)84.126~157.672kg、钾(K2O)90.029~141.698 kg时有望获得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高于0.035%的药材,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关农艺指导。

王秋宝[3](2017)在《山西61个产地野生黄芩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也是山西省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在山西省境内广泛分布。黄芩以根入药,具有多重功效。黄芩药用历史悠久、用量大、用途广泛,多年以来其药源一直来自野生药材。随着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及药材价格的不断上涨,极大地刺激了对野生品的滥采乱挖。过度采掘使得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无序利用导致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许多地区野生种群已濒临枯竭,所剩的野生资源多分布于人少、难采挖的地区,并且分布以散生为主,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群落。匮乏的野生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医用需要,现在药材市场更是很难见到货真价实的野生正品黄芩,家种黄芩逐渐取代了野生黄芩,商品药材的供应主要依靠人工种植。由于基础研究不足,优良种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黄芩家种品生产中迄今尚未形成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性状明确的自有栽培品种。本项研究以山西省境内广为分布的野生黄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61个不同产地的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观察、比较了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生长环境特点及群落特征;观察、测量了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植物学性状特点;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改进了野生黄芩叶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并比较了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叶绿素含量;分析、比较了不同产地野生黄芩叶中的总黄酮含量。研究结果为山西野生黄芩资源的挖掘、保护和综合利用,为优良的黄芩种质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⑴野生黄芩在山西省11个市均有分布。分布范围为N34°46’19.78’’N40o24’17.71’’,E110°32’55.13’’E114o13’13.41’’;主要分布区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分布的垂直高度为海拔7051683 m,其中在10001400 m范围内最为集中;分布区域的年均温度为6.814℃、年均降水量400800 mm,其中在年均温度710℃、年均降水量400600 mm的地区分布最为密集。⑵山西野生黄芩多分布于阳面、半阳面的半山腰位置的砾石、砂石土壤中;伴生植物主要有黄刺玫、蒿草、藜、灰灰菜、柴胡、蒲公英以及灌木等,产地不同,周围伴生的优势植物种类也不同。⑶山西野生黄芩的分布密度除了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晋南的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由于过度采挖,大部分产地的野生黄芩分布密度较小;在中部地区和近中部地区,野生资源保存良好,分布密度较大;在晋北的朔州地区和大同地区,野生资源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但由于生长环境相对较差,野生黄芩分布广泛但密度均较小。⑷39个县生长的47种野生黄芩的叶均长为12.938.5 mm,叶均宽为3.27.5 mm,叶形比为3.25.7,株高为159636 mm,茎粗为1.43.1 mm,节间距为15.662.9 mm,叶间距为4.822.7 mm。(1)长治市平顺县青羊镇大渠村分布的黄芩叶均长及叶形比最大;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石城村分布的黄芩叶均宽、株高及节间距最大;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陡泉村分布的黄芩茎最粗;运城市绛县磨里镇垣址坪村分布的黄芩叶间距为最大。大同市浑源县大磁窑镇南元坨村分布的黄芩叶形比最小;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青瓷窑村分布的黄芩节间距、叶均宽及叶间距最小;大同市南郊区鸦儿崖乡同家梁村分布的黄芩株高、叶均长及茎粗最小。(2)晋南的运城地区和晋东南的长治地区分布的黄芩植株整体较为高大,晋北的大同地区和朔州地区分布的黄芩植株则较为矮小,叶片较小,节间距等也偏小。⑸山西野生黄芩叶片叶绿素提取的适合条件为:液料比96.97:1(m L·g-1),溶剂比1:0.96,超声波时间48.58 min,超声波温度为49.10℃。产地不同,叶绿素的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产于晋南地区的黄芩普遍高于产于晋北地区的黄芩。⑹山西野生黄芩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介于0.65%1.38%,多为1%左右。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乌龙洞景区的黄芩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38%;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陡泉村的野生黄芩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最低,仅为0.65%。晋北朔州地区的黄芩叶总黄酮含量高普遍较高;晋南运城、临汾地区的含量较低;中部地区的含量居中。叶总黄酮含量最高的前6个产地为: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乌龙洞景区>朔州市山阴县玉井镇只泥泉村>朔州市平鲁区下水头乡大孙沟村>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大莲花村=晋中市平遥县孟山乡南庄村>晋中市祁县来远镇东团村。

杨志军[4](2017)在《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的药效学及相关物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甘肃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抗炎、镇咳、祛痰作用及有效内生菌代谢产物的相关物质,揭示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与宿主植物在药效及化学成分方面的关联,为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作为微生物资源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琼脂法对野生及栽培乌拉尔甘草内生菌分离纯化,并对预实验筛选的20株甘草内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内生细菌采用16Sr DNA鉴定,内生真菌采用ITS鉴定。2.抑菌研究:体外抑菌试验,采用体外定量抑菌方法,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检测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体内抑菌试验,采用小鼠最小致死量(MLD)测定法,将供试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分别配成6个浓度梯度的菌悬液,昆明种小鼠3批,每批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小鼠腹腔注射一个浓度的供试菌菌悬液,每只0.5m L,观察4d内各组小鼠死亡情况,测定供试菌MLD。再采用对各供试菌感染致死小鼠的保护作用试验方法,昆明种小鼠500只,随机分为2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野生甘草水煎液组、栽培甘草水煎液组、20株甘草内生菌发酵物组,各组按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4d,末次灌胃后0.5h,各组小鼠按MLD注射供试菌液0.5m L/只造模,记录4-7 d各组感染小鼠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死亡保护率、平均存活天数。3.抗炎研究:体外抗炎试验,取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添加LPS刺激,进行MTT试验,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将RAW264.7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空白组、LPS模型组、野生及栽培甘草水提液浸膏组、20株内生菌发酵物组。模型组加入1mg/m L的LPS刺激培养,各受试药物组分别加入10mg/L、20mg/L、40mg/L的甘草浸膏或内生菌发酵物,预处理2 h,再加入1mg/m L脂多糖刺激培养,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IL-1β、PGE2的含量。体内抗炎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昆明种小鼠160只,随机分为16组,即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野生甘草水煎液组、栽培甘草水煎液组、内生菌发酵物组(体外抗炎有效的12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7d,于末次给药l h后,在小鼠右耳两面均匀涂抹二甲苯50μl,左耳作对照。30min后处死小鼠,打孔取耳片,称重,计算肿胀度、肿胀抑制率。采用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试验,小鼠分组、给药同上,1次/d,连续5d,末次给药30min后,小鼠尾静脉注射0.5%的伊文思蓝溶液10m L/kg,腹腔注射0.8%的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10m L/kg,20 min后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腹腔冲洗液吸光度。采用对LPS致急性肺炎大鼠的干预试验,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17组,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5d。第5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mg/kg体重LPS,制备急性肺炎模型,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6h后大鼠股动脉取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0的含量。4.镇咳研究:昆明种小鼠192只,随机分为16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栽培及野生甘草水煎液组、甘草内生菌发酵物各组(抑菌、抗炎有效的12组),共2批。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1h后,分别采用氨水和SO2引咳,以小鼠半数引咳时间(EDT50)、R值、咳嗽潜伏期、2min内咳嗽次数、延长率、止咳率为检测指标。5.祛痰研究:SD大鼠170只,分为17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栽培及野生甘草水煎液组、甘草内生菌发酵物各组(抑菌、抗炎有效的12组)。采用烟薰、低温兼冷风刺激诱导痰浊阻肺大鼠模型,造模10天后,给予各组大鼠相应药物灌胃,连续7d。进行各组大鼠证候学观察,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支气管毛细管排泌量,肺组织NO、ICAM-1、COX-2的含量及Na+-K+-ATP酶活力,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AQP1、AQP5的分布表达。6.化学成分含量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铵为对照品,在波长为250nm、334nm处测定,计算内生菌发酵物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采用Hanbon Sci.&Tech.Phecda C18(5μm,4.6×250 mm)色谱柱,以乙腈-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 L/min;进样量10μL;柱温35℃,测定甘草内生菌发酵物中甘草酸铵、甘草苷及甘草素的含量。结果1.从野生、栽培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出甘草内生菌140株,其中内生细菌94株,内生真菌46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6株(JTZB002、JTZB006、JTZB014、JTZB018、JTZB020、JTYB006)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5株(JTZB005、JTZB016、JTZB058、JTZB059、JTZB06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JTZB043、JTYB029)为漠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2株(JTZB054、JTZB063)为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1株(JTYB012)为花域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1株(JTZB062)为厚壁菌门乳杆菌目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3株内生真菌(JTZF011、JTZF014、JTYF023)为曲霉菌科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2.体外抑菌结果表明,18株(JTZB002、JTZB005、JTZB006、JTZB014、JTZB016、JTZB018、JTZB020、JTZB043、JTZB054、JTZB058、JTZB059、JTZB060、JTZB062、JTZB063、JTZF011、JTYB006、JTYB029、JTYF02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着抑菌活性,JTZB059、JTYB029抑菌活性较强;3株(JTZB005、JTZB043,JTZF014)甘草内生菌发酵物对肺炎链球菌有显着抑菌活性;3株(JTYB012,JTZB018、JTZB020)甘草内生菌发酵物对大肠杆菌有显着抑菌活性。体内抑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10株(JTZB002、JTZB005、JTZB006、JTZB014、JTZB020、JTZB043、JTZB058、JTZB060、JTZB063、JTYB029)甘草内生菌发酵物能显着提高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平均存活天数(P<0.05或P<0.01),2株(JTZB005、JTZB04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能显着提高感染肺炎链球菌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平均存活天数(P<0.05或P<0.01)。3.体外抗炎结果表明,MTT显示,质量浓度为10mg/L、20mg/L、40mg/L的各给药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0mg/L时,栽培及野生甘草水提液浸膏组、12株(JTZB005、JTZB006、JTZB018、JTZB020、JTZB059、JTZB060、JTZB063、JTZF011、JTYB006、JTYB012、JTYB029、JTYF023)内生菌发酵物组NO、PGE2、IL-1β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体内抗炎结果表明,7株(JTYB006、JTYB029、JTYF023、JTZB006、JTZB005、JTZB060、JTZB06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能显着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5或P<0.01);8株(JTYB006、JTYB012、JTYB029、JTYF023、JTZB005、JTZB006、JTZB060、JTZB06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能显着降低肺炎模型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7株(JTYB006、JTYB029、JTYF023、JTZB005、JTZB006、JTZB060、JTZB06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P<0.05或P<0.01)。4.镇咳结果表明,氨水引咳后,8组(JTYB029、JTZB005、JTZB006、JTZB014、JTZB020、JTZB043、JTZB060、JTZB06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组R>150,有显着镇咳作用,2组(JTYB006、JTZB058)内生菌发酵物R值在130-150之间,有镇咳作用。SO2引咳后,6组(JTYB029、JTZB005、JTZB006、JTZB043、JTZB060、JTZB063)内生菌发酵物组大鼠的咳嗽潜伏期延长,2min内咳嗽次数显着减少(P<0.05或P<0.01),JTZB060的咳嗽潜伏期延长率最高,JTYB029的止咳率最高。5.祛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5组(JTYB029、JTZB005、JTZB006、JTZB058、JTZB063)甘草内生菌发酵物组大鼠证候学表现、肺组织病理形态均较轻,水通道蛋白1、5的分布表达增强,肺组织NO、ICAM-1、COX-2的含量显着降低,肺组织Na+-K+-ATP酶活力显着升高(P<0.05或P<0.01)。6.化学成分含量检测结果显示,20株甘草内生菌发酵物中均含有总黄酮、总皂苷,总黄酮含量在1.132.24mg·g-1之间,含量最高的是JTZB002,总皂苷含量在50.0171.93mg·g-1之间,含量最高的是JTYB029。12株甘草内生菌发酵物粉末中甘草酸铵含量在0.012-0.074 mg·g-1间,含量最高的是JTYB006,甘草苷含量在0.01-0.06 mg·g-1间,含量最高的是JTZB020,甘草素含量在0.003-0.027 mg·g-1间,含量最高的JTZB043。结论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20株甘草内生菌中,16株甘草内生细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属于5个种;1株甘草内生细菌为乳杆菌目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3株甘草内生真菌为曲霉菌科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2.10株(JTZB002、JTZB005、JTZB006、JTZB014、JTZB020、JTZB043、JTZB058、JTZB060、JTZB063、JTYB029)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体内及体外均有抑菌作用。3.7株(JTZB005、JTZB006、JTZB060、JTZB063、JTYB006、JTYB029、JTYF023)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体内及体外均有抗炎作用。4.6株(JTZB005、JTZB006、JTZB043、JTZB060、JTZB063、JTYB029)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对氨水、SO2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5.5株(JTZB005、JTZB006、JTZB058、JTZB063、JTYB029)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对痰浊阻肺模型大鼠有祛痰作用。6.20株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均含有不同量的与宿主甘草相同的有效部位(总黄酮、总皂苷);12株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具有与宿主甘草相同的活性成分(甘草酸铵、甘草苷、甘草素)。7.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具有与宿主相同的药理作用和一定量的活性成分。

张馨宇[5](2016)在《杜仲叶功能茶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中药材,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省市。研究发现,杜仲叶和杜仲树皮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杜仲叶丰富易得,将其加工成杜仲叶功能茶有助于扩大其利用范围,可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以杜仲叶为原料,经过前处理、杀青、干燥等加工工艺制备杜仲叶功能茶,并对不同工艺制备的杜仲叶保健茶进行感官和内含成分评价,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杜仲叶功能茶品质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功能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高且感官品质较好的杜仲叶功能茶加工工艺,为杜仲叶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考察了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杜仲叶原材料的前处理方式对制备的杜仲叶茶感官和内含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多指标权重分析法确定出杜仲叶茶内含成分(功能性成分:绿原酸、总黄酮、桃叶珊瑚苷;营养成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总氨基酸、总叶绿素、水浸出物)含量的综合评分,再以感官评价(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结合综合评分为指标,对不同前处理工艺制备的杜仲叶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采用晒干前处理制备的杜仲叶茶功能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高且感官品质好。2.比较了不同杀青时间对制备的杜仲叶茶感官和内含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多指标权重分析法确定出杜仲叶茶内含成分含量的综合评分,再以感官评价结合综合评分为指标,对不同杀青时间制备的杜仲叶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杀青3 min所制得的杜仲叶茶功能性成分及营养成分含量高且感官品质好。3.研究了热风干燥和炒制干燥对制备的杜仲叶茶感官和内含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多指标权重分析法确定出杜仲叶茶内含成分含量的综合评分,再以感官评价结合综合评分为指标,对不同干燥工艺制备的杜仲叶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热风干燥以120℃所制得的杜仲叶茶内含成分含量高且感官品质好;炒制干燥以150℃所制得的杜仲叶茶功能性成分及营养成分含量高且感官品质好。因此,可以选用120℃热风干燥或150℃炒制干燥方法制备杜仲叶茶。4.杜仲叶保健茶的加工工艺为,将采集的新鲜杜仲叶晒干,再进行蒸汽杀青3min,待凉后适当进行揉捻,最后在150℃炒锅中炒制或在120℃烘箱中热风干燥。按照此工艺制备的杜仲茶感官品质好,功能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高。

宋琦[6](2015)在《活性氧通过抗氧化系统提高黄芩药材质量》文中提出药用植物黄等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喜光、耐旱、耐寒,适应环境能力强,分布范围广,药材具有明显的道地性。黄芩素是黄芩中活性最强,是道地黄芩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指标。研究和实践证明干旱和强光照等逆境是促进黄芩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植物在环境胁迫下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诱导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提高药材的质量。黄芩鲜根是活的生命体,根也是药用部位,本研究以黄芩鲜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 H202和活性氧载体Na2S204对黄芩药材质量的影响及机制。一、H2O2对黄芩药材质量的影响及机制1、0.002μmol/L、0.2μmol/L 和 20μmol/L H2O2 处理黄芩鲜根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略有下降。第3-5天高中剂量H2O2处理的黄芩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 71.4~85.7%。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使H2O2大量积累。2、H2O2可显着增强苯丙氨酸转氨酶(PAL)的活性和基因表达,特别是第5天PAL活性提高了 2.7倍,从而促进黄酮类成分的合成。H202也改变了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BGAT)及β-葡萄糖苷酸酶(GUS)的活性变化,促进苷类物质向苷元转化。不同浓度的H202在不同时期显着增加或降低UBGAT和GUS的基因表达,其中第5天GUS活性提高了 3倍。3、0.002μmol/L和0.2μmol/L的H2O2处理组黄酮苷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在第3天时黄芩苷的含量从6.28%升到6.80%,汉黄芩苷的含量从3.35%升到4.29%。20μmol/L H2O2处理组不同的是黄酮苷含量下降,而苷元类成分含量显着升高,特别是在第7天时,黄芩苷的含量从原来的6.82%降到6.15%,汉黄芩苷的含量从3.43%降到3.40%,但黄芩素的含量从0.19%升高到0.57%,汉黄芩素的含量从0.1 1%升高到0.30%。二、Na2S2O4对黄芩药材质量的影响及机制1、Na2S2O4 为O2-的载体。0.004μmol/L、0.4μmol/L 和 40μmol/L Na2S204处理黄芩鲜根后SOD酶活性略有下降,第3天到第9天CAT酶、POD酶活性显着降低,特别是第3天到第5天CAT酶活性降低了 80%-85%。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使H2O2大量积累。2、Na2S2O4处理组对PAL活性几乎无影响,但0.004μmol/L和0.4μmol/L Na2S2O4使PAL基因表达略有增加,40μmol/L Na2S2O4显着促进了 PAL基因表达,第3天PAL基因表达增强了 4.3倍,从而促进黄酮类成分的合成。Na2S2O4 处理组能够改变UBGAT和GUS的活性,促进苷类物质向苷元转化,但迟于H2O2处理组,因此Na2S2O4可能通过H2O2发挥作用。不同浓度的Na2S2O4在第3天显着增加或降低UBGAT和GUS的基因表达,但未显现剂量关系。3、Na2S2O4对PPO酶活性的影响迟于对抗氧化酶和PAL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处理第5天,0.004μmol/L和0.4μmol/L Na2S2O4处理组使PPO酶活性提高了 60~80%,促进多余的黄酮消除;40μmol/L Na2S2O4处理组PPO酶活性降低了 60%,促进黄酮的积累。4、0.004μmol/L和0.4μmol/L Na2S2O4处理组黄酮苷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在第3天时变化最为显着,黄芩苷的含量从6.28%升到6.84%,汉黄芩苷的含量从3.35%升到4.12%,增加幅度高于苷元。40μmol/L Na2S2O4处理组黄酮苷含量下降,而苷元类成分含量显着升高,特别是在第3天,黄芩苷的含量从6.28%降到5.21%,汉黄芩苷的含量从3.35%降到2.83%,黄芩素的含量从0.28%升高到1.96%,汉黄芩素的含量从0.14%升高到1.24%,分别达到7倍以上。H2O2和Na2S2O4通过降低黄芩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使具有信使作用的H2O2大量积累,增强PAL的活性和摧因表达,调节GUS和UBGAT基因的表达和活性,加强了黄酮的合成和转化。最后,通过PPO调节黄酮的含量,维持氧化平衡。在活性氧的作用下,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显着升高,特别是活性较强的黄芩素等苷元类成分大幅度提高,提高了黄芩药材的质量。

颜莉[7](2015)在《双黄连粉针质量控制与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黄连粉针剂的现行质量标准收载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中,而该标准中仅有黄芩苷、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未制定连翘的含量指标以及指纹图谱。为了完善并提高质量标准的需要,本试验建立了双黄连粉针剂指纹图谱指标与连翘含量测定指标,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测定双黄连粉针中绿原酸、连翘苷、黄芩苷3种成分的含量及指纹图谱的同时监测。确定了最佳流动相梯度洗脱系统、检测波长、检测色谱柱、柱温、流速及供试品溶剂,方法学研究表明,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符合含量分析测试要求。本指纹图谱共确定11个共有峰,经试验证实,药材、中间体、成品三者指纹图谱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中间体和成品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在药材色谱图中均可追踪到。同时对成品的指纹图谱色谱峰进行了峰归属,明确了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表明本实验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制剂过程中需对药液进行超滤处理和加入活性炭来除去热原及大分子杂质,本试验采用上述色谱条件对活性炭、超滤处理前后三批药液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前后绿原酸、连翘苷、黄芩苷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药液固形物含量稍有减少,但影响不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9。表明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此项研究。本课题研究结果对提高双黄连粉针剂的质量标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谢锋[8](2014)在《金槐槐米品质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呈卵圆形或长圆形,状如米粒,习称槐米(Flos Sophora Immaturus),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等功效。目前,用于采收槐米的槐树栽种品种主要有青槐、黄槐和金槐。其中,金槐是从槐树中培育出的优良栽培品种,因其产出的槐米颜色金黄故而得名,其芦丁含量最高,可高达25%-28%,是芦丁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种。金槐(Sophora japonica cv.jinhuai)主要栽种在广西桂北地区,由于其生产中存在着种质混乱、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本课题主要从良种选育、环境因子、规范化种植技术等方面对金槐进行了研究。1、通过本草考证,表明槐米药用历史悠久;据本草记载的槐米质色以两广为好,色较黄且个略大,广西桂林地区的金槐与此描述相符。2、对金槐产区进行了资源调查。通过文献查考和实地调研,对金槐种植、产量、质量以及市场需求等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初步摸清了金槐资源情况。3、本文对20批金槐槐米及10批不同产地槐米样品的水分、灰分、浸出物及有效成分总黄酮、芦丁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结合经济指标,首次采用TOPSIS法和RSR法对各槐米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槐嫁接树综合评价最高;结合实地调查发现,金槐嫁接树是丰产类型,结槐米多,质量好,同时树势旺盛,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可初步认定为较好的栽培类型。4、首次建立了金槐槐米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对15批金槐槐米(含嫁接品种和栽培品种)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各批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比较高,说明药材质量稳定,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嫁接树槐米在化学成分上与实生树槐米十分相似。5、首次对金槐产区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金槐生长的地质主要是泥盆系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和黄壤土,以红壤土为主,pH值中性或偏酸性。6、首次对土壤因子和气象因子与金槐槐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影响金槐槐米品质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全钾、有机质和铜的含量;气象因子是温度(尤其是极端温度)、降雨和日照。7、在对产地的大气、水、土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金槐种植生产关键技术包括育苗移栽、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金槐规范化栽培的技术标准草案。

刘凤波[9](2013)在《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芪(Astragali Radix)为我国常用补虚类中药,其产地来源广泛,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明确不同基原、野生与栽培、不同产地黄芪以及不同商品规格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是合理利用黄芪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明确环境、种苗等级对黄芪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明晰其生物量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合理控制黄芪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采集了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ge.、单蕊黄芪A. monadelphus Bunge.、多花黄芪A.floridus Benth及东俄洛黄芪A. tongolensis Ulbr.及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比较了不同基原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评价了不同产地野生、栽培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商品规格浑源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并以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为例,重点分析了环境和种苗等级对黄芪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了蒙古黄芪生物量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原黄芪中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特点各异通过对不同基原黄芪药材质量分析,发现正品黄芪中黄芪甲苷、总皂苷含量相对较高,且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较芒柄花苷高,毛蕊异黄酮含量较芒柄花素高;红芪中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及总黄酮含量较高。但不含黄芪甲苷,且总皂苷含量较低,其芒柄花苷含量较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高,芒柄花素含量较毛蕊异黄酮高。黄芪代用品中单蕊黄芪中黄芪甲苷和总皂苷含量相对较高,但其他成分含量较低,多花黄芪和东俄洛黄芪中皂苷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均较低。2、野生与栽培黄芪中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特点不同通过对野生与栽培黄芪药材质量分析,发现野生蒙古黄芪中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含量相对与栽培蒙古黄芪较高,但栽培蒙古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较高,野生与栽培蒙古黄芪中芒柄花素和总黄酮含量无显着差异。野生膜荚黄芪中黄芪甲苷、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含量相对于栽培膜荚黄芪均高,野生与栽培膜英黄芪中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及总黄酮含量之间无显着差异。3、不同产地黄芪中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不同特点通过对不同产地野生、栽培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药材质量分析,发现蒙古黄芪中总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膜荚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较高。其中,黄芪甲苷平均含量最高的为栽培膜荚黄芪(0.72mg·g-1),尤其是辽宁本溪、吉林白山、黑龙江牡丹江及内蒙古多伦地区样品含量较高;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总黄酮平均含量最高的均为野生蒙古黄芪(分别为26.51mg·g-1、0.72mg·g-1、0.31mg·g-1、0.30mg·g-1.6.40mg·g-1),尤其是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固阳地区样品含量较高;芒柄花素平均含量最高的为栽培蒙古黄芪(0.08mg·g-1),尤其是内蒙古赤峰地区样品含量较高。不同产地黄芪中异黄酮类单体成分含量多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经纬度对不同产地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海拔高度对不同产地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影响很小。4、不同商品规格黄芪中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不同特点通过对不同商品规格浑源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分析,发现商品规格的划分与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不呈显着相关(P≥0.05)。其中黄芪甲苷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芪毛子>副白芪>五等品>芪节子>三等品>特等品>一等品>二等品>芪头子>四等品。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一等品>副白芪>四等品>五等品>三等品>特等品>芪毛子>二等品>芪头子>芪节子。不同商品规格黄芪中其它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多具有不同的特点。5、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表型性状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显着影响基于多点栽培对比试验,发现部分蒙古黄芪表型性状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表型性状的影响主要是:蒙古黄芪的地径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主根长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株幅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株高随着纬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主要是:蒙古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随着经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随着纬度的降低和经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毛蕊异黄酮含量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和相对湿度和经度的降低呈增加的趋势;芒柄花苷含量随着年均温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经度的降低呈增加的趋势;芒柄花素含量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总黄酮含量随着相对湿度、纬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6、种苗等级对蒙古黄芪产量和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均有显着影响基于不同等级蒙古黄种苗芪栽培对比试验,发现种苗等级对于蒙古黄芪地上部分表型性状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对于地下部分表型性状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随着种苗等级的增加,黄芪产量呈增加的趋势。7、蒙古黄芪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基于对蒙古黄芪生物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测定及分析,发现蒙古黄芪地上生物量以7月中旬最大,地下生物量以10月上旬采收期最大,根冠比在7月中旬最小.蒙古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含量以8月下旬最高,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及总黄酮含量以6月中旬最高,毛蕊异黄酮含量以4月下旬最高,芒柄花素含量以5月下旬最高。蒙古黄芪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通过分析不同来源黄芪药材质量,明确了黄芪药材质量的现状;基于栽培对比试验结果,揭示了年降雨量、经度及纬度对蒙古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通过研究种苗等级对黄芪药材产量的影响,发现了种苗等级对黄芪产量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均有显着影响;通过研究蒙古黄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揭示了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

滕占才,王波,梁英[10](2013)在《黄芩中黄芩苷常规回流浸提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常规回流浸提法,以50%乙醇水溶液提取黄芩,研究了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液固比和颗粒粒度对黄芩苷的得率和含量的影响。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黄芩苷得率与浸提时间、浸提温度、颗粒粒度及液固比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优化工艺为:浸提时间为2.0 h、浸提温度为62.3℃、颗粒粒度为80目、液固比为27.3 mL.g-1时,黄芩苷得率的理论最大值为8.88%。

二、豫北地区黄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豫北地区黄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艾草氮、磷、钾吸收累计规律及其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艾草的研究进展
        1.1.1 艾草的生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
        1.1.2 艾草本草考证
    1.2 艾草有效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
        1.2.1 挥发油
        1.2.2 黄酮类
        1.2.3 萜类
        1.2.4 其他成分
    1.3 艾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止血抗凝血
        1.3.2 镇痛
        1.3.3 抗菌、抗病毒
        1.3.4 抗氧化
        1.3.5 平喘
        1.3.6 其他作用
    1.4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1.5 艾草不同采收时期研究
    1.6 艾草施肥研究进展
    1.7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及布置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区布置
    2.3 试验技术路线
    2.4 试验研究内容
        2.4.1 艾草氮、磷、钾吸收累计规律研究
        2.4.2 艾草生态化学计量特性研究
        2.4.3 艾草周年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
        2.4.4 艾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5 艾草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生物量变化
        2.4.6 艾草品质评价主要指标选择
        2.4.7 艾草采收时期寻优
    2.5 试验研究方法
        2.5.1 样品的采收
        2.5.2 试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5.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艾草不同器官N、P、K含量分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数据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艾草不同器官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3.3.2 艾草不同器官中氮、磷、钾含量相关性分析
        3.3.3 艾草不同器官N、P、K分配关系
        3.3.4 艾草不同时期根际土壤速效N、P、K的动态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长时期和采收茬期对艾草生长、生理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数据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艾草生长指标的影响
        4.3.2 对艾草生物量的影响
        4.3.3 对艾草根冠比的影响
        4.3.4 对艾草折干率的影响
        4.3.5 对艾草产量的影响
        4.3.6 对艾草出绒率的影响
        4.3.7 对艾草生理特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长时期和采收茬期对有效成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数据
        5.2.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艾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5.3.2 对艾草总萜类含量的影响
        5.3.3 对艾草叶桉油精含量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艾草品质指标之间主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数据
        6.2.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生长时期与采收茬期对艾草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3.2 不同生长时期与采收茬期对艾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3.4 艾草9 个品质相关指标主成分分析
        6.3.5 艾草采收时期寻优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属植物研究进展
        1.1.1 黄芪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分布
        1.1.2 黄芪药用历史及生态环境
        1.1.3 黄芪化学成分及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1.4 黄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中药鉴定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
    1.3 施肥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1.4 中药材配方施肥研究
    1.5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5.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5.2 选题的依据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及布置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区布置
    2.3 试验技术路线
    2.4 试验研究内容
        2.4.1 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2.4.2 黄芪氮磷钾吸收特性
        2.4.3 氮磷钾配施对黄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4.4 蒙古黄芪品质评价主要指标选择
        2.4.5 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佳施肥配比
    2.5 试验研究方法
        2.5.1 样品的采集
        2.5.2 试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5.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基于ITS2的不同产地黄芪及其混伪品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蒙古黄芪DNA提取和PCR扩增
        3.3.2 蒙古黄芪及其混伪品邻接树构建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获取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黄芪根长的影响
        4.3.2 对黄芪株高的影响
        4.3.3 对黄芪根直径的影响
        4.3.4 对黄芪茎直径的影响
        4.3.5 对黄芪根冠比的影响
        4.3.6 对黄芪折干率的影响
        4.3.7 对黄芪产量的影响
        4.3.8 对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4.3.9 对黄芪多糖的影响
        4.3.10 对黄芪总黄酮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肥对蒙古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含量分配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获取
        5.2.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黄芪不同器官N、P、K含量动态变化
        5.3.2 黄芪不同器官N、P、K相关性分析
        5.3.3 黄芪不同器官中N、P、K分配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黄芪施肥与品质指标之间主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数据获取
        6.2.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肥对黄芪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3.2 施肥对黄芪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6.3.3 施肥与品质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蒙古黄芪氮磷钾施肥肥效反应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数据获取
        7.2.2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蒙古黄芪产量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2 蒙古黄芪甲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3 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回归模型建立与解析
        7.3.4 施肥处理蒙古黄芪产量与品质模型寻优
    7.4 讨论
    7.5 小结
        7.5.1 肥效反应模型分析
        7.5.2 最优施肥方案寻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山西61个产地野生黄芩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1.1.2 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现状
        1.1.3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黄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2.1 黄芩生物学特征与本草考证
        1.2.2 黄芩生长习性
        1.2.3 黄芩栽培技术
        1.2.4 黄芩叶主要成分与提取分离方法
        1.2.5 黄芩叶的药理作用
        1.2.6 我国黄芩种质资源
        1.2.7 山西省黄芩种质资源
    1.3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调查
    2.1 山西野生黄芩分布情况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结论
    2.2 山西野生黄芩资源生境及气候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结论
3 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植物学性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4 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叶绿素含量分析与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 响应面分析
        4.2.3 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叶绿素含量比较
    4.3 结论
5 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叶总黄酮含量分析与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产地野生黄芩叶总黄酮含量比较
    5.3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4)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的药效学及相关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甘草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一节 甘草内生菌的分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表面消毒
        2.2 甘草内生菌的分离纯化
        2.3 甘草内生菌的初步鉴定
        3 结果
        3.1 内生菌的形态学鉴定、编号
        3.2 内生菌的分离株数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甘草内生菌的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甘草内生菌有效菌株的活化
        2.2 甘草内生菌的形态学鉴定
        2.3 甘草内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 结果
        3.1 甘草内生菌菌株形态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抑菌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甘草内生菌发酵物的体外抑菌试验
        2.2 甘草内生菌发酵物体内抑菌试验
    3 结果
        3.1 体外抑菌
        3.2 体内抑菌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抗炎作用研究
    第一节 体外抗炎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对RAW264.7 细胞存活率试验(MTT法)
        2.3 检测LPS诱导RAW264.7 细胞分泌的NO含量
        2.4 检测LPS诱导RAW264.7 细胞分泌的IL-1β、PGE2的含量
        3 结果
        3.1 对巨噬细胞RAW264.7 存活率的影响
        3.2 各组药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 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节 体内抗炎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2.1 甘草内生菌活化
        2.2 药物制备
        2.3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
        2.4 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试验
        2.5 对LPS致急性肺炎大鼠的干预作用
        3 结果
        3.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3.2 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3.3 对LPS致急性肺炎大鼠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镇咳祛痰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受试物制备
        2.2 小鼠氨水引咳法
        2.3 小鼠SO2引咳法
        2.4 大鼠痰浊阻肺试验
    3 结果
        3.1 各组药物对氨水引咳小鼠的影响
        3.2 各组药物对SO_2引咳小鼠的影响
        3.3 各组药物对痰浊阻肺模型大鼠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一节 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UV检测波长的确定
        2.4 方法学考察
        2.5 不同编号的内生菌发酵物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HPLC测定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甘草酸铵、甘草苷及甘草素的含量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9 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5)杜仲叶功能茶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杜仲的开发研究现状
    1.2 杜仲叶的活性成分
        1.2.1 苯丙素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1.2.4 木脂素类化合物
        1.2.5 多糖类
        1.2.6 其它成分
    1.3 杜仲茶的保健功能
        1.3.1 降压、降血脂作用
        1.3.2 增强免疫功能
        1.3.3 保肝、利尿作用
        1.3.4 防癌抗癌、抗肿瘤作用
        1.3.5 抗菌、抗病毒功能
        1.3.6 抗肌肉骨骼老化作用
        1.3.7 提神、抗疲劳作用
        1.3.8 抗衰老和美容功能
        1.3.9 减肥作用
        1.3.10 其它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5.1 不同前处理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1.5.2 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1.5.3 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茶样制备
        2.2.1 不同前处理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2.2.2 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2.2.3 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2.3 分析方法
        2.3.1 感官审评
        2.3.2 内含成分检测
    2.4 多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2.4.1 多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杜仲叶茶内含成分的影响
        2.4.2 多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2.5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前处理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前处理对杜仲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1.2 不同前处理对杜仲叶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前处理对杜仲叶茶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1.4 多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前处理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4 多指标综合评价不同杀青时间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3.3.2 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3.4 多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对杜仲叶茶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杜仲叶茶项目投资及效益分析
    4.1 可行性分析
        4.1.1 原料及市场背景
        4.1.2 建设规模及产品规则
    4.2 技术方案
        4.2.1 杜仲叶茶生产工艺
        4.2.2 主要设备选型
    4.3 效益分析
        4.3.1 项目概况
        4.3.2 编制依据
        4.3.3 产品成本估算
        4.3.4 经济效益分析
        4.3.5 社会效益分析
        4.3.6 生态效益分析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活性氧通过抗氧化系统提高黄芩药材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黄芩概述
    第二节 黄芩药材质量的评价研究
    第三节 影响黄芩药材质量的机制研究
    第四节 活性氧与逆境、次生代谢的关系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六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H_2O_2对黄芩质量影响的机制研究
    实验部分
        第一节 H_2O_2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H_2O_2对黄芩鲜根PAL、UBGAT和GUS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H_2O_2对黄芩鲜根中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Na_2S_2O_4对黄芩质量影响的机制研究
    实验部分
        第一节 Na_2S_2O_4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Na_2S_2O_4对黄芩鲜根PAL、UBGAT和GUS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Na_2S_2O_4对黄芩鲜根中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双黄连粉针质量控制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剂的研究进展
        一、双黄连粉针剂中各药材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 金银花
        1.1 来源及采收
        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黄芩
        2.1 来源及采收
        2.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连翘
        3.1 来源及采收
        3.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二.双黄连粉针剂中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 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2. 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活性炭、超滤在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中应用的研究
        一. 活性炭在注射剂生产工艺中应用的研究
        二. 超滤技术在注射剂生产中应用的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 双黄连粉针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的研究
        1. 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1.1 试验方法
        1.2 试验仪器与材料
        1.3 流动相的选择
        1.4 供试品溶剂的选择
        1.5.最大紫外吸收波长扫描
        1.6 专属性考察
        1.7 线性范围考察
        1.8 精密度试验
        1.9 稳定性试验
        1.10 重复性试验
        1.11 回收率试验
        1.12 样品测定
        1.13 含量限度的制定
        2. 指纹图谱的建立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仪器与材料
        2.3 供试样品溶剂的选择
        2.4 色谱条件的考察
        2.5 方法学考察
        2.6 样品指纹图谱的测定
        2.7 双黄连粉针剂药材中间体与成品指纹图谱的相关性
        2.8 指纹图谱指纹峰的归属
    二.双黄连粉针剂活性炭、超滤处理前后对比实验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试验方法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 试验方法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考察项目及试验结果
        3.1 双黄连粉针活性炭处理前后考察项目
        3.2 小结
        3.3 双黄连粉针超滤处理前后考察项目
        3.4 双黄连粉针超滤处理前后试验结果
        3.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金槐槐米品质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研究
    2.1 本草考证
    2.2 现代研究
    2.3 原植物形态与应用价值
    2.4 栽培技术研究
    2.5 原植物品种与种植产业
    2.6 环境因素与中药材品质关系研究
    2.7 中药材GAP的研究与实施意义
3 金槐产地调查
    3.1 调查方法
    3.2 调查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4 金槐槐米的品质研究及优良种源选择
    4.1 实验材料、试剂、试药及仪器
    4.2 水分测定
    4.3 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4.4 浸出物测定
    4.5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4.6 槐米优良种源的选择
    4.7 金槐槐米HPLC指纹图谱研究
5 环境因子对金槐槐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5.1 地质背景对金槐槐米品质的影响
    5.2 土壤因子对金槐槐米品质的影响
    5.3 气象因子对金槐槐米品质的影响
6 金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及种植标准的制定
    6.1 金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6.2 金槐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6.3 金槐规范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草案)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
1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1.1 立题依据
        1.1.1 黄芪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原材料之一
        1.1.2 对不同来源黄芪药材质量的分析是合理利用黄芪资源的基础
        1.1.3 明确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提高药材质量和改善药材品质的前提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不同基原黄芪药材质量的研究进展
        1.2.2 不同产地黄芪药材质量的研究进展
        1.2.3 不同商品规格黄芪药材质量的研究进展
        1.2.4 环境因素对黄芪表型性状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1.2.5 种苗等级对黄芪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1.2.6 黄芪生物量及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1.2.7 研究展望
    1.3 论文总体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主要测定与分析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预期结果
2 不同基原黄芪药材质量差异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不同基原黄芪药材中皂苷类成分含量比较
    2.3 不同基原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较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3 野生与栽培黄芪药材质量差异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野生与栽培蒙古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3.2.1 野生与栽培蒙古黄芪中皂苷类成分含量比较
        3.2.2 野生与栽培蒙古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较
    3.3 野生与栽培膜荚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3.3.1 野生与栽培膜荚黄芪中皂苷类成分含量比较
        3.3.2 野生与栽培膜荚黄芪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较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4 不同产地黄芪药材质量差异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药材质量分析
        4.2.1 不同产地野生蒙古黄芪药材质量分析
        4.2.2 不同产地栽培蒙古黄芪药材质量分析
    4.3 不同产地膜荚黄芪药材质量分析
        4.3.1 不同产地野生膜荚黄芪药材质量分析
        4.3.2 不同产地栽培膜荚黄芪药材质量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5 不同商品规格浑源黄芪质量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不同商品规格浑源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5.3 不同商品规格浑源黄芪聚类分析
    5.4 浑源黄芪的商品规格与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6 环境因素对蒙古黄芪表型性状和质量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环境因素对蒙古黄芪表型性状的影响
        6.2.1 不同环境条件下蒙古黄芪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6.2.2 蒙古黄芪表型性状变异的生态学机制分析
    6.3 环境因素对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6.3.1 不同环境条件下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变异分析
        6.3.2 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变异的生态学机制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7 种苗等级对蒙古黄芪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种苗等级对蒙古黄芪产量的影响
    7.3 种苗等级对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7.4 蒙古黄芪种苗等级与其表型性状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7.5 小结与讨论
        7.5.1 小结
        7.5.2 讨论
8 蒙古黄芪生物量及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8.1 试验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蒙古黄芪生物量动态变化分析
    8.3 蒙古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8.4 蒙古黄芪生物量与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8.5 小结与讨论
        8.5.1 小结
        8.5.2 讨论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特色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黄芩中黄芩苷常规回流浸提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1.2 材料与试剂
    1.3 方法
        1.3.1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1.3.2 试验方案
        1.3.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统计分析
    2.2 主效应分析
    2.3 单因素效应分析
    2.4 两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分析
    2.5 黄芩苷浸提工艺参数的优化
        2.5.1 回归模型最优解
        2.5.2 黄芩苷得率最优浸提工艺及回归方程的验证
3 结论
    3.1 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是影响黄芩苷的得率和含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
    3.2
    3.3 得到的优化工艺为:

四、豫北地区黄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艾草氮、磷、钾吸收累计规律及其品质的关系[D]. 罗国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蒙古黄芪营养吸收特性和施肥效应模式研究[D]. 陈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山西61个产地野生黄芩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D]. 王秋宝. 山西大学, 2017(03)
  • [4]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的药效学及相关物质研究[D]. 杨志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杜仲叶功能茶加工工艺研究[D]. 张馨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6]活性氧通过抗氧化系统提高黄芩药材质量[D]. 宋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双黄连粉针质量控制与工艺研究[D]. 颜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8]金槐槐米品质及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D]. 谢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黄芪药材质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凤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黄芩中黄芩苷常规回流浸提工艺优化研究[J]. 滕占才,王波,梁英.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01)

标签:;  ;  ;  ;  ;  

豫北黄芩中总黄酮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