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新品种——白玉

小茴香新品种——白玉

一、球茎茴香新品种——白玉(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玺[1](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唐刚[2](2020)在《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提高,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更加关注。城市住宅提档升级,绿化空间的增大,庭院绿化越来越受到居民推崇。可食景观兼具食用和绿化效果,生态、绿化、经济效益明显。为了系统科学城市庭院中的可食景观,本文以北碚区8个高档社区的庭院的为例,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理论设计和案列规划等,对城市庭院可食景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从可食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来看,只要有种植绿化条件(空间)的家庭对私家庭院种植可食植物品种有强烈意愿,更关注可食植物的景观效果和安全性。并对可食植物种类有多元化需求,对蔬菜品种需求多于果树及其它品种。女性参与度显着高于男性。城市庭院可食景观应用的主要受限原因是栽培空间面积偏小,种植技术培训机会较少,种植效果较差,自信心不足。(2)通过对北碚区8个有绿化庭院空间小区实地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庭院可食景观绿化普遍存在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可食景观品种偏少、空间利用不科学、种植土壤选择随意、种植形式缺乏艺术美感等普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总结,为城市庭院可食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提供了实践依据。(3)本研究提出了低碳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庭院可食景观设计理念。归纳出庭院可食景观的可食性、地域适应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景观艺术性、参与互动性等多个设计原则。归纳了篱架式、棚架式、花境式、花坛式、一米菜园式、盆栽式等多种可食景观打造模式。对可食景观品种选择、茬口设计、间套种技术利用、种植槽技术等可食植物关键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家庭餐厨垃圾发酵、园林废弃物、鱼菜共生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技术进行阐述。为整个可食植物在城市庭院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4)利用庭院可食景观理论和方法对北碚区一小区住户楼顶进行了实操设计,根据客户需求和喜好,结合规划区的自然气候特点,提出了“两园”、“两廊”、“一系统”的功能分区布局,对每个分区进行了技术性描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可食品种名录。

李昕升[3](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汪李平,杨静[4](2009)在《蔬菜种业经理必备的蔬菜专业基础知识(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产量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提高蔬菜的产量和产品质量通常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育优良新品种和高质量种子;二是通过改善栽培管理条件、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使作物的遗传潜力得以充分表达。其中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良种应用仍然是主要的途径。本文将对蔬菜的引种、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相关知识作一些介绍。

姚庆云,王琪[5](2009)在《借水行舟好出海》文中指出如今,我们的餐桌上,蔬菜品种变得越来越丰富,安波大叶、白玉球茎茴香、安彩2号五彩椒、安椒2号甜椒……安阳蔬菜科学研究所推广的蔬菜新品种品质好,产量高,受到了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的赞誉。这些新品种的培育不仅凝聚着安阳蔬菜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心血,也离不开荷兰专?

武延安[6](2008)在《冬季育苗与光肥调控对当归抽薹及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多年来,早期抽薹是制约当归生产的首要问题。已有的成果侧重于独立因素影响研究,在实践中抑制抽薹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从成花理论和多因素综合角度对冬季育苗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及遮阳栽培、腐殖酸追肥和浸种对当归生长发育的效应分别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冬季基质育苗不仅可大幅度降低当归早期抽薹率,而且有可能完全规避抽薹。在研究设计的15个处理中,7个处理抽薹率低于1%,另7个处理抽薹率在1%~5%之间,另1个处理抽薹率为19.93%。在总计45个小区中40%的小区完全未发生早抽薹,另46.7%小区早抽薹率低于5%。冬育基质苗定植后8月初茎节开始伸长,较传统苗的5月下旬茎节伸长推迟了约70d;冬育基质苗9月中旬为抽薹高峰期,较传统苗的6月上旬抽薹高峰期推迟了约100d。冬育基质苗已抽薹植株均属“秋薹”,其中6个处理100%只抽生花茎,未能形成花序,另8个处理50%以上未能成花,另1个处理38.9%未能成花。抽样测定未能成花的“秋薹”当归,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45.93%,达到药典规定的质量指标。播种期、基质和种子对冬育基质当归苗的生长、成苗质量及定植后的生长发育、早期抽薹、产量和质量等有重要影响。3个因子均极显着影响当归早期抽薹率,影响作用的主次顺序是:播期>种子>基质;播期极显着影响当归平均单根鲜重,显着影响当归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播种越晚,单根鲜重越大,一等归出成率越高,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越低。综合分析认为当归冬季基质育苗的最佳播种期为12月。育苗用种子应选择三年生当归产乳熟侧穗籽,避免使用早薹籽。早薹籽育成苗的平均早薹率为5.68%,当年侧穗籽育成苗的早薹率为1.29%,上年侧穗籽育成苗的早薹率为1.63%。育苗基质应兼顾营养水平与透气性,同时要便于管理,降低成本。2、冬季床播育苗的播种期对当归苗的生长及定植后的生长发育、早抽薹、产量及品质都有较大影响。冬季床播育苗使当归早抽薹期推迟40~50d,抽薹率降为1.00%以下,甚至不抽薹。播种期极显着影响当归产量和品质;以11月28日播种育苗的当归产量、折干率、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冬育床播苗成苗直接移栽定植不能正常萌叶,经夏后在土壤中腐烂;起苗后用100mg/kg GA3浸根5h定植,能有效促进移栽苗新叶萌发,但不会明显影响当归早抽薹。3、遮阳栽培能有效促进当归植株前期生长,在当归成药前期5月至7月遮阳覆盖,使株高增高13.1~23.1cm。中苗当归采用75%和50%的遮阳覆盖后,早抽薹率分别较对照的16%降低了5%和5.5%。遮阳栽培显着提高当归单根鲜重和产量,使单根鲜重增加26.49~37.35g,折干率提高6.3%~7.5%,增产1791~2445kg/hm2;麻口病感病株率降低17.5%~33.19%;极显着提高当归醇溶性浸出物含量7.08%~10.02%。遮阳50%,使8:00时的月均气温降低0.8~1.5℃,14:00时的月均气温降低1.4~1.7℃;8:00时的旬均气温降低0~3.1℃,14:00时的旬均气温降低1.0~2.0℃。14:00时的月均地温降低2.1~3.8℃,旬均地温降低1.4~5.4℃。遮阳网覆盖抗旱效果良好,使网内比网外旬均空气湿度提高1%~7%,小雨后3d时的土壤含水量提高1.8%~3.7%。示范鲜当归产量增加3366~11538kg/hm2,比对照提高21.9%~75.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4、追施腐殖酸有机肥和氨基酸生物液肥能有效促进成药期当归生长发育,扩大叶面积,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向根部转移,有效提高产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追施“陕西济农”,促进当归地上、地下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能显着增加当归单根鲜重,增产605kg/hm2,极显着提高醇溶性浸出物含量11.31%,综合效果最好。追施“甘肃猛冲”能迅速促进当归地上、地下生长,扩大叶面积及提高地上部干重,肥力显效快,但肥力持续期短,显着提高浸出物含量5.23%。追施“云南生态”后期叶片数较多,叶面积较大,增产565kg/hm2,提高浸出物含量3.09%。追施“甘肃绿能”能显着提高单根鲜重,增产588kg/hm2。5、当归种子生活力和活力主要受产后保存时间影响,当年产种子活力高于上年种子。采种母株和采种部位对当归种子活力也有影响,当年产早薹籽活力高于正常采收的侧穗籽。变温和高温黑暗能提高当归种子发芽的生活力和活力,多数情况下低温光照的培养条件对当归种子的发芽最不利。普通当归种子在兰州冷藏越夏后冷水浸种培养发芽率78.7%~82.7%;55℃温水浸种使当归种子发芽霉变率降低4.0%~20.0%;黑暗也能降低发芽霉变率。在不同光热条件下,4类当归种子均显示冷水浸种2h的生活力和活力最高,平均发芽率50%~64%,发芽势19%~31%,芽长47~59mm,芽重10.9~42.5mg,发芽指数0.99~1.74,活力指数0.0109~0.0425。而50℃温水浸种10min和0.2% KMnO4浸种1h,会降低各类当归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并对芽的伸长生长和增重生长均有不利影响。

高娃[7](2008)在《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多胺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沙地云杉成熟合子胚为材料,研究了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着重探讨了多胺在体胚发生中的作用机理。1.首先对沙地云杉体细胞胚发生系统的优化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表明:诱导初始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SH +2,4-D(0.1㎎/L)+6-BA(0.1㎎/L);分化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 LS+ABA(5.0mg/L)+PEG4000(50.0g/L)加入50.0g/LPEG4000可改善胚性愈伤组织的质量,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黄绿色、色泽亮丽、松散、颗粒状、大小均匀一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周期为60d,第50d左右需继代扩繁。2.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SOD酶活性较高,而POD活性较低。附加外源Put促进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POD酶活性上升,SOD酶活性降低。附加多胺抑制剂时鱼雷胚时期的SOD酶活性较高,随着胚的成熟SOD酶活性逐渐下降,而POD酶活性一直保持上升状态。3.体细胞胚胎发生初期(多细胞原胚时期)及成熟阶段(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及子叶胚时期)内源PA含量不同;附加30mg/L的外源Put可以提高内源PA的含量,促进球形胚的发生。特别是对内源Put和Spm的影响较大。附加外源Put后球形胚时期内源PA含量明显增加,但体细胞胚成熟阶段内源PA含量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的Put/Spd和Put/Spm是细胞柄团前期发育所需要的,但不利于体细胞胚成熟。4.CHA和MGBG 2种抑制剂处理的结果基本相似。单独附加加抑制剂(CHA或MGBG)时,只对内源Spd有抑制作用,增加内源Spm和Put含量;多胺抑制剂和外源Put同时处理时,明显降低内源Spm和Put含量。因而判断了抑制剂(CHA或MGBG)和Put同时处理时才对内源Spm和Put含量起到抑制作用。单独附加抑制剂(CHA或MGBG)时,是通过抑制内源Spd而降低总多胺含量。

常尚连,周爱凤,张立宾[8](2008)在《球茎茴香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文中研究说明

高振茂,王基国[9](2004)在《球茎茴香新品种——白玉》文中提出

高远[10](2020)在《南北朝隋-唐五代饮食类概念场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训诂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是用来释义的,对词汇系统的研究也是零散而孤立的,缺乏历史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词汇史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的饮食类概念场进行梳理及描写,结合概念场理论、共时考察与历时比较相结合、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归纳法与对比法相结合,分析饮食类概念场在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的发展与差异情况。文章分别对南北朝隋及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进行考察。在考察中,通过选取这两个时期口语性较强的语料,对这些语料中的饮食类名物词进行研究。一则考察饮食类名物词在南北朝隋和唐五代两个时期的使用情况;二则考察饮食类名物词在南北朝隋时期南方与北方的地域差异情况;三则考察这些名物词由南北朝隋发展到唐五代的历史演变情况,即唐五代继承了南北朝隋时期的哪些词语?唐五代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词语?南北朝隋时期饮食类名物词发展到唐五代有哪些消亡了?同时还将探讨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为何?这些都是本论文要仔细考察的内容。首先,本文考察了饮食类名物词在南北朝隋时期南、北方的使用及地域差异。通过对选定文献的考察,共收集到了北方粮食饭食类词语50个,蔬菜水果类词语48个,禽畜渔产类词语54个,油脂调料类词语87个,饮品菜肴类词语91个。同时,本文还收集到南方粮食饭食类词语24个,蔬菜水果类词语30个,禽畜渔产类词语25个,油脂调料类词语14个,饮品菜肴类词语23个。通过深入的比较发现:南北朝隋时期南北方粮食饭食类词语相同的有6个,北方所特有粮食饭食类词语有44个,南方所特有的粮食饭食类词语有18个。南北方蔬菜水果类词语相同的有12个,北方所特有的蔬菜水果类词语有36个,南方所特有的蔬菜水果类词语有18个。南北方禽畜渔产类相同的有8个,北方所特有的禽畜渔产类词语有46个,南方所特有的禽畜渔产类词语有17个。南北方油脂调料类相同的词语有10个,北方所特有的油脂调料类词语有77个,南方所特有的油脂调料类词语有4个。南北方饮品菜肴类相同的词语有4个,北方所特有的饮品菜肴类词语有88个,南方所特有的饮品菜肴类词语有19个。并探讨南北地域差异的原因为:1.对古代作物的继承;2.南北方地域气候的不同;3.民族交融的结果等。其次,本文考察了饮食类名物词在唐五代时期的使用情况。通过对选定文献的考察,共收集到了唐五代粮食饭食类词语72个,蔬菜水果类词语91个,禽畜渔产类词语80个,油脂调料类词语42个,饮品菜肴类词语92个。再次,本文从历时层面,对南北朝隋时期与唐五代两个时期饮食类名物词的差异情况进行细致的比较,并从继承、新增、消失及同实异名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唐五代时期在粮食饭食类词语中:继承24个词语,新增50个词语,有44个词语消失。在蔬菜水果类词语中:继承37个词语,新增57个词语,有29个词语消失。在禽畜渔产类词语中:继承34个词语,新增47个词语,有39个词语消失。在油脂调料类中词语中:继承20个词语,新增24个词语,有70个词语消失。在饮品菜肴类词语中:继承21个词语,新增72个词语,有90个词语消失。并归纳历时演变的特点为稳定性、创新性、民族性及同时异名现象等。最后,本文分别从社会稳定促进农副业发展、文化交融促进饮食发展、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等社会外部因素,及语言的自我调节、词汇表意清晰化的需求等语言内部因素,对饮食类名物词发生历时演变的原因进行阐释。饮食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承载着重要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表达饮食类这一概念场的诸多名物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民族交融以及汉语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这些名物词从中古汉语末期到近代汉语前期,也随之发生诸多变化,对饮食类概念场中的名物词进行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科学汉语史的重要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球茎茴香新品种——白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茎茴香新品种——白玉(论文提纲范文)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2)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可食用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基于可食景观庭院现状实地调查及问题分析
    3.3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绿化设计理念
    3.4 可食景观庭院设计依据
    3.5 可食景观植物种植模式设计
    3.6 可食景观植物城市庭院设计关键技术
    3.7 可食庭院景观设计实例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蔬菜种业经理必备的蔬菜专业基础知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种子和品种的概念
    1.1 蔬菜种子的概念和类别
    1.2 蔬菜品种的概念、类别和产生途径
2 蔬菜育种和蔬菜新品种选育现状
    2.1 蔬菜育种的概念及内容
    2.2 蔬菜种质资源
    2.3 蔬菜育种方法
    2.4 我国蔬菜育种机构和蔬菜育种现状

(6)冬季育苗与光肥调控对当归抽薹及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早期抽薹的生理基础
    2.2 当归生长发育阶段
    2.3 诱发早期抽薹的因素
        2.3.1 环境与生态因素
        2.3.2 遗传因素
        2.3.3 营养水平
        2.3.4 栽培管理
    2.4 早期抽薹的规律和机理
        2.4.1 遗传物质的变化
        2.4.2 酶的变化
        2.4.3 激素的变化
        2.4.4 其他物质变化
    2.5 早期抽薹防治技术研究
        2.5.1 种子选择
        2.5.2 播种育苗
        2.5.3 越冬贮藏
        2.5.4 栽培管理
        2.5.5 激素处理
        2.5.6 光照处理
    2.6 优质丰产栽培研究
        2.6.1 施用腐殖酸和氨基酸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6.2 遮阳覆盖栽培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6.3 栽培育苗方式对当归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1.1 对当归原生态的推断
        3.1.2 阶段发育理论的启示
        3.1.3 现代设施技术的应用
        3.1.4 物质生产积累的前提
    3.2 研究内容
        3.2.1 冬季基质育苗抑制当归抽薹的效应研究
        3.2.2 冬季床播育苗抑制当归抽薹的效应研究
        3.2.3 遮阳栽培对当归抽薹和生长的效应研究
        3.2.4 腐殖酸追肥对当归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
        3.2.5 浸种与光热对当归种子活力的效应研究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冬季基质育苗抑制当归抽薹的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材料和仪器
        4.1.3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4.2.2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育成苗生长量的影响
        4.2.3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苗物质积累的影响
        4.2.4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定植后生长的影响
        4.2.5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早期抽薹的影响
        4.2.6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4.2.7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商品性的影响
        4.2.8 冬季基质育苗对当归品质的影响
        4.2.9 低温处理对当归绿体苗休眠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冬季床播育苗抑制当归抽薹的效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时间地点
        5.1.2 材料仪器
        5.1.3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播期对当归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2 播期对当归成苗的影响
        5.2.3 播期对当归定植后生长的影响
        5.2.4 播期对当归抽薹和产量的影响
        5.2.5 播期对当归商品性和品质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遮阳栽培对当归抽薹和生长的效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区概况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遮阳对当归前期生长的影响
        6.2.2 遮阳对当归早期抽薹的影响
        6.2.3 遮阳对当归根麻口病和根重的影响
        6.2.4 遮阳对当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6.3 示范结果与分析
        6.3.1 遮阳对田间温度湿度的影响
        6.3.2 遮阳对土壤水分和当归产量的影响
        6.3.3 遮阳对当归商品性状和质量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腐殖酸追肥对当归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区概况
        7.1.2 材料仪器
        7.1.3 试验设计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追肥对当归生长的影响
        7.2.2 追肥对当归同化基础的影响
        7.2.3 追肥对当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7.2.4 追肥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浸种与光热对当归种子活力的效应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仪器
        8.1.2 设计与方法
        8.1.3 试验测定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温水浸种对当归种子发芽和霉变的影响
        8.2.2 浸种与光热条件对当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8.2.3 浸种与光热条件对当归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8.2.4 浸种与光热条件对当归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8.2.5 浸种与光热条件对当归种子平均单芽重的影响
        8.2.6 浸种与光热条件对当归种子平均芽长的影响
        8.2.7 浸种与光热条件对当归种子平均活力指数的影响
    8.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
    1.冬季基质育苗抑制当归抽薹的效应研究
    2.冬季床播育苗抑制当归抽薹的效应研究
    3.遮阳栽培对当归抽薹和生长的效应研究
    4.腐殖酸追肥对当归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
    5.浸种与光热对当归种子活力的效应研究
    6.实践应用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与附表 APPENDIX FIGURE AND TABLE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多胺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体细胞胚胎发生概况及意义
    1.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研究
        1.2.1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形态学研究
        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1.3 植物调节物质与体胚发生的关系
        1.3.1 植物调节物质与胚性及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关系
        1.3.2 激素对体胚发生和发育的调节
        1.3.2.1 生长素
        1.3.2.2 细胞分裂素
        1.3.2.3 脱落酸
        1.3.2.4 多胺
    1.4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表面灭菌及其培养条件
        2.1.1 材料来源
        2.1.2 外植体处理及培养条件
    2.2 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指标测定
        2.2.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2.2.2 体细胞胚胎发生
        2.2.3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方法
    2.3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成熟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测定方法
        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样品制备及处理
        2.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
        2.3.3 酶液提取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步骤
        2.3.5 计算公式
    2.4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成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测定方法
        2.4.1 试剂
        2.4.2 酶液提取
        2.4.3 计算公式
    2.5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测定多胺材料与方法
        2.5.1 测定多胺样品制备及处理
        2.5.2 多胺的提取和处理
        2.5.3 仪器与试剂
        2.5.4 光谱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地云杉初始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筛选
    3.2 2,4-D 和6-BA 的不同浓度组合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的ABA 与PEG4000 对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4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5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成熟过程中的酶活性分析
        3.5.1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成熟过程中SOD 活性变化
        3.5.2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成熟过程中POD 活性变化
    3.6 多胺在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影响
        3.6.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6.2 沙地云杉体胚发生中内源多胺变化及外源PUT 对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3.6.2.1 PUT 含量变化
        3.6.2.2 SPD 含量变化
        3.6.2.3 SPM 含量变化
        3.6.2.4 PUT/SPD 和PUT/SPM 变化及总多胺变化
        3.6.3 外源MGBG 对沙地云杉体胚发生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3.6.3.1 PUT 含量变化
        3.6.3.2 SPD 含量变化
        3.6.3.3 SPM 含量变化
        3.6.4 外源CHA 对沙地云杉体胚发生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3.6.4.1 PUT 含量变化
        3.6.4.2 SPD 含量变化
        3.6.4.3 SPM 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2,4-D 和6-BA 的不同浓度组合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不同浓度的ABA 与PEG4000 对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4.3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成熟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4.4 多胺在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8)球茎茴香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难发芽
2 田间死苗及植株矮化
    2.1 育苗方式不当
    2.2 施肥未按标准
    2.3 病害防治技术滞后
3 先期抽薹
    3.1 春栽球茎茴香播期过早
    3.2 夏播育苗长日照诱导
    3.3 球茎膨大初期的干旱胁迫
4 球茎偏小及品质变劣
    4.1 种植田土壤缺肥
    4.2 种植密度偏大
    4.3 田间管理不科学

(10)南北朝隋-唐五代饮食类概念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朝隋时期北方饮食类概念场研究
    第一节 北方粮食饭食类
    第二节 北方蔬菜水果类
    第三节 北方禽畜渔产类
    第四节 北方油脂调料类
    第五节 北方饮品菜肴类
第二章 南北朝隋时期南方饮食类概念场研究
    第一节 南方粮食饭食类
    第二节 南方蔬菜水果类
    第三节 南方禽畜渔产类
    第四节 南方油脂调料类
    第五节 南方饮品菜肴类
第三章 南北朝隋时期饮食类概念场南北差异比较
    第一节 南北方饮食概念场之比较
    第二节 南北方饮食类概念场差异原因之探讨
第四章 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研究
    第一节 唐五代粮食饭食类
    第二节 唐五代蔬菜水果类
    第三节 唐五代禽畜渔产类
    第四节 唐五代油脂调料类
    第五节 唐五代饮品菜肴类
第五章 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之比较
    第二节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饮食类概念场历时演变原因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球茎茴香新品种——白玉(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D]. 唐刚. 西南大学, 2020(05)
  • [3]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蔬菜种业经理必备的蔬菜专业基础知识(上)[J]. 汪李平,杨静. 长江蔬菜, 2009(21)
  • [5]借水行舟好出海[N]. 姚庆云,王琪. 安阳日报, 2009
  • [6]冬季育苗与光肥调控对当归抽薹及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D]. 武延安.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8)
  • [7]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多胺作用机理的研究[D]. 高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8]球茎茴香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 常尚连,周爱凤,张立宾. 北方园艺, 2008(01)
  • [9]球茎茴香新品种——白玉[J]. 高振茂,王基国. 西北园艺, 2004(01)
  • [10]南北朝隋-唐五代饮食类概念场演变研究[D]. 高远.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小茴香新品种——白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