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新品种阳稻6号

籼稻新品种阳稻6号

一、籼稻新品种扬稻6号(论文文献综述)

陈飞,张昌泉,周少川,李爱宏,刘巧泉[1](2021)在《优质籼稻品种黄华占和扬稻6号稻米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以携带相同Wxb基因的籼稻品种黄华占和扬稻6号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了这2个优质籼稻品种的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黄华占稻米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扬稻6号,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高于扬稻6号,其他理化品质如胶稠度、总淀粉含量和碱消值两者无显着差异;黄华占稻米具有较高的糊化温度和热焓值。黄华占和扬稻6号稻米淀粉粘滞曲线较为接近,但黄华占稻米具有较高的崩解值和较小的回复值。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淀粉粒形态和结构在2个样品间无明显差异;但淀粉精细结构分析表明,黄华占稻米淀粉含有较少的支链淀粉短链以及较多的支链长链和较多的直链淀粉短链;淀粉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黄华占和扬稻6号淀粉均为A型晶体,但黄华占稻米淀粉的长程有序结构较扬稻6号淀粉高,而短程有序结构样品间无显着差异。上述研究为选育优质籼稻提供了参考。

周娟[2](2020)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和发育受大气CO2浓度及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显着。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前人利用FACE(Free AirCO2 Enrichment)技术平台开展了水稻对自由空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适应方面的研究,在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稻米品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数据,在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方面也有一些探索,但多以其中一种元素为主。同时,之前的FACE研究多数为单一品种,而我国水稻品种类型丰富,基因型差异较大,每类品种均有其最适宜的生长区域或季节,也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在较长时间内相互不可替代。因此,扩大水稻品种类型与数量,系统研究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吸收利用、叶片光合特性及一些氮代谢生理活性物质的差异、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率先利用我国第一个稻麦轮作FACE研究平台,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常规籼稻(扬稻6号、扬辐籼6号)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两优培九)共6个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氮磷钾等养分吸收利用对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未来CO2浓度升高后水稻品种的培育与选择及稻作生产过程中施肥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1)水稻抽穗平均提前0.97天,全生育期平均缩短0.75天,株高平均增加0.69 cm,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2)使(拔节期)最高茎蘖数平均增加8.61%,成穗率平均降低3.67%,两者均以杂交籼稻增幅或降幅最大;3)使(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平均增加11.50%,库容量平均增加18.38%,叶面积系数以杂交籼稻增幅最大,库容量以常规粳稻增幅最大;4)促进了主要生育期干物重的增加,成熟期平均增加25.15%,以杂交籼稻增幅最大,处理间和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使常规粳稻经济系数增加了 0.75%,杂交籼稻、常规籼稻经济系数分别降低了 2.29%、0.44%,处理间和品种间均无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叶面积系数、库容量、成熟期干物重、经济系数与产量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库容量、成熟期干物重与产量的相关程度分别大于叶面积系数、经济系数与产量的相关程度。2.FACE处理使:1)显着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平均增加24.17%,常规粳稻增加了 19.38%,杂交籼稻增加了 24.02%,常规籼稻增加了 29.10%。;2)促进了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平均增加16.37%,常规粳稻增幅最大;3)促进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的增加;4)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但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四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粒数、单位面积穗数的促进作用较大。3.FACE处理使:1)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平均降低3.57%,常规粳稻降幅最大;使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平均增加21.61%,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分别增加了13.69%、25.70%、24.32%;2)提高了成熟期茎鞘、叶片吸氮量,降低穗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3)促进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吸氮量的增加,以抽穗-成熟阶段增加最多,平均增加58.04%,以常规籼稻增幅最大;4)显着提高了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平均增加10.79%、13.93%,但使常规粳稻下降了 9.60%;5)促进了水稻群体吸氮强度的提高,成熟期平均增加22.62%,杂交籼稻增幅最大;6)显着增加了成熟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分配比例,降低了穗部氮素分配比例。FACE处理降低了茎鞘叶片氮素转运量和结实期穗部氮素的增加量,分别平均降低32.41%、6.62%、;7)显着提高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4.72%,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分别提高了 6.90%、9.44%、5.31%。综合分析表明结果,提高植株干物重、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叶片吸氮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均有利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氮素因子,氮素累积量对产量的作用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的作用。4.FACE处理使:1)成熟期植株含磷率平均增加6.07%,常规粳稻增幅最大;使成熟期磷素累积量平均增加31.97%,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分别增加了 28.84%、42.07%、24.81%,;2)提高了成熟期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磷量,穗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2.95%,杂交籼稻增幅最大;3)促进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吸磷量的增加,以抽穗-成熟阶段增加最多,平均增加63.44%,常规粳稻增幅最大;4)使成熟期单穗吸磷量显着增加11.16%,常规籼稻增幅最大;5)促进了水稻群体吸磷强度的增加,成熟期平均增加33.16%,常规粳稻增幅最大;6)降低了茎鞘和叶片的磷素分配比例,增加了穗部磷素分配比例,。FACE处理使茎鞘叶磷素转运量和结实期穗部磷素增加量,分别平均增加了 36.23%、25.45%,均以常规籼稻增幅最大;7)使常规粳稻、常规籼稻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降低了15.50%、9.29%,使杂交籼稻磷素籽粒生产效率提高了 12.09%。综合分析结果,提高植株含磷率、抽穗-成熟阶段吸磷量、穗部吸磷量、单穗吸磷量、吸磷强度均有利于成熟期磷素累积量的提高;成熟期磷素累积量、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磷素因素,磷素累积量对产量的作用大于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的作用。5.FACE处理使:1)成熟期植株含钾率平均降低8.81%,常规籼稻降幅最大;使成熟期钾素累积量平均增加18.25%,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分别增加了 13.65%、23.47%、16.51%;2)显着增加水稻茎鞘、穗吸钾量,叶片吸钾量略有下降;3)促进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吸钾量的增加,以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23.11%,杂交籼稻增幅最大;4)使成熟期单穗吸钾量显着增加2.54%,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促进了水稻群体吸钾强度的增加,成熟期平均增加18.68%,杂交籼稻增幅最大;6)增加了茎鞘和穗的钾素分配比例,降低了叶片的钾素分配比例,增加了茎鞘叶钾素转运量和结实期穗部钾素的增加量的增加,分别平均增加了 44.04%、55.43%、,前者以杂交籼稻增幅最大、后者以常规粳稻增幅最大;7)使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 12.91%、6.64%、16.85%。综合分析表明,提高植株含钾率、移栽-分蘖阶段吸钾量、茎鞘吸钾量、单穗吸钾量、吸钾强度均有利于成熟期钾素累积量的提高;成熟期钾素累积量、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钾素因子,钾素累积量对产量的作用大于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的作用。6.FACE处理:1)叶片的叶绿素a、b、a+b含量,拔节期分别平均降低4.19%、4.27%、4.20%,抽穗后20天分别平均降低5.17%、7.12%、5.50%,均以杂交籼稻降幅最大;增加了抽穗期叶绿素a、b、a+b含量,分别平均增加3.79%、3.78%、3.79%,均以常规粳稻增幅最大;2)显着降低了拔节期、抽穗后20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平均降低5.98%、4.97%,分别以杂交籼稻、常规粳稻降幅最大;增加了抽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增加4.31%,常规粳稻增幅最大;3)显着降低了拔节期、抽穗期及抽穗后20天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平均降低4.94%、12.04%、19.13%,拔节和抽穗期以常规粳稻降幅最大,抽穗后20天以杂交籼稻降幅最大;4)显着降低了拔节期、抽穗期及抽穗后20天叶片的GS酶活性,分别平均降低15.72%、10.82%、7.49%,品种间无显着差异;GOGTA的活性分别平均降低0.91%、3.71%、0.79%,拔节和抽穗后20天均以常规籼稻降幅最大,抽穗期以常规粳稻降幅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抽穗期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与氮代谢酶活性显着线性正相关。综上所述,FACE处理显着提高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品种间差异较大;显着促进了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磷素累积量、钾素累积量的提高,品种间差异较大;提高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大部分品种降低了磷素籽粒生产效率;降低了成熟期植株含氮率、植株含钾率,提高了植株含磷率;(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和(氮、磷、钾)养分籽粒生产效率均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养分累积量对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养分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的影响。总体来看,籼稻品种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要明显大于粳稻品种,或者说,籼稻品种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后比粳稻品种具有更高的养分吸收利用潜力。

门传保[3](2020)在《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与生理特征》文中提出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元素,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需磷量大。而磷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多地施用会加剧磷资源的枯竭,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筛选耐低磷水稻品种,探明其农艺与生理特征,对于节约磷肥资源,实现高产高效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2个江苏省近70年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全生育期进行水培试验,设置正常磷浓度(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培养液标准配方,对照)和低磷浓度(磷浓度为正常磷的1/20)两种处理。对各品种的耐低磷性、农艺与生理性状进行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耐低磷指数(低磷产量×耐低磷系数/所有供试品种低磷处理的平均产量)的大小,供试品种的耐低磷性依次为:Ⅱ优084>两优培九>扬稻2号>扬两优6号>珍珠矮>银条籼>台中籼>扬稻6号>南京11>南京1号>黄瓜籼>IR24。Ⅱ优084、两优培九、扬稻2号的耐低磷指数>0.8,确定为强耐低磷性品种;黄瓜籼和IR24的耐低磷指数<0.5,确定为弱低磷性品种。其余品种的耐低磷指数在0.5~0.8之间,确定为中耐低磷性品种。2、与正常供磷(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穗数与每穗颖花数,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之得不能补偿穗数与每穗颖花数的降低之失,因而低磷显着降低了籽粒产量(Ⅱ优084除外)。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主要得益于较多的每穗颖花数和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两类品种间差异较小。3、与正常供磷(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各生育期地上部氮磷钾元素的积累量,提高了氮磷钾元素的根冠积累量比和氮磷钾元素产谷利用率。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下具有较高氮磷钾吸收量,较高的氮磷钾收获指数和氮磷钾籽粒生产效率。4、与正常供磷(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减少了各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重和抽穗期剑叶光合速率。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下具有较多的茎蘖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重,抽穗期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和茎与叶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较高的NSC转运率和NSC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5、与正常供磷(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生育前中期的根长、根直径与根表面积,提高了各生育期的根干重、根冠比和根系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降低了根系氧化力。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低磷下强耐低磷品种在生育前中期具有较高的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较小的根冠比,在全生育期具有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APase活性。综上,耐低磷指数是评价水稻品种耐低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耐低磷指数值的大小,确定Ⅱ优084、两优培九和扬稻2号为强耐低磷性品种,黄瓜籼和IR24为弱低磷性品种。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下具有较高的每穗颖花数和总颖花数,较高的氮磷钾吸收量、氮磷钾收获指数和氮磷钾籽粒生产效率。在低磷下,生育前期具有较多的分蘖数和较高的叶面积,抽穗期较高的叶片光合速率和茎与叶鞘中NSC累积量,抽穗至成熟期茎和叶鞘中NSC向籽粒的转运率,在生育前期具有较大的根量,在整个生育期具有较强的根系氧化力和APase活性,这是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下获得较高产量和较高氮磷钾吸收利用率的重要农艺与生理基础。

吴礼莲[4](2019)在《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品种改良显着提高了水稻光能利用效率,然而育种进程中与水稻光能利用效率增加相关的叶片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以1930s-2000s期间不同时期培育的籼、粳稻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叶片生理和结构特征随遗传改良的变化规律。于2016年选取20个籼稻和12个粳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其中籼稻品种按培育年代分为四组(193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和2000s),粳稻品种分为六组(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和2000s)。2016年测定大田条件下叶片形态与结构和叶片氮素含量的变化。2017年以20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重复测定2016年叶片形态与结构和叶片氮素含量等指标,并测定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片温度。2017年在开展大田试验的同时,选取不同时期培育的具有代表性的8个籼稻品种开展盆栽试验,测定叶片光合生理相关性状,例如光饱和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比叶重、比叶氮和气孔密度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叶片狭长的高秆籼稻老品种相比,新品种具有短而宽的直立叶片,且叶片含氮量高,花后叶片氮素含量下降幅度小,衰老更加缓慢。粳稻新品种花后叶片氮素含量不降反升,叶片持绿性更强。(2)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籼稻品种的气孔密度显着增加。四个时期培育的籼稻品种第七叶的气孔密度均值随育种进程依次为213、243、243和294个mm-2,剑叶的气孔密度依次为513、589、603和696 mm-2。与1930s-1950s育成品种相比,1960s-1970s、1980s-1990s和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第七叶的气孔密度分别增加了14%、14%和38%;剑叶气孔密度则分别增加了15%、17%和36%。籼稻叶片的气孔大小在育种过程中未发生显着变化。与气孔密度变化规律相似,品种改良显着增加了籼稻叶片的理论最大气孔导度(gmax)。粳稻剑叶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随育种进程均无显着变化。育种过程中籼稻品种的叶脉结构得到显着优化,即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鞘细胞数目等显着增加,而粳稻品种无显着变化。籼稻品种维管束面积与气孔密度呈显着正相关。(3)育种过程中籼稻品种叶片的实际气孔导度(gop)显着增加,这导致叶片的蒸腾降温幅度(ΔTl-a)显着增加。籼稻品种的ΔTl-a与gop呈显着负相关,即气孔导度越大,叶温与气温的差值越大。品种改良显着增加了籼稻剑叶的光饱和光合速率(Asat),Asat与gop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育种进程显着增加了籼稻叶片的气孔密度和维管束面积,而对粳稻无显着影响。这导致籼稻品种的gmax和gop随育种进程显着增加。新培育的籼稻品种显着增加的gop降低了叶片温度,提高了剑叶光合速率。总之,本研究从叶片结构及其生理生态功能的角度解释了水稻品种改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机制,为今后水稻高产高效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琳,李光杰,施卫明[5](2019)在《供铁水平对不同氮源条件下水稻生长和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及种间差异》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控制条件下的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条件下,外源供铁水平对粳稻品种中花11和籼稻品种扬稻6号的苗期生长特征、铵含量和铁、钾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铁浓度水平升高会显着缓解铵抑制的粳稻中花11的根系长度,但不缓解铵抑制的籼稻品种扬稻6号根长。外源铁浓度升高处理会显着增加两水稻品种根部铁离子含量,而显着降低两水稻品种铵态氮条件下水稻根部铵离子含量,且两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高量铵/铁共胁迫条件下,两水稻品种根部钾离子含量均显着降低,且两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粳稻中花11根系生长明显更耐铁毒害胁迫;硝态氮条件下,籼稻品种扬稻6号根部钾离子变化对铁毒害胁迫更敏感。上述结果显示外源铁浓度水平对根系铵毒害的缓解效果在不同水稻生态型之间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可能与铁胁迫抗性之间存在关联。

程萌杰[6](2019)在《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选用课题组选育的新品种(新品系)及其对照品种进行根系结构、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研究。利用KASP平台、重测序技术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越光、越优16bulk1(越光型)、越优16bulk2(早恢16型)等6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标记开发、育种及机理机制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对于产量而言,根重、总根长、表面积与生物学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总根长、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单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对于RVA谱特征值而言,主要为:根重与糊化温度,根尖数与消减值,分支数与保持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等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2.采用KASP平台和重测序技术对课题组选育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和基因模块解析,鉴定了小站95、小站96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第1染色体的代换片段携带NOG1基因,第5染色体上的代换片段携带Chalk5、GS5、qw5基因。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三个近缘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了基因组结构分析,小站96在部分性状上向现代品种演化,小站95携带部分高产基因,具有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小站95作为亲本之一,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伟27,再与U-1杂交产生强优势的组合津稻294(津优294)。3.对越优16(越光A/早恢16)后代进行了集团选择,选出了越优16bulk1(多系品种)和越优16bulk2(多系品种),越优16bulk1与越光相似(如优质食味)。越优16bulk2比越优16bulk1更高产、抗倒伏、多态性高、异质化,为偏早恢16型,后代可选育出高产类型和优质类型。4.以位于第1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1目标区,以位于第5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2目标区,以位于第2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3目标区,作为性状控制和性状组合的模型,建立了NOG1、Chalk5、GS5、qw5、优质食味等基因模块,通过对GS5、Chalk5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与组合,选育出津稻294、越优16bulk1、越优16bulk2等新材料和新品系。5.建立了以常规育种技术(包括创造变异和后代性状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包括基因和QTL聚合、模块育种等)相结合的育种程序。在研究中,正向育种(性状选择优先)和反向育种(基因选择优先)相结合,在育种的定向性和高效性方面做了有力尝试,取得了品种选育和方法探索的双重效果。

刘三雄,刘利成,闵军,胡敏,黄海明,黎用朝[7](2019)在《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系的筛选》文中认为为了筛选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系,以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出的20份水稻材料/新品系为试验材料,连续3 a种植在3个不同污染程度的镉污染区,以镉低积累应急品种湘晚籼13号和镉高积累品种扬稻6号为对照,检测稻米镉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份材料的稻米镉含量均低于扬稻6号,16份材料稻米镉含量低于湘晚籼13号,其中R1195等10份材料显着低于对照湘晚籼13号,BG130等8份材料极显着低于对照湘晚籼13号。试验筛选出镉低积累不育系W115S和恢复系R1195、R1514。

王成孜[8](2018)在《光照强度对超级稻和常规稻苗期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人口约半数以稻米为食。超级杂交水稻的推广使水稻产量相比之前增加了 10%。而超级稻在田间生产中常由于生长条件不良、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难以发挥其超高产潜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多发梅雨天气,遭遇低光环境会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并最终导致水稻减产。因此通过研究超级稻在低光胁迫下的叶片光合特性,对于认识超级稻产量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稻6号’(超级杂交籼稻)、‘Ⅱ优084’(超级杂交籼稻)和‘扬稻6号’(常规籼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通过供应低强度光照模拟低光胁迫的方法,分析了低光胁迫对超级稻及常规稻生长、叶片氮素同化、光合特性及叶绿体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氮素供应量的响应,从光合过程的角度探讨了超级稻与常规稻应对低光胁迫的机制以及氮素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光胁迫下水稻生长显着受到抑制,叶片氮素、铵态氮、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下降,而NR活性的下降导致硝酸盐出现积累。低光胁迫下超级稻品种生长优于常规品种,然而其叶片氮素含量及伤流液流速显着低于常规品种。低光条件下,超级稻叶片氮素向叶绿素的分配增加,而向Rubisco酶的分配下降;常规稻中低光下具有更高的叶片氮素含量且更多的储存在Rubisco中。2.低光胁迫导致叶片光合速率下降,这主要是由叶片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叶肉导度及羧化效率的下降导致的。超级稻在低光胁迫下光合速率高于常规稻,原因是低光胁迫下其Rubisco酶活性及叶肉导度高于常规水稻。3.低光胁迫下,叶绿体变厚增大,基粒变厚片层数增多,以利于提高对光的捕获效率及与CO2的接触面积。低光胁迫下超级稻‘国稻6号’、‘Ⅱ优084’相对常规稻‘扬稻6号’叶绿体更大,使其在低光胁迫下具有较大的叶肉导度。4.与超级稻相比,低光胁迫下常规稻的生物量对氮素浓度更为敏感。无论是正常光照还是低光胁迫下,低氮供给均导致‘Ⅱ优084’、‘扬稻6号’叶绿体内淀粉粒的累积。低光胁迫下,提高氮素供应浓度,叶绿体增大、细胞壁变薄促进了 C02的传导,提高了植株的光合能力。综上,低光下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叶片ΦPS Ⅱ下降,以及暗反应过程中叶肉导度及羧化效率下降导致的。超级稻在低光胁迫下光合速率高于常规稻,原因是低光胁迫下其Rubisco酶活性及叶肉导度高于常规水稻,其较大的叶绿体与C02的接触面积大可能是其拥有更高叶肉导度的原因。低光胁迫下,随着氮素供给的升高,水稻生物量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叶绿体增大、细胞壁变薄促进了 CO2的传导,提高了植株的光合能力。

鲍学敏,赵学强,肖作义,郑春丽,沈仁芳[9](2015)在《铝对不同耐铝水稻品种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水培实验,通过铝与营养液交替的处理方式,研究了铝对2个水稻品种(1个籼稻和1个粳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抑制了2个水稻品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增加了根直径,且对籼稻的影响高于粳稻。铝对2个品种水稻根体积和根干重、粳稻地上部干重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抑制了籼稻地上部干重;铝降低了籼稻地上部钙、镁、锰含量,而对粳稻养分吸收影响较小。这些结果表明铝对籼稻产生毒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根系变短、变粗、根数变少以及地上部钙、镁、锰缺乏。

周长海,潘凤英,肖人鹏,汤丹峰,周瑞阳[10](2013)在《扬稻6号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鉴定》文中认为【目的】对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的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鉴定,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不同时期播种,大田记录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等,并鉴定米质和稻蔸越冬性;在室内低温条件下测定苗期叶片电导率、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对不同密度处理的扬6早再生力进行鉴定。【结果】扬6早生育期为99 d,比扬稻6号少32 d;与扬稻6号相比,扬6早除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略高外,其他主要性状尤其是单株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扬6早米粒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较扬稻6号低,米饭柔软,粘聚性好,食味佳。扬6早轻感稻瘟病,抗病性和抗寒性均优于扬稻6号,且稻蔸越冬性较好。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以每穴3苗、株行距16.7 cm×20.0 cm处理的出苗总数、稻蔸成活率、每蔸平均出苗数较高,扬6早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结论】扬6早株型适中,抗倒、抗病、抗寒,长势好,再生力较强,米质食味性好,在华南稻作区可作早稻种植,收获后稻田可作晚稻秧田。

二、籼稻新品种扬稻6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稻新品种扬稻6号(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籼稻品种黄华占和扬稻6号稻米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与种植条件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1.2.2 稻米理化品质测定
        1.2.3 淀粉的提取
        1.2.4 淀粉粒形态和粒径分析
        1.2.5 淀粉链长分布分析
        1.2.6 淀粉的晶体结构分析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米主要理化品质的比较
    2.2 稻米淀粉粒结构的比较
    2.3 稻米淀粉精细结构的比较
    2.4 稻米淀粉晶体结构比较
3 讨论
    3.1 稻米理化品质与稻米食味品质的关系
    3.2 淀粉精细结构差异是稻米理化特性变异的重要原因
    3.3 微调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结构的遗传调控位点

(2)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引言
    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生育期
        3.2 株高和分蘖
        3.3 源库性状
        3.4 物质生产与分配
        3.5 产量及构成因素
    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1 氮素的吸收
        4.2 氮素的分配与转运
        4.3 氮素的利用
    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磷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5.1 磷素的吸收
        5.2 磷素的分配与转运
        5.3 磷素的利用
    6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钾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6.1 钾素的吸收
        6.2 钾素的分配与转运
        6.3 钾素的利用
    7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
        7.1 叶绿素
        7.2 光合作用
    8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9 我国粮食作物及水稻生产的历史与演变及粮食作物农用化肥施用的历史与演变
        9.1 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与演变
        9.2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使用的历史与演变
        9.3 我国水稻生产的历史与演变
    10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0.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0.2 技术路线
    11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平台
        2.2 试验设计
        2.3 供试材料的培育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熟期株高的影响
        3.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主要生育期茎蘖(穗)数及成穗率的影响
        3.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源库的影响
        3.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3.6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7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株高及分蘖发生的影响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源库的影响
        4.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4.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平台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的影响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分配、运转的影响
        3.3 对氮素利用的影响
        3.4 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分配比例、氮素转运的影响
        4.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利用的影响
        4.4 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产量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平台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吸收的影响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分配、运转的影响
        3.3 对磷素利用的影响
        3.4 成熟期磷素累积量、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磷吸收比例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吸收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分配、运转的影响
        4.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利用的影响
        4.4 磷素吸收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平台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钾素吸收的影响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钾素分配、运转的影响
        3.3 对钾素利用的影响
        3.4 成熟期钾素累积量、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钾吸收比例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钾素吸收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钾素分配、运转、利用的影响
        4.3 钾素吸收利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及一些氮代谢生理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平台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 不同类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谷氨酰氨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6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7.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2.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2.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2.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磷钾吸收比例的影响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7.5 参考文献
攻读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与生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词
1 引言
    1.1 水稻在低磷胁迫下的形态生理特征
        1.1.1 根系形态特征
        1.1.2 根系生理特征
    1.2 低磷胁迫下水稻体内磷的转运与分配
    1.3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存在问题
        1.3.2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供试品种
        2.1.2 处理
    2.2 测定项目
        2.2.1 茎蘖数、干物重和叶面积
        2.2.2 根形态与生理
        2.2.3 叶绿素含量
        2.2.4 剑叶光合速率
        2.2.5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
        2.2.6 氮、磷、钾含量
        2.2.7 考种与计产
    2.3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磷处理下各籼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 水稻品种的耐低磷性
    3.3 地上部农艺生理性状
        3.3.1 茎蘖动态与茎蘖成穗率
        3.3.2 叶面积指数
        3.3.3 叶绿素含量
        3.3.4 剑叶光合速率
        3.3.5 株高、主茎各节间长与穗长
        3.3.6 干物质积累
        3.3.7 收获指数
        3.3.8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与转运
    3.4 根系形态与生理
        3.4.1 根干重和根冠比
        3.4.2 总根长和根直径
        3.4.3 根表面积和根体积
        3.4.4 根系氧化力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3.5 元素积累与运转
        3.5.1 磷元素
        3.5.2 氮元素
        3.5.3 钾元素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关于耐低磷性品种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
        4.1.2 关于耐低磷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与磷素利用效率
        4.1.3 关于耐低磷品种的农艺性状与生理机制
    4.2 结论
        4.2.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18年试验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4)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及其生理机制
    1.2 气孔发育及其形态特征
    1.3 气孔在叶片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1.4 叶脉结构及其功能
    1.5 叶脉与气孔对叶片蒸腾降温的影响
    1.6 全球气候变暖对水稻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2.2 叶片形态和氮素含量
    2.3 气孔密度和大小
    2.4 叶脉结构
    2.5 叶脉密度
    2.6 实际气孔导度与叶片温度
    2.7 光合速率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片长宽、比叶重和比叶氮
    3.2 气孔密度和大小
    3.3 气孔面积指数
    3.4 理论最大气孔导度
    3.5 叶脉结构
    3.6 叶脉横切面积与气孔密度的相关性
    3.7 实际气孔导度和叶片温度
    3.8 光合速率
4 讨论
    4.1 水稻叶片气孔密度和叶脉结构的基因型差异
    4.2 气孔密度和叶脉结构对CO2同化的影响
    4.3 气孔密度和叶脉结构对蒸腾降温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供铁水平对不同氮源条件下水稻生长和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及种间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培养
    1.3 分析测定
        1.3.1 根长测定
        1.3.2 鲜重测定
        1.3.3 铵含量测定
        1.3.4 铁及钾离子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铵态氮处理对水稻根长的影响
    2.2 不同铁浓度水平处理对硝态氮条件下水稻根长的影响
    2.3 不同铁浓度水平处理对铵态氮条件下水稻根长的影响
    2.4 不同铁浓度水平处理对不同氮形态下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2.5 不同铁浓度水平处理对不同氮形态下水稻根部铵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铁浓度水平处理对不同氮形态下水稻根部铁离子和钾离子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6)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模式植物
    1.2 水稻根系形态与根系结构
    1.3 水稻超高产育种与品质育种
    1.4 水稻籼粳分化与基因交流
    1.5 水稻遗传育种学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1.6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应用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 试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根系结构及特征特性
    3.2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结构、增产潜力与适应性
    3.3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品质特性
    3.4 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特征与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关系
    3.5 应用靶向测序产生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设计育种
        3.5.1 KASP标记
        3.5.2 利用重测序策略发展新的育种标记
    3.6 应用新型分子标记、育种信息实施模块育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优良品种的根系特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4.1.2 分子设计育种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品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系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方法
        1.3.1 田间试验设计
        1.3.2 田间管理
        1.3.3 取样与检测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8)光照强度对超级稻和常规稻苗期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级稻的起源及概念
    1.2 植物的光合过程
        1.2.1 光反应过程
        1.2.2 暗反应过程
    1.3 低光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氮素营养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5 叶绿体发育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株材料与培养方式
        2.2.2 测定项目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光照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的影响
        2.3.2 光照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氮素含量及伤流液流速的影响
        2.3.3 光照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NH_4~+、NO_3~-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4 光照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3.5 光照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叶绿素、Rubisco氮素分配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种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株材料与培养方式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光照强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3.2 光照强度对不同水稻品种光反应过程的影响
        3.3.3 光照强度对不同水稻品种暗反应过程相关参数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株材料与培养方式
        4.2.2 测定项目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光照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4.3.2 光照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叶绿体大小的影响
        4.3.3 光照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叶绿体基粒的影响
        4.3.4 光照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叶绿体淀粉粒积累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光照强度及氮素浓度对不同品种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式
        5.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光照及氮素浓度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的影响
        5.3.2 光照及氮素浓度对不同品种水稻A-Ci曲线的影响
        5.3.3 光照及氮素浓度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5.3.4 光照及氮素浓度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已(拟)发表文章

(9)铝对不同耐铝水稻品种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及生长环境
    2 试验处理方法
    3测定项目和方法
        3.1根系参数
        3.2 生物干重
        3.3 元素含量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铝对不同耐铝水稻品种干重的影响
    2 铝对水稻根系生长参数的影响
    3 铝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讨论
    1 铝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2 铝对水稻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
    3铝降低水稻地上部钙、镁和锰含量的可能机制

(10)扬稻6号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生育期和农艺性状鉴定
        1.2.2 抗病性鉴定
        1.2.3 苗期抗寒性鉴定
        1.2.4 稻蔸越冬性鉴定
        1.2.5 稻蔸再生力鉴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扬6早特征特性
        2.1.1 扬6早生育期表现
        2.1.2 农艺性状
        2.1.3 品质分析
    2.2 扬6早抗性表现
        2.2.1 抗病性
        2.2.2 苗期抗寒性
        2.2.3 扬6早稻蔸越冬性鉴定
        2.2.4 稻蔸再生力鉴定
3 讨论
4 结论

四、籼稻新品种扬稻6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籼稻品种黄华占和扬稻6号稻米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比较[J]. 陈飞,张昌泉,周少川,李爱宏,刘巧泉. 中国稻米, 2021(01)
  • [2]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 周娟. 扬州大学, 2020
  • [3]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与生理特征[D]. 门传保. 扬州大学, 2020
  • [4]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叶片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D]. 吴礼莲.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5]供铁水平对不同氮源条件下水稻生长和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及种间差异[J]. 张琳,李光杰,施卫明. 土壤, 2019(04)
  • [6]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D]. 程萌杰.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7]水稻镉低积累新品系的筛选[J]. 刘三雄,刘利成,闵军,胡敏,黄海明,黎用朝. 湖南农业科学, 2019(04)
  • [8]光照强度对超级稻和常规稻苗期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D]. 王成孜.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铝对不同耐铝水稻品种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鲍学敏,赵学强,肖作义,郑春丽,沈仁芳. 植物生理学报, 2015(12)
  • [10]扬稻6号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鉴定[J]. 周长海,潘凤英,肖人鹏,汤丹峰,周瑞阳. 南方农业学报, 2013(11)

标签:;  ;  ;  

籼稻新品种阳稻6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